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最大的不幸:5种有毒的父母,养出抑郁内耗的孩子

“如果我能选择,我不会选择你做我的妈妈。”

一个男孩子在心理咨询师怒吼。

妈妈在一旁已经泣不成声:

“我……我……养……养你,还出……”

男孩攥着拳头,大喊:

“你错了!是错了!不错在不该生我……”

妈妈刚要上前扇男孩的嘴巴,被心理老师制止。

到底是什么样的矛盾,让母子俩闹得这般僵持?

看似无理取闹的是孩子,实则是妈妈在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你有毒。”

心理老师轻轻地说。

“面对孩子,你觉得哭诉管用吗?你很爽?”

心理老师直接道破。

“听见孩子这么说你,你的心情是?”

妈妈已经没了声响,只有抽泣声。

有毒的父母永远都是在释放自己的“毒气”。

让整个家庭充斥在负能量,低情绪的状态下。

时刻都有抱怨,指责,控制和不满。

这样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会是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有的父母是来充实孩子的童年,有的父母则是内耗孩子的童年。

这5种“毒”父母,真的可能养出抑郁,爱内耗自己的孩子。

挑刺型父母:永远都在指责

吉吉的妈妈有一句口头禅:

你什么也做不好,不知道随谁。

这句话一说就是好几十年。

尽管吉吉已经15岁了。

在吉吉妈妈过生日那天,吉吉自己用零花钱买了一个小蛋糕。

还自己跟着视频学做了2道菜:

炒菜花和炸鸡腿。

为了给妈妈惊喜,吉吉请假半天,自己回家做饭。

折腾一下午,吉吉已经汗流浃背了。

终于到了吉吉妈妈回家的时间。他兴奋地搓手。

“什么味?你鼓捣什么了?吉吉?”

妈妈进门第一句就问。

“过来,吉吉,你怎么这么早回来?逃学啦?”

这一连串的发问,让吉吉有点扫兴。

结果,吉吉妈妈看见桌子上摆的菜和蛋糕,竟然直接爆炸:

“你又嚯嚯什么?瞎做?你什么都做不好,你不知道?”

吉吉本想拿着饮料出来迎接妈妈,可这么一说,他放下饮料,走了出来。

“我告诉你,天天没个好样儿!说!蛋糕哪儿来的?”

妈妈根本没注意到蛋糕上的字。

妈妈看了看菜花又说道:“这菜花买的什么呀?干干巴巴……”

吉吉赶紧低头,紧张到窒息。

“我这就给你们老师打电话!你这……”

“妈妈生日快乐!”

吉吉都快哭了。

妈妈突然停下来,愣了很久。

然后马上来了一句:

“就你,还想着我生日,得得得,赶紧收拾,这能吃吗?”

这话一说,吉吉哇的一声哭出来。

“请假回家给你做饭,你居然还这么说,你一点不爱我。”

吉吉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

妈妈很惊讶,也冷静了下来,坐下来,看着蛋糕流眼泪。

父母眼里,孩子就是孩子,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但面对孩子的心意,父母永远都是敷衍回应。

“瞎花钱!”“整没用的!”

这种挑刺的话,就像是在孩子心里扎一把把刀,很疼很疼。

挑刺的背后是不愿意接受孩子已经长大,接纳不了孩子已经可以独立,成为他自己。

武断型家长:永远都在拒绝

“你不听我的,你就别考了!”

妈妈的武断,让思思头疼欲裂。

马上就要高考,思思就想学设计专业,妈妈就是不让。

从小到大,思思就在妈妈的控制下长大。

夏天要穿裙子,不能穿短裤,不能有大动作的蹦跳。

冬天就是要戴着口罩,要么容易感冒。

思思一直都言听计从。

一路无声的忍耐,终于在高考前爆发。

那一晚,爸爸躲了出去。

屋内妈妈和思思就像是仇人。

“你给我过来,说明白,你到底怎么想的?”

妈妈一直在吼。

“我不同意你学那个什么设计专业!越大越不听话,我还管不了你?我能害你?”

思思一言不发,眼泪已经留在了高考志愿单上。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妈妈自顾自地说着。

“考考考,报报报,是你去上大学还是我去?”

思思也开始怒吼:

“我不是听话,而是无奈,你有多恐怖,你知道吗?”

“什么是新兴专业,你懂吗?”

“难道女生就应该是幼师,护士,文学专业?”

妈妈直接摔掉了手里的毛巾,冲过来,高举着手,重重落在自己的脸上。

父母的决定真的都是对的?

可能父母觉得自己比孩子多的就是经验吧!

太多的父母都会着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孩子,而忘了让孩子自己体验。

那些武断的父母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越担心越控制,越控制越失控。

后来,思思妈妈说:“我不想让孩子吃亏,我只能替他做选择。但我的心也悬着。”

这样的自相矛盾,坑的是孩子,满足的是父母。

与其控制专制,不如有商有量,细心陪孩子一起探索,和孩子做一样的事情。

后来,思思真的选择了英语专业,在实习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

“这样多好,平平淡淡,小姑娘拼什么呀?”

