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200万移动用户携号转网,移动被大众遗弃!网友:自作自受!

近年来,中国移动用户大量流失的新闻频频出现,一次又一次震撼着这家电信巨头。仅2021年一年,中国移动就流失了近1200万用户,创下历史新高。用户纷纷选择携号转网,移动显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这一趋势背后,是移动在客户服务和运营策略上屡屡受到质疑,用户与移动之间的信任关系逐渐崩塌。如何重新建立用户信任,实现关系的修复,是移动急需面对的严峻考验。

缺乏诚意的客户服务引发用户不满

在用户转网的背后,移动客户服务存在的问题开始曝光。据用户反馈,移动的客服人员通常对用户的投诉问题采取应付态度,甚至推诿责任。当用户遇到异地消费异常、套餐漏洞、故障维修等问题时,移动的服务反应都较为迟缓,未能给予积极的响应和效果明显的解决方案。

这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正加强客户服务建设形成鲜明对比。比如,中国电信推出“一站式”服务,用户的各类需求都可通过统一窗口获得解决;中国联通则建立专门的用户投诉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主动接待用户反馈,并承诺最长15天内给出答复。相比之下,移动的客户服务显然更加被动和官僚。

可以说,移动的客户服务体系尚未完全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有待建立,导致用户服务体验差强人意。这无疑是加速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套路层出不穷的运营策略招致用户不满

除客服外,移动的运营决策也屡次遭遇质疑。据用户反映,移动以各类优惠“套娃”用户,诱导用户不断升级套餐和购买业务包,从而收取更高费用。但实际使用中,套餐中的流量、分钟数等存在种种限制,常导致用户消费超出预期。

典型的例子是移动推出的“附加业务包”,用户被要求按月缴纳固定费用,才能享受包内的免费语音分钟、短信条数等额外优惠。但许多用户发现,这些免费分配的资源过于有限,实际消费仍大幅超额。

这种灵活变通的运营策略也导致了用户的怨声载道。多位用户指出,移动经常在套餐中隐藏一些不合理的默认设置或收费项目,不断调整套餐内容但又不主动告知用户,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踩到“坑”。

相比之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销售套餐时更加透明和一致。电信主打流量不设限,联通则以“套餐内所有流量都可用”为卖点,两者都避免了设置各类使用门槛。显然,移动在运营策略上的灵活变通并未给用户带来实质性好处,反而损害了用户体验。

如何重建用户信任关系

面对日益高涨的用户不满,移动亟需重新审视自身服务理念与运营策略,通过系统化改革重塑用户信任: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移动需要营造“客户至上”的服务氛围,坚持用户角度思考问题,真正解决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类困扰。比如加强一线客服能力建设,并建立容错机制,赋能客户服务人员主动解决问题。

简化运营策略,提升计划透明度。移动需要摒弃过于灵活复杂的营销方案,推出清晰易懂的套餐设置,并主动告知用户可能的收费项目,杜绝使用中的不明消费。

加强与用户的交流沟通。移动需要加强与用户的双向沟通,并积极采纳用户建议。可以建立专门的用户参与平台,听取用户真实体验。同时,也要加强舆论监测与引导,及时回应用户关切。

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出定制化套餐和服务方案,而不是简单统一的运营思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化转型,使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实现精准营销。通过大数据手段发掘用户详细需求,补充简单用户统计数据之不足,打造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体系。

加强网络与服务质量监控,坚决避免网络质量大幅波动之嫌。网络质量是用户选择电信运营商的关键,移动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大网络建设与维护力度。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客户权益保护,树立企业公民形象。移动要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切实维护客户权益,树立负责任的良好企业形象。

移动近年来用户流失严重,激起了公众对其服务的广泛质疑,“信任危机”已然形成。要扭转这一局面,移动需要从根本上反思自身问题。

采取系统化措施重新建立用户信任,提供真正可靠的服务,回归用户与企业的共赢关系。相信通过诚恳待用户、真正解决问题的服务理念,移动定能重塑品牌形象,重新获得用户认可。

已开启全网维权,搬运抄袭举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客服   自作自受   大众   移动用户   套餐   流量   主动   策略   关系   客户   网友   用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