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被革职回老家,所带随从达三千人,途经一县城暂住,急坏县令

前言

从古至今,清廉一直是很多官员的初心,但是很多人在真正做了官之后却经不住诱惑,守不住初心。

在清朝有着这样一位官员叫颜伯焘,颜家几代人为官清廉,颜伯焘从小也被教育做一个清廉的好官。

颜伯焘长大以后做了官,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一个清廉的官员,但是却在革职返乡的时候带着随从三千高调返乡。

看到他的这种行为很多人怀疑他之前的清廉都是装出来的,还有一些人觉得他毁了他们颜家几代人为官清廉的名声。

那么,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且在做官的时候也是一名百姓眼中的好官,为什么会在革职以后性情大变呢?还是说清廉的形象一直都是他的伪装?

革职官员,却带随从三千高调回乡

1840年,颜伯焘被革职后,只能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经常会在电视剧里面看到,很多官员在被革职以后惨兮兮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本以为颜伯焘也会是这样的剧情,可没想到的是竟然大不相同,颜伯焘在离开的时候带了三千的随从,踏上了归乡之路,这种排场和荣归故里没有什么区别。

根据记载,颜伯焘在返乡的路途中,做事做人一改以前清廉的模样,奢靡浪费而且非常的高调。

那些跟随颜伯焘返回家乡的随行者,一路上大吃大喝,夜夜笙歌。那么,颜伯焘哪里来的那么多钱款待这些人呢?

在颜伯焘为官期间也没人听说他贪污受贿,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钱请那么多的随行人吃饭的。

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颜伯焘此行中众人吃喝的花费并不是他所付的,而是挪用了当时县里的公费进行吃喝。

所以说,颜伯焘在回乡的途中,每经过一个县就会停下来吃吃喝喝,利用自己的官职白吃白喝白住。

当时颜伯焘要经过一个叫做漳县的地方,这个县本来就是一个贫困县,没有什么收入,所以在打听到颜伯焘一路走过来的行为时,这个县的县令在颜伯焘还没有到来就开始害怕。

在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怕什么来什么“,漳县的县令刚祈祷颜伯焘经过自己县的时候不要停留,颜伯焘就真的来了。

美其名曰,赶路到这里累了,希望能够在此歇息一下,但潜台词就是要在这里休息的同时还要让这个县的县令将他们一行人招待好。

但是漳县的县令并不欢迎颜伯焘的到来,自己这个县本来就贫困,要是再招待颜伯焘一行人,那么自己还活不活,百姓还活不活?

但是颜伯焘根本不管这些,他只知道按照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背后的势力,只要自己想停下来就没有人能够拒绝。

事实也真的是这样,尽管漳县的县令再怎么不愿意,也得接待他,否则哪一天颜伯焘的势力找上自己,那才真的是麻烦。

就这样,颜伯焘在漳县停留了下来,县令为了防止颜伯焘再次复出后给自己穿小鞋,还派了自己的亲信官员张集馨去接待他。

但是这次迎接却并不是要好好招待他们,而是让张集馨想办法让颜伯焘一行人离开这里不要停留下来。

张集馨在接到这个任务时也觉得很艰难,毕竟颜伯焘一路走来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拒绝招待他,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够不双面为难呢?

次日,张集馨远远地便看见了远处浩浩荡荡的一行人,张集馨想这就是颜伯焘返乡的队伍了吧!