思思妈妈满意地说。

而思思却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撕着自己未画完的设计稿,眼里无光。

父母的拒绝会扼杀孩子心里的想法,自我满足。

其实,父母不能替孩子生活,只能任由孩子渐行渐远,去追自己的梦。

忏悔型父母:永远都在诉苦

一个男孩没精打采地坐在座位上。

爸爸在一旁,也是神色慌张。

看着存折里这里的8万块钱被取出,爸爸的心在滴血。

“我多有钱!你要我就得有!你就嚯嚯吧!”

这8万,是男孩瞒着家里欠下的网贷。

而平日里,爸爸就会告诉孩子:

“一分也是钱,我赚得少,也在赚,整个家不都是我在撑着?”

孩子倒也听话,但就是在花钱上没有概念。

他也没有多少零花钱,每次要零花钱,爸爸都会说:

“你都花花哪了?你要我就得有?我多厉害,身体不好,还得顾着你!”

时间久了,男孩自然就不再向家里要钱,只能另辟蹊径。

结果2年时间,欠下了快10万的网贷。

因为自己真的没办法按时还钱,才会寻求爸爸的帮助。

“你在吸我的血呀!我真是崩溃了。”爸爸永远都在卖惨,都在忏悔。

结果就是钱还上了,孩子没什么事了,爸爸自己却生病了,经常头疼。

“现在你一和我说钱的事,我都害怕。”

爸爸经常说。

孩子也是很紧张。

再后来,孩子也对钱有恐惧,即便是已经上班赚钱,也不会有获得感。

总觉得自己缺少的太多了,而花钱给父母买东西,也会被爸爸冷言冷语。

父母有多爱孩子?

并不是挂在嘴边的,而是真的需要沟通的。

一个爱忏悔的父母,会让孩子有负罪感,甚至是无价值感,让孩子自卑。

索求型父母:会把孩子当累赘

一位博主在视频里,讲述了自己父母离婚后,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跟了爸爸,爸爸找了一个新妈妈。

每天在家里,他就像是客人一样,总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那天,新妈妈因为一点小事,说了这个博主。

博主就回怼了几句。

结果爸爸得知后,直接扇了博主的耳光。

“我当时8岁,像一个无助的小狗,对!小狗!”

博主已经开始哽咽:

“我本以为,父母分开,我依旧会得到他们的爱,但事实却是反的。”

新妈妈心口不一,嫉妒爸爸给孩子钱,就撒娇整套路。

爸爸一气之下,让女儿滚出家门,那一年,博主才18岁。

“我这么独立,就是拜父母所赐。我是累赘,他们吵架时,从来不背着我。”

他看了看自己养的小狗。

“我已经23了,但是想起父母对我的细节,我觉得天旋地转。”

网友也表示:错的不是你,是那个向孩子索取的父母。

“我爸妈说了,等我到了18岁,他们尽了抚养义务,就直接离婚。”

一个网友在下面评论。

有多少父母碍于孩子,不会直面自己真实的感受,让孩子成为“中间人”?

这位博主说,妈妈经常抱怨:“找你爸爸这样的人就是眼瞎了!”

说到这,博主已经控制不住情绪。

“那你们不要结婚呀?当时为什么选择对方?为什么生下我?”

博主按停了镜头:“让我缓一会。”

很多人都开始在网上倾诉,是因为陌生人比父母更懂倾听,更会顺应着迎合。

而父母却是专挑最难听的话说,句句刺耳。

专找最脆弱的地方,狠狠捅刀子。

好的父母没有定义,爱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更是正向快乐的。

如果不快乐,请别带给孩子,因为那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一旦错误,不可弥补。

忽略型父母:永远都无所谓

“小孩子家有什么?有啥懂得?”

“我挺累,你自己玩吧。”

“行,你最棒!去吧!”

“啊,知道了。去吧!”

看似充满支持,实则都是在敷衍。

早晚会有一天,孩子会直接崩盘:

“你到底有没有听我说话?有没有?”

面对妈妈嗯嗯啊啊地回应,孩子也受不了了。

这样的状态,是没有办法让孩子感受到爱的。

“你不爱我,你就是不爱我!”

可家就是讲爱的地方,如果处处都是忽略,怎么培养出会爱别人的孩子呢?

那天在商场里,一个爸爸直接拖着哭闹的孩子走进了洗手间。

“放开我,我不是这样想的,我就要……”

“闭嘴,你想什么?你就是欠揍!”

周围人都看傻了,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父母的情绪再崩溃,也要在乎孩子的感受,忽略会让孩子陷入恐惧和抗拒。

父母觉得孩子的情绪无所谓,那将来孩子长大了,对父母的事情也会无所谓。

父母是孩子原生家庭的创造者,对孩子最大的价值就是:

教会孩子创造幸福,收获快乐的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父母应该拥有的是“魔法药水”:

把挑刺变成分享,把武断变成尊重。

把忏悔变成察觉,把索求变成平等。

慢慢地感受孩子的内在,把忽略变成在乎。


作者 | 诗漫·渡儿

插图 | 诗漫·魅夜 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父母   孩子   内耗   菜花   零花钱   抑郁   蛋糕   不幸   情绪   爸爸   不好   男孩   妈妈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