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县之行(一)


我的新县之行

王西亮

(一)

新县作为大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作为孕育了四方面军、红二十五、红二十八三支红军主力队伍,培育了43名开国将军,位列全国十大将军县之七的将军故里,作为新时期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这片钟灵毓秀、文化厚重的红色沃土,享誉全国,举世皆知,长期以来,多少人对这片“红色首府、将军故里”的红土地翘首企足、计日以俟之。而本人由于职业和工作的原因,30年来走进这方充满传奇、魅力四射的土地,约略算来该有百数回,其中,既有连续十日的长住,也有一年多达七、八次的高频率往返。不过,各种因由、或长或短的新县之行,至今萦怀难忘的,当是以下几次活动。

一、首次采风

1993年8月,信阳市(当时叫地区)文联组织“大别山映山红笔会”,地点在新县。时任地区作协主席、诗人陈有才先生通知我加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市一级文联组织的“笔会”,也是平生第一次踏上新县的土地,彼时,我供职于信阳县委宣传部。30年前的文联和作协,在作家、作者心目中的份量、作为,当非今日所比。在开展各种活动上,一是有人组织,二是有经费组织,三是有人愿意、乐意被组织。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入住在县民政招待所,每人发了件白短袖文化衫,上面印了两个毛体大红字“采风”。负责活动联络事宜的是县文联的张亚铎和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常为民。两个人服务意识很强,既热情又周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县人的侠义,好客,会办事。给与会人员留下了很好的形象。

活动名为“采风”,不过“踩”的地方并不多,现在人流如织的古村落、湿地、民俗、民居、创客小镇、九镇十八湾全域游等等,还是此次笔会之后20年的产物。

集体行程中除了博物馆、烈士陵园,最难忘怀的自然是将军故里——那时的叫法是“将军墓”。1993年的将军墓远不是今天由大门、牌坊、将军石、文化长廊和生平浮雕等文化色彩颇浓的诸多元素组合的“忠孝园”,这种很风光、很讲究的“行头”是近些年的事情。进村到墓地之间基本是泥石土路。没有“五虎朝拜”、“五凤朝阳”的附会和玄妙解说,陵前广场也没有今天的空旷开阔,墓前池塘边倒是有一些摆地摊的当地村民,不乏热情却有几分怯生地向徘徊于此的人们推销着自家的农副特产,如干豇豆、干竹笋之类。总之,一切都是很原生态、很朴实的景象。因为,此时距将军逝世尚不到8年,人们对许世友形象的感知还大多停留在其革命年代的战功上,或者是热衷于土葬、墓地修建时的几分神秘探微猎奇层面上,至于后来的名播内外、大红大紫的热闹,则无疑于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主导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文人们著书立说、媒体竞相宣传不无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县文联张亚铎先生,他写的上、下卷长篇传体小说《一代战将许世友》,虽不能说是许世友作品热之滥觞,但确实是以文学艺术手法反映许世友传奇生涯少有的发轫之作。2006年22集电视剧《上将许世友》的热播,更是起到了推广普及的作用。在将军故里,当时我们除了留心将军传奇故事之外,特别瞩目的就是连接着故居左侧的那两间30来平方的房屋(此房是邻居的,非将军家所有),走进房屋,但见内墙上布满了将军生前收藏的、形状千姿百态、材质千差万别的毛主席像章,总数逾万枚,这些像章光芒四射、异彩纷呈,成为一道别样风景,静寂却毋庸置疑的图示着将军对领袖的忠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新县   像章   笔会   作协   文联   首府   故里   将军   红色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