虽然在此前已经听说过了颜伯焘返乡队伍的强大,但是在真的看到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惊了。

张集馨在见了颜伯焘以后规规矩矩地拜见了他,一时之间竟也不知道该如何提起县令交代的事情。

张集馨思索了许久之后才说出了怕颜伯焘一行人停留太久,导致行李和财物丢失,可没想到的是颜伯焘并不理睬他,只说自己的夫人不舒服需要停下来休息。

颜伯焘都这么说了,张集馨也不好直接开口赶人,更何况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还不敢开口得罪颜伯焘,此时的颜伯焘虽然被革职,但是他背后的势力也是他一个小官员惹不起的。

I就这样,颜伯焘一行人留在了漳县歇息,张集馨也只能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可是县令又派人来告诉张集馨让他不要忘了自己交代的事情。

到此张集馨也不得不再次想办法让颜伯焘一行人离开,可没想到的是这天张集馨来到颜伯焘居住的地方,颜伯焘竟然率先开口说出了感谢的话,还说日后一定报答这次的恩情。

张集馨看着一边吃着大鱼大肉一边向自己说着感谢话语的颜伯焘,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

张集馨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的颜伯焘已经不再是众人口中那个为官清廉的人了,而是一个只知道撒谎和吃喝享乐的人。

最终,颜伯焘一行人还是离开了漳县,不过他在漳县的这一段时间每天吃喝的消费都是来自漳县的公款,据数据记载光酒席都是四百多桌,由此可见奢靡的程度。

在他们离开之后,漳县的公款已经被掏空,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然而他们还傻傻地等待着有一天颜伯焘能够回来帮自己一把。

这一切都是发生在颜伯焘被革职以后,在之前颜伯焘一直拥有着为官清廉的名声,那么既然为官清廉为何会被革职呢?

颜伯焘被革职的原因

其实,关于颜伯焘的革职,并不是因为贪污腐败这些原因,而是因为在厦门之战失败后被革职。

在此之前,颜伯焘是在云南当巡抚,确切地来说颜伯焘往上的几代颜家人都是在云贵一带做官。

但是在道光二十年颜伯焘被升任为闽浙总督,因为这个时候的厦门正在面临着英军的侵略。

所以颜伯焘在接到任职通知后立马就从云南赶往了闽浙地区,在到达以后颜伯焘也是仔细了解了当地的情况,认真地做着规划和备战。

在颜伯焘的了解下,他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当地的兵马不足,而且战争经费更是支撑不了这样的战争。

颜伯焘在了解了情况以后便着手解决问题,首先颜伯焘开始招募有才之士开始招兵买马。

虽然,前任总督也给他留下了不少的兵马,但这些兵马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根本抵挡不住英军,于是只能尽快地招兵买马。

据史料记载,在颜伯焘到达福建以后,就开始了这件事情,并且在短时间内就招了御敌的兵马八千。

除了招兵买马之外,颜伯焘开始筹集军费,只有足够的钱财作为支撑,才能够抵挡住英军的侵略。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道光皇帝就下了一道指令希望各省总督减少军队的军饷,节省开支。然而,面对道光皇帝的这个指令,颜伯焘当作耳旁风一般。

在颜伯焘看来,一旦减少军队的开支,打起仗来就会损失惨重,于是他不仅没有给士兵们减少军饷,反而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升了不少。

做好了这些最基础的准备之后,颜伯焘便开始带着 士兵们修筑炮台和防御工事。众所周知,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炮台是尤为重要的,所以颜伯焘在修筑炮台的时候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和钱财。

据记载,颜伯焘在厦门能够修建炮台的地方基本上都修建了,只为能够抵挡住英军的进攻。可没想到的是,清军换了人之后英军也换了人,而且专门针对厦门的地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好随时对厦门发起进攻。

颜伯焘知道,与英军的这一战不可避免,但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1941年6月份英军就开始对着厦门发起了进攻。

据记载,这一战英军对厦门的部署很是了解,最先开炮就是对着颜伯焘修建的那些炮台,而在颜伯焘下令反攻没多久我军就抵挡不住了。

眼看着英军就要登上岸,颜伯焘立马带着队伍一退再退,最后颜伯焘退守到了同安,也只在这个时候颜伯焘收到了道光皇帝的指令,要他务必收复厦门。

颜伯焘此时此刻能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向皇帝索要银两支持,同时又开始不断地招兵买马,但是一时间又不敢打回去。

