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字的清帝退位诏书,意义有多大,每一句都至关重要

1912年2月12日,清朝颁布清帝退位诏书。这个诏书的颁布,不仅是皇帝退位这么简单,还标志着清朝的灭亡,我国封建社会的终结。至此,我国进入到共和时期。清朝退位诏书很多人都知道,字数并不多,只有319字。不过这短短的三百多字里,每一句都至关影响,对当时的影响非常大。

清帝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的,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不过张謇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清朝的状元。可见,张謇起草这个诏书,多多少少都有点讽刺意义。我们先看一下清帝退位诏书的原文,以及这里面每一句话的含义。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这句话只是开篇,没什么意义,不过这里面也说明一件事,皇帝说得不算,是皇太后决定的。所以才叫奉皇太后懿旨。当然,清朝末期时,皇太后说的也并不算。最初是摄政王说的算,清朝灭亡前是袁世凯说的算。皇帝和皇太后母子俩差不多是傀儡。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这是诏书的第一句,说得非常有意思。里面说是因为起义导致华夏生灵涂炭,完全不说是自己导致民不聊生的。所以让袁世凯和起义军协商,大家一起决定国家的未来。这句话明显说是你们起义导致民不聊生的,完全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而且我们也愿意和起义军协商,所以派袁世凯和起义军协商。给人的感觉是清朝主动协商。

之所以专门提袁世凯,是因为清朝被袁世凯掌控了。而清朝的灭亡前确切地说是和袁世凯商谈的,并不是和革命党商谈。这里面袁世凯才是主角,说白了清朝是支持袁世凯的。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这一句和上一句一样,都在推卸责任。说南北双方在一起协商了两个多月,还没有协商好,这又导致了民不聊生。感觉清朝这时明显转移矛盾。总之一句话,就是因为袁世凯和起义军,才造成我们民不聊生的现状。之所以说这些,主要是为下面做铺垫。既然你们都错了,肯定要我出面来解决了。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里面说得很直接,大家都认可共和。先是南方起义各省认可共和,后世北方的很多将领也认可共和。因此我们清朝也不能因为我们一家人当皇帝,享受荣华富贵,违反全国人民的意愿。可以说这句话里的含义还是非常多的。

首先是“多倾向共和”里的“多”,据说这个字是袁世凯特意加进去的。多倾向共和意思是,多数人都倾向共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认可共和。说白了,还是有很多人不支持共和的。如果真的是袁世凯特意加“多”字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想表明自己不支持共和,还是支持清朝的,算是向全天下人表自己对清朝的忠心。

其次“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这里面有种明褒实贬的意思了。南方先倡议共和,说的是南方各省先起义,反对我们统治。北方诸将也认可,这个说得特别直白。意思就是袁世凯手下在北京逼迫清朝的事。可见用字非常精确,人家并没说北方各省认可,只是说北方将领认可,有种指桑骂槐的感觉。不知道袁世凯怎么想的,还认可这个诏书。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这句话是接着上句的,正因为这么多人都认可共和,再加上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也认可共和制度。这样也符合圣人说的公天下。“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个人觉得这句话有种说明清朝信奉儒家思想的感觉。要知道,古人说的公天下和现代共和制根本不是一回事。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个人觉得这句话是全篇的重点,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首先,这里面让袁世凯全权组建共和政府。而且这里面特意说明袁世凯之前是总理大事,所以应该让他组建政府。这不仅是承认袁世凯的地位,还有一种感觉就是是我授命袁世凯组建共和政府的。无形之中表明清朝是在共和政府之上的。

其次,“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对维护领土完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有认可五族共和的意思。要知道自古以来,我国古代王朝领土都不相同,尤其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很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并不是其领土。清朝建立之后,东北地区最初是满族人为主体的、北方是蒙古人为主体的、西北新疆是维吾尔族为主体的(维吾尔族是上面说的回族)、西南青藏高原是藏族为主体的,这些可以说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是汉人居住的地。而且这些都是清朝自己打下来的,他们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清帝退位,后果真的不敢想象。所以清朝才说大家都是一家人,是一个国家,这样说直接杜绝边境地区独立的可能性。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是五族共和。之所以特意提到这五个民族,是因为革命党当时提倡五族共和,意思是五族平等。清朝之所以认可这样,就是怕自己退位后,满族受其他满族破坏。毕竟这些人统治我国几百年,一旦退位,肯定会有人迫害他们。事实上,在诏书颁布之前,很多地方都存在迫害满族人的现象。这句话也算是清朝给自己一个保命符。

第三,“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说得很直接,意思我退位之后,你们优待我的事。这里面主要说的是《优待皇室条件》,这个文件里对清帝退位后的待遇说得非常详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皇帝还是皇帝,只不过只能在皇宫里是皇帝,我们给你们钱养着你们,保护你们的财产。

这就是清帝退位诏书的大致意思。其实,看完能发现,这里面只字不提自己的过错,就是民不聊生,所以我认可共和。然后让袁世凯处理后事,皇帝退位。看起来诏书没什么意义,实际上意义还是很大的。要知道,当时确实有很多人不支持共和,支持清朝。如果没有这个诏书的话,这些人极有可能会继续和共和政府抵抗,但有了退位诏书之后,这些人就没有抵抗的依据了。这样看来,诏书对维护国家安定,保护领土统一作用还是很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诏书   南中   之义   国体   民不聊生   皇太后   共和   领土   清朝   至关重要   皇帝   意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