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游|久违了!临清国棉厂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还没看到国棉1960文化创意园的大门,远远就听见了大喇叭里播放的音乐,大部分是20世纪80、90年代的歌曲,现在依然悦耳。

这座文化创意园是原临清国营棉纺厂(下文简称国棉厂),今年5月1日,随着临清市第二届戏剧美食文化节暨国棉1960拾光潮乐汇活动的举办,这些跨越了半个世纪的老建筑重装焕新,成为集亲子游乐、年轻潮乐、美食小吃、生活休闲、主题博物馆、体育健身等功能在内的文旅休闲中心。

国棉1960文化创意园大门。

在临清人的记忆里,国棉厂曾经是临清工业的骄傲。20世纪60年代建厂投产,80、90年代发展成为鲁西北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棉纺织企业。后来,临清国棉厂在时代浪潮下不复往日荣光。

“这是我曾经工作的场景。”62岁的魏春霞指着照片说,她和丈夫曾经都是国棉厂的职工,5月1日一大早就到这里打卡,虽然园区已经焕然一新,她仍记得食堂、车棚、各类厂房的位置。“一辈子都忘不了。”魏春霞说,“再站回曾经工作的地方,有种说不出的情感,我们的青春回忆都在这里。”

道路上方,挂着许多表示欢迎的条幅。

漫步在文化创意园中,带着锈迹的棉纺机器随处可见,它们早已失去往日的功用,成为文化创意园的装饰品。各种游乐设施的围栏前,整齐悬挂着曾经纺织工人工作的黑白照片,与围栏后衣着鲜艳的孩子们一同彰显活力。道路上方,挂满了红底黑字的条幅,“欢迎回到国棉厂”“重启国棉厂,让您们久等了”,让许多来游玩的“老国棉人”和“国棉子弟”倍感亲切。

魏春霞观看道路旁边的黑白照片。

文化创意园的西侧是一排美食街,多半门头是国棉厂细纱车间重新装修建设的,还有一些房间保留着厂房原来的面貌。厂房里面很宽敞,地上还有些机器的压痕。

80岁的薛跃兴和老伴张慧敏互相搀扶着,从屋外走进来,他们都是国棉厂的老员工,在厂里从相识到相伴,一晃几十年的光景。得知曾经的工厂转型成景点,老两口一起过来看看。

薛跃兴说:“看一眼少一眼了,想不到国棉厂一直能保留到现在……”他向记者兴致勃勃地介绍当时工作的情景,讲述那个时代工人们吃苦耐劳、奋进拼搏的精神。

这时,又一位老人在晚辈的带领下走进来,和张慧敏对上眼。“你是张慧敏吗?”“你是?”“多少年没见了,就是老了……”说完两位老人拥抱在一起。

原来,这是张慧敏的老同事王慧娟,俩人快20年没见了,这次活动再碰面,都很激动。“看着以前工作过的车间,还见到了老同事,我们很高兴……”老人们紧紧握着手,互相聊着、笑着,仿佛又回到那段艰苦奋斗的青春岁月。

旧厂房里,老同事20年后再重逢。

傍晚,文化创意园里的人工草坪上,一头正在准备放映露天电影,一头搭了个简易的舞台,或游客或演员在上面唱歌。临清市民孙佳正带着孩子在草坪玩耍。

“在临清,国棉厂是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回忆。在我的印象里,国棉厂只是一个废弃的工厂,现在成了适合年轻人游玩、带娃的好地方。”孙佳说,这里虽然是刚建成的文旅项目,但走进来丝毫没有感到陌生和疏远,就像一个熟悉的“亲戚”又回来了。

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周围,还保留着一排排的厂房车间。

据了解,目前国棉1960文化创意园开始试运营,预计今年十一期间正式开园,并未设置门票。为保证游客的体验,园区外建设多处临时停车场,安排安保人员维护秩序,疏导交通;园区内,每隔20米设置一处厕所,对商贩进行了编排管理,还安排100多位志愿者随时捡拾垃圾、引导解说

。“国棉厂的华丽转身,本质上是对临清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创新,更是对城市文化脉络的延续和发展,我们力求为市民和游客朋友带来全方位的、舒适的、愉快的游玩体验。”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说。

临清市第二届戏剧美食文化节暨国棉1960拾光潮乐汇活动现场。

夜幕降临,文化创意园正中央的国棉大舞台灯光璀璨,热闹非凡。《年代吆喝》《欢乐拾光舞蹈团》《国棉记忆巡游团》《纺织女工秀》《国棉卡拉ok》等节目轮番上演。围观的游客有老有少,站在人群中,大家不禁感慨:“还是老歌好听”“这就是我们那时候的服装”“国棉厂能以这种形式保留下来,真好啊”……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新宇 通讯员 程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临清   临清市   陌上   创意   车间   厂房   游客   年代   美食   文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