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精讲:魏晋隋唐时期的中医经典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中医学学科分化日趋成熟,医学理论与技术随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有新的提高,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老师。我一直想了解魏晋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四本中医经典著作。可以请教一下吗?" 小王恭敬地问道。

"当然可以。四本经典分别是《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和《备急千金要方》。今天,我们就从《脉经》开始说起。" 谢老师说着,指着书中的文字。

魏晋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四本著作:《脉经》

"《脉经》啊,那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对病脉的脉象形态有详细的论述吧?" 小王迅速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

"不错,你真是用心的学生。《脉经》是晋代王叔和所著,它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了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此外,它还提出了八组相类脉的脉象鉴别,并推崇了寸口诊法,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左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右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胱的三部脉位。这对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谢老师详细解释着,小王专心聆听,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但当时尚无一本脉学书籍供医者研读,《内经》《难经》等书,文义深奥,多数人不能理解,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致使“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王叔和利用担任太医令的机会,博览群书,苦心钻研,总结《内经》《难经》以来逮于扁鹊、华佗、仲景等经论要旨,旁及古代有关说脉之篇,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脉经》十卷,九十七篇,首次对中医脉学从理论到临床运用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魏晋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四本著作:《针灸甲乙经》

"原来如此,老师,您的解释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接下来的一本是《针灸甲乙经》,对吗?" 小王依然专注地记录下老师的话。

"对,不愧是我的好学生。《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由皇甫谧编写。他系统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对针灸的形状制作、禁忌、经络与孔穴部位、临床适应证与操作方法都有详尽的论述。" 谢老师侃侃而谈,小王一边记录一边心中感叹着老师的学识渊博。

"同时,皇甫谧还总结了临床经验,对于提高临床实践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老师微笑着,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医学智慧的时代。

魏晋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四本著作:《诸病源候论》

"了不起!老师,接下来是《诸病源候论》了,对吧?" 小王迫不及待地问道。

"不错,小王。你对医学的热情让我很欣慰。《诸病源候论》是由巢元方编写的,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书中全面阐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谢老师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而且,他强调了对疾病病源的研究,比如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这种深入研究的态度对于后来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着,小王默默地点头,似乎已经完全融入了这段医学历史之中。

魏晋隋唐时期最重要的四本著作:《备急千金要方》

"最后一本是《备急千金要方》,对吗?" 小王迫不及待地问。

"是的,小王,你真是个好学的孩子。《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是孙思邈所著,被认为是中国医学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这两部书涵盖了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养生之术、备急之方、病证诊治等方方面面,代表了盛唐时期的医学发展水平。" 谢老师继续启发着小王的求知欲。

"孙思邈还提出了‘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开创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这种医者的精神,一直传承至今。" 老师的目光透露出对医学传统的自豪。

称为‘圣童’的孙思邈

小王又问:"谢老师,我知道孙思邈被誉为药王,请问您能给再给我讲讲孙思邈吗?"

谢老师笑了笑,然后略显严肃地思索了一下,回答:"当然可以。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孙思邈的经历告诉我们,医学之路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谢老师的回答,接着问道:"孙思邈在唐太宗时应诏入京,但他并没有追求官位,而是选择回到乡村为民医病。这种为民医病的精神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您觉得对我们有何启示?"

撰成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这正是我们中医医者应有的情怀。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医者,首先是为了救治病患,为了人民的健康而努力。孙思邈的选择表现了他对医学事业的坚守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初心,医者的初心就是治愈病患,为人民服务。只有真心实意地为患者着想,我们的医学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小王听得入神,心中对中医学的热爱更加深刻。他继续问道:"孙思邈晚年隐居于故里五台山,他有没有去过太医院呢?"

谢老师轻轻叹了口气,"小王,孙思邈晚年的执着和专注,正是医者应有的品质。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晚年隐居于陕西省铜川市五台山

小王感慨地点了点头,心中对中医学的信仰更加坚定。谢老师又说:“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谢老师微笑着看着小王,"小王,你的天资聪颖,学习态度端正,这是中医医生所需的良好基础。首先,要扎实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多读经典著作,理解中医的核心思想。其次,要勤于实践,亲自去了解病患的情况,提高临床经验。同时,多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不断汲取他们的经验之谈。最后,保持对医学的热情和对患者的责任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中医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

孙思邈的长寿争议

小王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谢老师,世人都说孙思邈很长寿,但是关于孙思邈的年龄问题不太明白,能请教一下吗?”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当然可以,孙思邈的年龄问题的确有一些争议。关于他的寿数,有不同的说法,比如101岁、120岁、125岁,甚至有人认为他活到了141岁或者165岁。”

小王着实有些吃惊:“这么多不同的说法,怎么解释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开始解答小王的疑问:“孙思邈的年龄之争主要源于历史记载的差异和解读的不同。首先,有人认为他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682年),享年101岁。这是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说法。

“而另一方面,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认为孙思邈的生年在北周孝闵帝元年左右,卒年仍为永淳元年,享年125岁。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孙思邈在北周宣帝时因王室多故而隐居太白山,后来在隋文帝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根据这个说法,孙思邈至少应在北周武成二年以前诞生。

小王专心聆听,不时点头表示理解。他迅速记录下了谢老师的解释。

“另外,还有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孙思邈的生年在梁大同三年至大同四年之间,享年168岁

小王感慨地说:“这么多说法,真是让人琢磨不透。谢老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说:“这个问题确实有一些争议,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理解孙思邈的贡献和他所传承的医学智慧。他的《千金方》对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他的确切寿数是多少,他在医学领域的贡献都是无可否认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隋唐   小王   中医   病源   医者   中医学   魏晋   针灸   千金   时期   老师   医学   基础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