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物件,讲述着几代人的家庭故事……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很多曾经司空见惯的物件日渐离开人们的视线。也有不少“老物件”凝结着珍贵的记忆,得到了妥善保管。它们不仅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更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听听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


梅陇镇顾祥健


看到“凤凰牌205”相机,就想起20世纪80年代,尽管当时工资只有几十元,毅然拿出169元买下。有了相机,儿子的成长、家庭聚会、外出旅行……生活中许多重要的场景都被一一捕捉。当时一卷彩色36张胶卷也蛮贵的,为了能多拍几张,我剪下一段8厘米长的废胶卷,接在新胶卷的前面,这样就可以多拍4张,不浪费一点胶卷。直到二十年以后,渐渐告别了胶片时代。毫无疑问,这款相机帮助我记录下家庭无数快乐的瞬间,定格了许许多多幸福的回忆。




浦江镇章月义


这台14寸彩色电视机是我1986年托在广播器材厂工作的弟弟凭票购买的。当时弄堂里就我家这一台电视机,大家晚饭后都准点围着一起看,电视频道就那么几个,可是大家看什么节目都觉得特别好看。现如今,每个家庭都有两台以上的电视机,屏幕大到60寸不等,频道多至200个,大家经常为此挑花了眼。



这台打字机是1991年我用了一个月的工资购买的,那时我儿子一心想学打字,他通过勤学苦练,以A+的成绩顺利过关。如今打字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当年打字机上练就的功夫,让他在电脑键盘上一展身手。



浦江镇徐龙宝


购粮证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非农业人口中使用,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这种制度之下,在上海城市里的每一个居民都按年龄划分,定量供应粮食。购粮证相当于计划供应证,凭证领取粮票,再凭粮票采购计划内的东西。这是我70年代的购粮证,购粮证成为了每个家庭的“命根子”。那时候哪家要是遗失了购粮证,那可比遗失钱物要严重得多,因为它意味着这个家庭将无法买到粮食。回忆起艰苦的日子,觉得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成就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0世纪80、90年代,住在上钢新村的我需要天天摆渡过江(周家渡)去上班,为了通行方便,我购买了过江月票,每次乘坐只要出示证件就可以,与现在的交通卡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当时过江要40多分钟,最怕江上起雾,一旦起雾,轮渡就停航,现如今黄浦江上架起了数座大桥,浦江两岸的出行变得便捷又舒适。



这些珍藏的老物件,是否也唤起了你尘封已久的记忆?有什么物件见证了你的人生印迹?文末留言或发送邮件到mhqrmtzxbjb@163.com和我们分享吧!


来源:今日闵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物件   家庭   打字机   粮票   胶卷   现如今   年代   记忆   相机   世纪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