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仁慈的太监:宣读圣旨时,故意念错一个字,拯救数千人生命

前言

说到太监,人们往往会想到他们那独特的娘娘腔调,整天翘着兰花指,行为举止矫揉造作。这些太监往往心肠坏透,做事毫无底线,只顾着欺骗皇帝以谋求个人利益,全然不知羞耻为何物。

他们的智商也让人担忧,却偏偏喜欢在宫中嚣张跋扈,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不过,历史上的太监,并非都是这般,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仁慈的太监。

在一次宣读圣旨时,故意念错了一个字,也正是因为这个字,拯救了数千人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太监又是谁呢?

步入仕途

张居翰,生于公元857年,出身于我国清河的一个贫寒家庭中。

他的命运在唐懿宗咸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掖廷令张从玫收养了他,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干儿子。

随后,张从玫又通过恩荫的关系,引领张居翰走上了宦官之路,这也为他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广明元年,唐僖宗为保命一路逃到了成都,在此期间,张居翰被任命为了容南护军判官。

这一任命标志着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乾宁年间,张居翰的才能和努力得到了肯定,他被唐昭宗提拔为学士院承旨,兼职供奉官内侍,随后又升职为枢密承旨和内府令。

面对皇帝对自己的赏识,张居翰十分的感动,在工作中始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赞誉。

为了表彰他的辛勤付出,皇帝还特别赏赐了他一件红色官服。

此后没多久,张居翰便被派往幽州负责军事事务。

他在那里与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皇帝召唤他回朝时,刘仁恭曾诚恳地请求皇帝将张居翰留在幽州,皇帝对此表示同意。

这一决定使得张居翰能够在幽州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然而,就当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厄运却悄然靠近。

隐居保命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天复三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这一年,宦官的权力已经过于庞大,甚至对朝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削弱宦官的权力,并将其权力转移到自己的手上,军阀朱全忠与宰相崔胤决定联名上奏唐昭宗,揭示宦官专权的危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朱全忠和崔胤这两位朝臣,用翔实的历史事实和严谨的逻辑分析,向唐昭宗揭示了宦官势力扩张对国家的严重危害。

他们的论述深入人心,使得皇帝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他们首先指出,唐朝创立之初,宦官并不参与军事和政治事务。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宦官并未掌握实权,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宦官的势力逐渐壮大,天宝年间时,宦官的权力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宦官不仅掌握了宫廷内的权力,甚至还开始插手军事事务。

接着,他们进一步阐述道,贞元末年,羽林军被分为左右神策军,主要负责保卫皇上的安全。然而,这两支军队并非由武官掌管,而是由宦官控制。

这标志着宦官势力已经彻底掌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得皇帝对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减弱。

朱全忠和崔胤进一步指出,自从宦官掌握军队后,他们便开始插手国家机密事务,争夺其他官员的权力。

这种现象导致了朝廷政治风气败坏,宦官之间的勾结,使朝廷的政治环境愈发黑暗,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

他们进一步预测,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势必会导致两大问题:

一是宦官与地方势力勾结,使国家不得安宁;

二是宦官买卖官职,破坏朝廷政策。

这两大问题,无疑会使皇室陷入混乱,而唐朝的困境,正是宦官所致。

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朱全忠和崔胤向唐昭宗提出了对策。

他们建议皇上剥夺宦官兼任的职务,撤销各道的宦官监军,将他们召回京城。

这样一来,既可以消除宦官对朝廷的威胁,又可以恢复朝廷的政治清明,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由于当时的唐绍宗已经被朱全忠和崔胤彻底架空,成为了一个傀儡皇帝,因此唐昭宗只能同意他们的做法。

在得到皇帝的同意后,朱全忠便召集了他的士兵,命令他们将宦官第五可范等一百多人从内侍省赶出,并痛下杀手将其杀害。

在这次的“宦官清除计划中”,只有张居翰等少数人幸免于难。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刘仁恭在听到这一命令时,就深感不妙,他又一种强烈地预感这件事情会牵扯到张居翰。

为了能够救下张居翰,他便找来自己的亲信,将张居翰藏在了幽州西北的大安山中,用一名罪犯为其顶下了这一灾。

自此之后,张居翰便在大安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直到天祐三年张居翰才重新出山。

立功受赏

天祐三年,梁太祖亲自率兵对沧州发起进攻,刘仁恭在听到自己的管辖区域即将要遭受攻打时,便急忙召集军队,前往营救。

然而,让刘仁恭没想到的是,梁太祖率领的军队过于强大,即便自己带的军队已经奋力抗敌,却仍是屡战屡败。

面对这样的情况,刘仁恭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十分着急,但又想不出任何办法,无奈之下,刘仁恭只好让人去向李克用求救。

