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给钱,给技术,苏联当年为何要大量援助中国?原因令人唏嘘

我们在国际社会上一直以好说话著称,想找我们谈什么买卖几乎毫无门槛,有钱给钱,没钱给资源,只要报酬给到位,技术咱包教包会,你说要修铁路,修工厂?简单,油田借我用几十年就行,你说你想要导弹?成啊,一手钱一手货,没钱的话铁矿金矿都没问题。

但我们也不是在这方面啥都能接受,找咱们买大炮,买飞机可以,但是您真要是找咱们买武器技术,特种炼钢,乃至提炼铀矿等核心技术的时候,那不好意思,拉黑举报点踩三联,以后咱漂流瓶联系。这都是安身立命的本事,兔子好说话,但急了还是会咬人的。

不过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苏联却把这堆看上去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绝活儿,一个不差的教给了咱们,这到底是咋个回事。

从物资到设备,从技术到科技,从教育到专家,当时的苏联,在中国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直接用一个援华工程打下了中国的工业基础,一时之间,制药厂、钢铁厂、电子厂、炼油厂,华夏各地似乎直接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苏联当初这一次援助,我们发展绝对不会这么快。

而这场直接手把手的“傻瓜式教学”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一句话,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我们换来这场史诗级援助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自己的本事打出来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老美大举进犯朝鲜半岛,战火再次烧到家门口,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粉碎颠覆新中国的阴谋,志愿军进入朝鲜作战,并在之后的几年之后把不属于同一个量级的敌人给硬生生的推回了三八线附近。

这一场仗直接让世界震惊,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居然力敌十七国联军,难道志愿军人均阿斯塔特嘛?

而这场仗也让苏联彻底明白了过来,原来自己身边的这个小兄弟真这么能打,这下有必要带带他了。

原本在1949年1月,苏联就已经派人和教员接触过了,当时的教员提出的想法是希望苏联可以给3亿美元的贷款或者援助。主要应用领域是工业和石油制品。

结果谁知道苏联看到小老弟如此之猛,于是斯大林大笔一挥,也别3亿美元了,给你13亿,把你现在这身破装备都换换,别说我老苏不会疼呵人。什么?怕还不上?没事,用你们的轻工产品换就行,实在不行就用农产品,你们的茶叶不错,多来点茶叶也行。啥?利息?咱哥俩还要啥利息,这样吧,每年就百分之一,象征性的收你点,咋样,可以吧?

于是在苏联米高扬等人大力推进下,在1950年-1954年间,巨量的苏联物资和技术援助来到了中国,协议中商定的174项各种工程中有154项都立项完工,这其中包括了,冶金、机械加工、能源、医学、轻工业等等各种领域。

而这些援助不是打钱,也不是给盖几个工厂,挖几个油田就算了事,而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具体是咋回事呢?

在苏联的对华援助项目中,纵然有大批量的工业成品被直接拉到中国就地开用,然而更多的则是连图纸带技术捎带着技术专家一起打包送过来,对所有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采取傻瓜式的教学工作。

不仅面对面,手把手的教,而且设置考核环节和举一反三的测试,直到你把这项技术彻底吃透为止,当时的中国连个像样的机械产品都造不出来,刚刚解放的我们谁都憋着一股劲,从学俄语开始,每个人都在尽可能快的吸收知识。

在那个时候,中苏的合作方式基本是咱们出场地,老大哥出技术,双方一起成立了诸多技术公司,比如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经过4年的培训和积累之后,老大哥终于认为咱们可以出师了,于是就将这个石油公司完全交给了咱们,后来这个公司稍微改了个名字,现在在咱们生活中也是小有名气,他叫“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简称,中石化。

老师是真教,徒弟也是真学,短短四五年,咱们就从一个连发动机都造不出来的国家变成一个拥有扎实工业底子的工业国,各种航空、船舶、能源、医药企业纷纷落城,老百姓也第一次买到了国产的各种西药,国产的电灯泡,开上了国产的汽车。

