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叫错一水果名,后人也跟着念错300年,至今没有改过来

在清朝康熙年间,一种来自新疆的甜美水果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品尝。不知是出于无心还是有意,康熙帝给这种水果取了一个错误的名字"哈密瓜"。奇怪的是,后世的人们虽然知道这个名字有误,但一直沿用至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300年的错误延续?这种水果的真实名称又是什么呢?

哈密瓜的起源与传播

自古以来,新疆就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孕育出许多珍稀的农作物品种。其中,一种甜美多汁的西域瓜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种水果虽然如今被世人称为"哈密瓜",但其实际来源地却并非哈密。

据史书记载,最早种植这种瓜果的地方是敦煌。早在汉代,敦煌就已经开始向中原地区输送这种"异瓜种"了。《太平广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汉明帝阴贵人,梦食瓜......时有敦煌献异瓜种。"可见,这种瓜果之珍贵,连皇帝都曾在梦中品尝过。

除了敦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种子也被鉴定为属于这一品种。由此可知,在西汉时期,这种瓜果已经在中原地区有所流传。随着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它也逐渐传播到了新疆地区。

进入金代,这种瓜果在北方地区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金史》对它的描述是:"甘瓜如枕许,其香味盖中国未有也。"可见当时人们对它的珍视程度。

公元1115年,女真人在华北地区建立了金朝。从此,这种瓜果在金国也开始种植,并被视为"世间罕见的珍品"。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对新疆地区的开发,这种瓜果在那里也逐渐成为当地的特产。哈密、鄯善等地都是它的主要产地。

总的来说,这种瓜果自古就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传,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数代,其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了新疆的著名特产之一。

康熙帝为何叫错这种水果的名字?

康熙帝之所以给这种水果取了个"哈密瓜"的错误名字,其中缘由颇为曲折。这要从清朝初年说起。

当年,清军刚一入关,就遭到了准噶尔部落的频繁骚扰。这支骠悍的游牧民族,凭借着骁勇善战的本领,屡次侵扰中原,给清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经过多年的征伐,清军才最终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在此之后,准噶尔部落也被迫向大清朝廷俯首称臣,成为了清朝的附属藩属。

作为臣服于清朝的部落,准噶尔每年都要向京师进贡,以示对皇帝的忠诚。而与准噶尔地理相邻的哈密国,也很快看到了这一趋势。

哈密国位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当时也是一个小小的绿洲国家。眼见准噶尔已经臣服于清朝,哈密国的首领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决定效仿准噶尔,向清朝称臣纳贡。

当康熙皇帝得知哈密国首领的归顺之意后,他十分高兴,不但追加了哈密国的封号,还特意派遣使臣前往哈密,接受其贡品。

哈密国首领自然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招待清朝使臣。除了上等的美酒佳肴,他还特意让人挑选了当地最甜美的一种瓜果,作为贡品之一。

这种瓜果就是后来被误称为"哈密瓜"的那一种。清朝使臣品尝后,对其香甜的滋味赞不绝口,于是就向哈密国首领建议,来年进贡时也要备上这种瓜果,好让康熙皇帝也尝尝鲜。

从此,这种瓜果就成为了哈密国每年进贡清朝的"常客"之一。为了确保瓜果在漫长的运输途中不会变质,哈密国的人还特意采取了一些保鲜措施。

他们会将这些瓜果用泥土包裹起来,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被颠簸损坏。这种做法虽然略显笨拙,但的确能够很好地保持瓜果的新鲜程度。

就这样,一年复一年,这种瓜果作为贡品被运往京师,康熙皇帝也渐渐对它的香甜滋味爱不释口。

有一年的宫宴上,当康熙皇帝正在品尝这种瓜果时,他突然对在场的大臣们说道:"这哈密瓜味道不错吧?"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帝的话自然无人敢驳。于是,尽管这种瓜果并非出自哈密,但由于皇帝一句口误,它就这样被世人错称为了"哈密瓜"。

后世为何沿用"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

尽管康熙帝当年只是一时口误,但"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绵延了300多年的时间。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官方文献的记载。康熙帝口误之后,身边的臣工自然不敢直接指出皇上的错误。相反,他们在编撰史书时,反而将"哈密瓜"这一名称一并记录了下来。

例如在《清实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是年,哈密瓜特美,上命进之。"由此可见,即便是官方正史,也将这种水果的名字写成了"哈密瓜"。

其次,民间习惯的延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康熙帝一句口误,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百姓们虽然知道这种水果并非出自哈密,但由于皇帝都这么称呼了,他们也就跟着叫"哈密瓜"了。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这个错误的名称在民间口耳相传,渐渐就成为了习惯。即便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个名字的由来,但要改正已经根深蒂固的民间习惯,却也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再者,要彻底改正这一错误名称,还有一个现实困难。那就是,这种水果到底应该叫什么名字?