不过,颜伯焘运气不错,在英军攻下厦门以后只留下了少量的兵力驻守,剩下的全部继续北上,这才给了颜伯焘机会。

在英军走后,颜伯焘又带着军队回到了厦门,本来是英军自动撤离才给了他这个机会,可没想到的是颜伯焘竟然恬不知耻地向道光皇帝进言说是自己招兵买马杀了回去才将英军吓跑了,可谓是睁眼说瞎话。

不过,虽然这次颜伯焘运气好捡回了厦门,但他还是因为之前的失败被革职,因此就有了回乡路上的种种。

按理来说,颜家几代人都为官清廉,颜伯焘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情才对,他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变成这样的呢?

清廉官员的演变之路

颜伯焘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到了祖父和父亲良好的影响,在品行方面更是刚正不阿。

在嘉庆年间,颜伯焘殿试进入了二甲,终于也走上了自己的仕途,在这个时候颜伯焘还是一个初入官场的新人。

一次,颜伯焘去看望自己的父亲颜捡,没想到父亲拿出了祖父的官箴拓本,对颜伯焘说道:“你如今已经进入官场,前程 无法预料,但你一定要记住公职人员的准则。”

说完以后,颜伯焘的父亲将手中的拓本交给了他,那里面记载着他们几代人为官的标准和心得。

颜伯焘郑重地接过了这个拓本,便将这个拓本珍藏在自己的书房,时不时地就拿出来看一下,这个拓本上写着的全是清廉做官的准则。

不仅如此,在道光二年的时候颜伯焘还将自己读拓本获得的心得写成了一篇长文,寄给了任长安知府的张爱涛,请他帮自己刻成碑文,以此来勉励自己,努力做一个好官。

可让人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会变成谎话连篇刚愎自用自私自利的小人。

有人曾经这样分析颜伯焘,或许他接过拓本的时候也曾想过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个为百姓且清廉的父母官。

他在请人刻下碑文的时候,也曾想过用这些语言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在为官清廉的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只是他自己都没想到,面对官场上的诱惑时他还是没能够把持住,在面对金银财宝的贿赂时他还是犹豫了。

可能在这期间他也曾经为此挣扎过,只不过后来没能够抗拒这种诱惑,从此走上了贪污受贿吃喝享乐的道路。

在颜伯焘革职归乡的这段路程中他的所作所为,让很多人都为之大惊,没想到出生在一个为官清廉的官僚家庭的他也会走上这条道路。

甚至很多人是不愿意相信颜伯焘真的会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才会尽情地去供他吃喝玩乐,一味地去讨好他。

可是一个真正为官清廉的人,又怎么会在革职回乡的路上那么的高调,又怎么会接受公款的吃喝玩乐,会接受一些明知道是贿赂的讨好呢?

世界本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官场更是一个大染缸,只是在这一个大染缸之中有的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有的人却守不住本心。

结语

在颜伯焘的一生为官生涯中,开始的满身抱负是真的,也是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百姓做过一些事情。

可惜的是最终他还是没能够守住初心,让自己的做官生涯染上了污点,他曾经写下的“公廉说”也成为了一个笑话。

颜伯焘本可以像自己的祖父和父亲那样一辈子做一个清廉公正的官员,可却没有能够扛得住官场上的诱惑,没想到最终不但自己的晚节不保,就连自己颜家世代为官清廉的名声也毁于一旦。

来自

[1] 颜伯焘的“红盖头” 徐廷华 群众 2017年10期

[2] 地方督抚与鸦片战争--以颜伯焘为中心的探讨 代祥 理论月刊 2015年10期

[3] 鸦片战争中海澄军民的抗争 杜晓松 大众文艺 2021年02期

[4] 颜伯焘愧对“公廉说”李吉奎 同舟共进 2007年05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县令   炮台   漳县   拓本   官员   清廉   招兵买马   随从   道光   厦门   英军   县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