得知消息的李克用,当即便派出军队,以围魏救赵的策略,对潞州发起了进攻,这样就可以让正处在战争激烈时刻的沧州,有喘息的时间。

在明白李克用的计划后,刘仁恭当即便派出张居翰等人率兵与李克用一起进攻潞州。

当时驻守潞州的大梁守将丁会,在看到如此庞大的军队后,直接呆住了,就自己城中这些兵力,跟这么多人打这不就纯纯找死嘛。

于是,为了保命的丁会,当即便打开城门投降了。

此消息一出,还在攻打沧州的梁太祖慌了,在经过仔细地斟酌之后,还是选择了带兵撤退。

这场战斗后,张居翰凭借着自己优异的表现,为战斗出了不少力。

因为张居翰聪明能干,李克用对他颇为欣赏,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

他不舍得让张居翰离开,于是又把他留在了身边,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得力助手。

在李克用的关照下,张居翰在军队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没过多久,便被李嗣昭派去管理昭义,张居翰也随之前往,并担任了他的监军。

他手下的燕军数量达到了三千人。

同时,在潞州驻扎的时候,张居翰不仅注重军队的训练,每年春天他还会教士兵们种菜、植树,推广农业知识,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

他的这种做法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爱戴。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张居翰和李嗣昭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梁军突然卷土重来,向潞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张居翰和李嗣昭并没有退缩,他们带领士兵坚守城池,顽强抵抗。

虽然期间军心曾一度大乱,但在张居翰的安抚和运筹下,军队的士气逐渐恢复。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坚守,援军终于抵达了潞州。

张居翰和李嗣昭看到援军抵达,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们立刻振奋精神,率领士兵从城中冲出,与援军一起向梁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击败了梁军,歼灭了好几万人。

此外,他们还俘虏了梁军的副招讨使符道昭以及三百多名士兵。通过这场胜利,他们收缴了上百万石粮食,极大地补充了自身的物资储备。

由于张居翰在守城战中表现出色,与李嗣昭的配合默契,李嗣昭每次出征都会让张居翰留守后方,负责安抚士兵和照顾百姓。

张居翰总是能够把一切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赢得了庄宗的赞扬和信任。

改一字,救千人

在同光三年,庄宗让太子和枢密使一起出征前蜀。但他们不知道,蜀王王衍的养兄王宗弼已经投靠了郭崇韬,向他请求封自己为兵马留后,郭崇韬答应了他,让他担任节度使。

后来,后唐的军队抵达成都时。

王宗弼不仅把王衍搬到西宫,抓住了成都的官员韩昭、宦官宋光嗣等人,还把他们杀了,甚至还把脑袋送给太子。

这样的做法当即便惹怒了太子,誓死要攻下成都,让其付出代价。

得知这一消息的王衍当场傻眼了,他知道自己根本抵挡不住唐军的进攻,便选择了投降。

事后,庄宗将王衍派往了洛阳,还发了份诏书说:“我肯定会按照规矩封赏你,不会让你吃亏,我说话算数,日月星三辰作证!”

听到庄宗这样的说的王衍,终于放下心前往了洛阳,就当王衍认为自己将过上安稳的日子时,没想到杀身之祸悄然靠近。

同光四年,李嗣昭起兵谋反的消息传到了庄宗的耳中,这让庄宗十分慌乱,为平定这次叛乱,庄宗急忙带兵出征。

就当庄宗准备动身时,一个奸臣向庄宗说道:“皇上此次出征,毕竟是兔子搏老虎,全力以赴,这样导致朝中兵力薄弱。

如果王衍一族突然叛乱,那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不如在动身前将其消灭!”

庄宗听后觉得言之有理,当即便下诏书“王衍一行,并宜杀戮”。

当张居翰在复查诏书时,看到庄宗下达的命令时,觉得这完全就是在胡闹,明明说好的不动人家的,现在又出尔反尔要灭门,这太不近人情了。

于是张居翰在读圣旨时,故意读错了一个字,将“王衍一行”改为了“王衍一家”,就这样保住了前蜀和王衍仆役等一千多人的性命。

后来庄宗被弑后,张居翰便选择隐退长安,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直至,于天成三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结语

张居翰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凭借着出色的才干和勇气,在乱世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聪明才智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李克用和庄宗的得力助手,为后唐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他的改一字救千人的义举,展现了他的仁慈和正义感。

张居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参考文献

  1. 张居翰 简历 - 名人简历
  2. 《旧五代史·卷七十二·列传二十四》.国学导航
  3. 《资治通鉴新注》编写委员会编,资治通鉴新注,第9册
  4.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八》.汉典古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太监   沧州   幽州   宦官   圣旨   成都   朝廷   仁慈   千人   军队   皇帝   权力   生命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