根据史料记载,在不同的时期,这种水果曾被称作"敦煌瓜"、"穹窿"等等。但究竟哪一个才是它的正统名称,已经难以考证。

有学者认为,这种水果的正确名称应该是"鄯善瓜",因为它的主要产地就在鄯善一带。但也有人认为,既然自古以来就有"穹窿"这一名称,那么就应该沿用这个最早的名字。

由于学术界对此存在分歧,要彻底纠正"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最后,即便有心改正,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个新的名称,工作量也是巨大的。毕竟,这种水果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要让全国人民都改口叫一个新名字,难度可想而知。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种种原因的交织,导致了"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最终被沿用至今,成为了一个300多年的"顽疾"。

这种水果的真实名称及由来

虽然"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被沿用已久,但通过对古籍的梳理和考证,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这种水果的真实名称及其由来。

根据《唐书》的记载,"敦煌瓜亦有二种,皮薄而软者出哈密回城等处"。由此可见,在唐代时期,人们就将这种水果称作"敦煌瓜"。

而在更早的汉代,这种瓜果又被称作"穹窿"。《汉书·西域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夏馆陁有穹窿瓜,大如钟磬。"

从这两个名称来看,"穹窿"应该是这种水果最早的名字。而"敦煌瓜"这一称呼,则是因为敦煌是最早种植这种瓜果的地方而得名的。

那么,"穹窿"这个名字又是从何而来呢?根据学者们的考证,这个词语其实来自于新疆维吾尔语中的"qogha",意为"甜瓜"。

可见,在古代时期,人们是将这种瓜果直译为"穹窿",而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了"敦煌瓜"这一地名式的称呼。

除了"穹窿"和"敦煌瓜"之外,这种水果在不同的时期还有过其他一些名称,比如"异瓜"、"西域瓜"等等。但无论是哪一个名字,都与"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呢?根据史料记载,其实这种瓜果的主要产地并不在哈密,而是在相邻的鄯善县一带。

当年,哈密国的首领为了讨好康熙皇帝,特意将鄯善产的这种瓜果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而康熙帝却误以为这是哈密所产,于是就将其称作了"哈密瓜"。

有一种说法认为,哈密国首领之所以选择鄯善的瓜果作为贡品,是因为鄯善产的这种瓜果确实比哈密本地的更甜美可口。

不过,在《新疆小志》一书中,作者却驳斥了这一说法,认为"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由此可见,哈密本地出产的这种瓜果同样品质上乘。

而在《哈密志》中,也有记载哈密国为了种植这种瓜果,专门开垦了"贡瓜地",并引水灌溉。可见当地人对于这种瓜果的重视程度。

历史的偶然与人为的力量

通过对这一"哈密瓜"命名由来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历史的发展往往蕴含着许多偶然性和人为的因素。

一开始,这种水果之所以被称作"哈密瓜",完全是因为康熙皇帝的一句无心之言。作为当朝君主,康熙帝的一句话,自然就决定了这种水果在后世的称呼。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口误,则是由于当年哈密国首领的一个小小策略所导致的。为了讨好康熙皇帝,哈密国首领特意将鄯善产的这种瓜果作为贡品进献。

康熙帝品尝后觉得味道甚好,却误以为这是哈密所产,于是就将其称作了"哈密瓜"。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但由于皇帝的权威,便被沿用至今,绵延了300多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为了保证这种瓜果在运输途中不会变质,哈密国的人就采取了用泥土包裹的保鲜措施。

虽然这种做法看似笨拙,但却能很好地保持瓜果的新鲜程度,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种水果的珍视程度。

而在后世,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发现了"哈密瓜"的由来,并试图纠正这一错误,但由于种种现实困难,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一来是这种水果的正统名称到底应该是什么,学术界存在分歧;二来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个新名称,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种种原因的交织,导致了"哈密瓜"这一错误名称最终被沿用至今,成为了一个300多年的"顽疾"。

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的发展往往蕴含着许多偶然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时一个小小的偶然,就可能造就一个延续数百年的"误会"。

而要纠正这样的"误会",往往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或许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写照,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准噶尔   鄯善   哈密   敦煌   穹窿   水果   哈密瓜   瓜果   后人   错误   名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