吃树皮草根?不要把建国前的饥荒说成是前三十年,用历史还原真相


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起伏,导致不少人对本来清晰的历史产生误解。在谣言惑众中,甚至把军阀混战的旧社会劳苦大众住无定所,逃荒讨米,吃树皮草根说成是前三十年。

真是无稽之谈。

事实就是事实,永远胜于雄辩。历史摆在面前,谁也不可否认!

本文力图用历史真相客观还原不同时期各阶层人民的生存实境,揭示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与幸福指数。

本文将用建国前、建国后前三十年、后三十年三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真相展示来进行加以对比说明。

一、建国前劳苦大众贫寒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里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农民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状态,让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懂得与珍惜今天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凸显着勤劳、勇敢、不屈与守道的传统美德,却在历史的进程中始终没有摆脱饥荒贫寒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从此站了起来,结束了遭受蹂躏的历史。我们剖析历史,可以说这是破天荒的事。

旧中国总人口4.5万万,90%的是农民,农民因为兵荒马乱,并非能安家乐业,长期生活在贫困与饥荒的逃荒之中。

农村90%的土地与良田掌握在只有5%的地主富农手中,而95%的劳苦大众只拥有10%的土地,而且多为望天收的薄产地。旧社会没有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更无大兴水利,故而风调雨顺的丰产年粮食产量很低,而频繁出现的干旱与水灾造成颗粒不收的绝产年时有发生。

95%的劳苦大众只拥有10%的农田,且在低产的状态下,够不够吃,闹不闹饥荒是可想而知的事。

那时高乡(多为山区、地势高的地方)里的人们总盼下雨,希望能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少饿肚子。低乡(多为平原的水乡湖区)的人就怕连续下雨闹洪灾,也是望天盼个好收成,能过下安稳日子。

贫民家的土地少,满足不了生存需要,只有一方面跟地主打工,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在学校经常学到的“穷人为地主扛长工、打短工,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穷人给地主干活不是能有多少工钱,只是为了吃个饱肚子,再则每天可以得点粮食以解家中难揭锅盖的困境。

另一方面,是租地主的田种,约定交粮食为租金。这个是有很大风险的,风调雨顺的丰产年,交完租子后还可落下一部分粮食以解家困。若是遇上干旱或水灾年那就惨了,没有收成,租子是不能少的。今年交不了,就指望下年吧!如此,造成高债垒筑的惨境并不少见。大家还记得周扒皮、黄世仁的故事吗?不要没看见就不信,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穷人一样苦是真的。

那时农民种植手段十分落后,比刀耕火种先进不了多少,体力付出极其繁重,在望天收的时代里即便是风调雨顺,由于土地少,也只能糊个口,根本无钱植房缝衣。于是旧社会的劳苦大众穿的是破衣烂裳、住的是茅草土墙屋、吃的是粗粮与杂粮充饥,能够盼到风调雨调的丰产年已是烧高香了。要是高乡遇干旱年、水乡遇大水年那就遭殃了,逃荒讨米,流浪他乡者比比皆是,面临窘迫,那真是一片凄凉。灾年频繁,荒年不断,人们被逼无奈,野草树皮只要是能充饥的,什么办法都想尽。

请不要不相信,这样的状态很多家庭都遇到过,你的前二代或前三代所过的苦日子是你想象不到的。

其实只有那些既不怕干旱又不怕水灾的地方要好一些,恐怕没有逃过荒、讨过米、吃过树皮草根。但这样的地方并非很多。

而且医疗落后,疫情频繁,即便是感冒都无药可医,丢命的事不在少数。旧社会人的平均寿命不长,是可想而知的事了。

二、建国后前三十的广大人民生活状态的客观描述。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很苦,有时粮食还不够吃是不可隐瞒的事实。但我们不需要隐瞒,为什么要隐瞒?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旧中国留下来的是一穷二白、千疮百孔、江河破碎的状态。状态糟糕到什么程度,连好多西方国家都在看笑话,认为没有人能有这个能力拯救如此破烂不堪的状态,哪个国家都没有这个能力顺利改变。

然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基本改造。一下子取得成功,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进行集体种田,同时大兴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扭转望天收的被动局面,使粮食产量连年增产与丰收,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工业上进行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实现公私联营迅速过渡到集体生产,实现国营。