不仅是各种技术的援助,156工程中对咱们人才培养也格外重视,新中国建立的前十年,苏联一共邀请了接近9000个技术人才去苏联学习先进知识,至于在国内开办的各种大学那更是多不胜数,现在只要稍微老一点的大学,去翻翻他们的校史,大部分都不出意外地有点苏联血统。

虽然说那个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但苏联人对咱们的援助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怎么可能没有私心,当时的苏联只是看中了咱们的实力,这个小兄弟就然如此能打,那么就要通过技术希望笼络我们,但这颗糖衣炮弹的糖衣也是真的厚,这些留在中国教授技术的苏联专家们,相当大一部分都对我们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正如当时的宣传画一样,就是这么血浓于水,就是这么激情四射。

在当时的我们军事工业中, 56式冲锋枪,就是以苏联AK系列突击步枪仿制而来,大名鼎鼎的五对负重轮鼻祖59式坦克,也是从苏联T54坦克仿制而来,而我国空军,直到现在仍然有浓浓的苏味儿。

除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也在苏联的援助项目清单中,苏联把当时极为先进的农产品培育技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法,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贡献。

而苏联人是这么评价这次超级大援助的,米高扬说,援助中国的代价是苏联的发展速度。而之后的赫鲁晓夫更是说,我们将自己将近一半的产值都贡献给了中国,可以说是直接打包送给他们了一个工业体系。

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但,代价是什么呢。

布基纳法索的天降猛男托马斯·桑卡拉曾经说过,关于国际援助,谁喂饱你,谁就会控制你,这句话放在苏联对我们的援助上同样适用。

自从我们凭借自己的万国牌武器逼退十七国联军之后,苏联对于我们的态度就有了极大的转变,给我们的援助,说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兄弟情,倒不如说是像是二战之后美国对欧洲各国的援助,一样,只是为了利用我们的战斗力和生产力罢了。

冷战期间,苏联人为了对抗北约组织,鼓捣出了一个华约组织,一直想趁着冷战的节奏拉我们入伙,本来想着,我都援助你那么多,那么久了,你凭啥不听我的,结果谁知道,当时的咱们直接一句话,互利互惠可以,但是拉帮结伙免谈。

屡次三番,三番屡次,直到苏慈祖斯大林去世,苏赫鲁晓夫上台,昔日的老大哥苏联对我们的态度也逐渐开始转变,终于在60年代开始,援助项目开始逐渐撤回,双方的关系看上去开始逐渐变得冷淡起来。

其实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我都援助了你这么多东西,你居然还不想听我的话,那我援助你还有什么用?不如早点撤回来,把资源和人才都用来跟老美斗才是真理。

所以在六十年代,苏联撤了,走了,但是我们的工业基础还是留下来了,如果没有苏联当时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们到底能走多远都是个未知数,也正是之前打下的工业基础,也正是这些几乎毫无保留的援助,让我们的工业农业在十年间迅速发展起来。

不得不说,苏联在援助我们的时候,不可能没有私心,也许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是有着控制我们甚至是霸占的想法,但是那时候中苏人民之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一首首赞颂中苏友好地歌曲,一张张充满力量感的宣传画,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两面红旗之间的友谊是谁也无法说清的。

更重要的是,苏联留给我们的工业基础,让我们成功的迈向了工业化,而在之后的日子中,我们凭借着套基底,在全球市场都打出了一片天下,不管是普通机械还是军工产品,质优价廉的标签一直是我国产品的代名词,而就算是到了如今,我国也是全世界工业体系最全的国家,现在的社会上有这么一个段子,就是“如果一个东西中国造不出来,那么这东西一定来自外星。”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苏联已经作古,继承他大部分衣钵的俄罗斯已不复往日荣光,老大哥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留下的设备,留下的技术,仍然在他昔日看重的阶级兄弟身上发光发热,虽然他们曾经对咱们图谋不轨,但还是感谢他送来的如此大礼。

对于苏联对华援助的问题,您还有啥看法呢?在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苏联   赫鲁晓夫   斯大林   中国   老大哥   技术   私心   当年   年代   原因   基础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