教育紧跟而上,从教育办到基层到成年人夜读扫盲班,让95%以上文盲识字,普及文化。要知道旧社会除了县城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官校”,其他只有私塾,教育异常落后,识字人不到5%。

医疗方面迅速扭转缺医少药的局面,医疗办到基层,惠及广大人民,建国仅仅十几年就彻底攻克了长期让人们谈虎色变的肺结核、天花、小儿麻痹症、脑膜炎、疟疾、血吸虫病等不治之症。要知道,旧社会除了县城有一所很少规模的西医院,其他只有草药店,得病了就抓几副草药,吃得好吃不好全靠它了。

天下之大事,吃饭为大,因为有人喜欢把这一段时间说得吃不饱饭,饿着肚子,我们专门谈一谈这个时期的粮食问题。

新中国诞生,真是新旧社会两个世界两重天,人民翻身作主,站了起来。五十年代的粮食已经得到根本好转,人们安家乐业。但由于苏修的出现,外加五十年代末突如其来的连续干旱三年的自然灾害,让中国人民再次受到考验。

最惨烈的是195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绝产,人民的口粮问题到了最严重的状态。怎么办?当年我国遭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与封锁,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想从国外进口粮食一点可能都没有。一句话说白了,无论多么缺粮食,也只能内部克服。

面对严峻的问题,国家迅速摸清粮食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管理与分配,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勒紧裤带共度难关。当时为了防止粮食流失,确保每一粒粮食都用在最需要的时候,实现集体食堂,严禁私人生火做饭。真正做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人类少有的大荒年。

可以说那是一个奇迹,六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每天粮食不到二两的状态下居然挺了过来。这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办不到的,先知先觉者、有钱有势者会将本来少得可怜的粮食进行抢购囤积。每多囤一份粮,就意味着让人更进一步少粮,那真的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能在众人克服灾难面前凸显出来,这是无疑的。

后来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粮食也不宽余,有时也出现缺粮的状态,偶尔也有饿肚子的事,这是事实。不隐瞒,也不应该隐瞒。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十几年时间从解放时的4.5万万增长到七十年代末的突破十亿,人口翻了一番多。

二是由于过去的积贫积弱,通过建设与积累彻底改变需要时间过程,建国十余年又遇苏修与三年自然灾害,从一穷二白中走出来,达到丰衣足食需要过程。

三是大兴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已经完成,确保高产稳产的农药化肥产能已经扩大,但尚不能满足大面积的需要。发展尚需要时间。种子的改良已经得到成功,尤其是袁隆平杂交水稻已于七十年代中期研究成功而推广。

四是通过努力,西方国家的制裁与封锁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尚有很多工作要作,一时间还难以从外国大量进口粮食以满足国内需要。

我们凭心而论,仅仅二十余年,从千疮百孔,一穷二白中走来,人口翻番,已做到国泰民安,生活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已实属不易。可是,我们总有那么一些人出于一定的目的,喜欢拿前三十年说事,说什么七十年代仍然吃不饱,饿着肚子吃树皮草根。好在经历七十年代的人尚有大量的人健在,谣言止于智者,不攻自破。

有谁在七十年代吃树皮草根?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相信谁也不敢昧着良心能够出来直面说假话。

过来人都知道,七十年代与旧社会比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两重社会两重天,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变与提高。可是有些人面对事实不顾,不拿前三十年与旧社会比,偏偏只拿前三十与现在比,而且把旧社会吃树皮草根硬是说成是七十年代,用心之良苦,让人吃惊。

三,建国后后四十年,也就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七十年代末,通过前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国际环境得到改善,美国尼克松访华建交,日本改善关系建交,西欧国家关系逐一改善建交,中国对外贸易从七十年代起逐渐加大。形势一片大好,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具备,条件成熟,国门终于打开。

八十年代,通过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以及粮食进口的加大,粮食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们感觉进一步的丰衣足食了。

现在的形势一片大好,因为摆在我们的眼睛,人人皆知,本文在这里就不需要展开来论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树皮   草根   大兴   风调雨顺   历史   旧社会   劳苦   饥荒   大众   粮食   真相   状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