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良为何能3次逃脱必杀局?并非运气好,是他有一支川军做靠山

孙元良 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孙元良的军旅生涯,很难与他不会打仗联系起来。哪怕他被称为“飞将军”。

他缺乏的是担当和气节。

很多人说,蒋氏用人的标准是黄、浙、陆、一。

这没错。

只不过,这是针对于派系成分而言的。

换言之,当某人满足了以上四个条件之一,具备了被蒋氏任用的资格后,某人具体能干啥,能做到什么位置,就是另一套标准了。

尤其是针对黄埔生,蒋氏的选拔标准很独特。

蒋氏对黄埔生的任用有4个特点。

一是,确实有本事的。

像关麟征、王耀武、邱清泉、廖耀湘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

不过,蒋氏从曾国藩那里学到的“相术”似乎时灵时不灵,在发现了一些人才后,又对林总、徐帅这等大才视而不见,甚至还下过“不堪大用”的评语。

看来,蒋氏的“相术”还需加强。

二是,确实老实、肯干、听话的。

如杜聿明、郑洞国、李仙洲就属于这种类型的。

三是,能把杂牌部队转化为嫡系部队的。

这种事情,凡是黄埔4期以上的几乎都经历过。

如果能把杂牌部队拉过来,那你就是蒋校长的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

具体操作手法倒也简单。

每当收编一支杂牌部队后,蒋氏就会很贴心地给原军事主官一份陆大进修通知书,美其名曰,你们都是行伍出身,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为了弥补差距,去陆大进修吧。

同时,蒋氏还贴心地给这支杂牌部队配一位毕业于黄埔的副职。

这个副职来做啥?来吃掉你部队的。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虽然让你到陆大来,但给的不是录取通知书。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参加考试。

那些行伍出身的人有几个能考上?

那对不起了。

考不上不是吗?那好,我也不亏待你,按照同等级到某个部门当附员吧。

不去?那你退役吧。

就算是考上了,毕业后的工作也没好到哪里去,一部分到各战区去当幕僚,另一部分给点钱、枪,回老家自己重新拉部队吧。

这是阳谋,无解!

凡是被蒋氏称为好学生的,基本上都是这种事情做得好的。比如胡宗南。

四是,家里本身就是地方实力派的。

比如湘军大佬唐生智的幼弟唐生明、川中实力派孙震的侄子孙元良。

说起孙元良,几乎人人都没有好印象。

确实,孙元良的人品的确不咋样,贪色、爱财、临阵脱逃、善编瞎话等等,不一而足。

可要说孙元良不会打仗,这就不客观了。

在黄埔1期生中,孙元良的进步速度还是相当快的。若非中途出了一些插曲,恐怕胡宗南和关麟征的晋升速度也未必能及。

究其原因,孙元良是会打仗的。而且,孙元良还有一个常人不及的本事,那就是对战场危险的敏锐度相当强,每每都能在危险时刻脱身而去。

按理来说,凡是对战场危险具有很高敏锐度的人,都有成为名将的潜质。如果善加利用,其人前途不可估量。

可惜,这个本事没有被孙元良用对地方。

每逢遇到危险,他想的大多是自己如何逃离险境。

你倒是招呼大家一起跑啊?不管别人自己跑,这么做注定是没朋友的好吧。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的原因让孙元良逃过两次必杀局

想当年,孙元良也是个进步的好后生,在北平读北大预科的时候,听说了黄埔军校要招生的消息后,立即中断学业报考了黄埔,成为了1期的学生。

毕业后,孙元良一路顺风顺水,在1926年就当上了团长。和他平级的,也只有胡宗南了。

至于关麟征,那时候还是个营长,而杜聿明,那时候才是个连长。

黄埔1期生,几乎个个都是人杰。孙元良能在其中脱颖而出,要说他不会带兵打仗,恐怕连他的同学也不会服气吧。

就在大家认为一颗将星要冉冉升起的时候,孙元良犯错了。

究其原因,是孙元良所在的1军因我党离开后,军纪废弛,让蒋氏大为恼火,就颁布了一个《连坐法》。

可巧的是让孙元良撞到枪口上了。

孙元良究竟犯了什么罪?贪公物为私有、私自离营寻芳、临阵脱逃。

这下子,蒋氏尴尬了。

就在不久前,他还发表了一番讲话,“要是你们不听话,那我也只能留几颗子弾给我的学生了。”

言犹在耳,孙元良就来了这么一出,该咋办?

看来,这只鸡还是得杀,不然,如何儆猴?

于是,蒋氏手一挥,拖下去。

可在两年之后,孙元良竟然又乐颠颠地出现在黄埔同学面前。新职务是警卫1旅炮营营长,不久又升任炮团团长。

原来,是薛岳和刘峙给孙元良说了好话。

至于说动蒋氏的内容,无非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是,黄埔1期生虽然人数不少,正式生、备用生,再加上从一些地方军校并入的学生共有600多人。可这些年来,不是东征就是北伐,死的死,伤的伤,再加上跟着我党走的,可堪大用的也没剩下几个了。

孙元良虽然按律当斩,可毕竟是个人才,留下以观后效吧。

晓之以理的是,孙元良此时不过是个团长,杀了也就杀了。可有没有想过孙元良的背景以及杀了孙元良后会带来的后果呢?

孙元良的叔叔孙震既是毕业于保定军校1期的元老级人物,又是川中的地方实力派,手中握有一个师的实力。若蒋氏仅是志在东南,那就不需要巴结川中实力派,可若是志在全国,那早晚都要与川中实力派们打交道。

若是杀了孙元良,那将来如何与孙震相见?

薛岳和刘峙的话,蒋氏听进去了。

于是,蒋氏明着要毙了孙元良,暗地里给了孙元良一笔钱,把他打发到日军陆军士官学校炮科去进修了。

这是孙元良头一次逃过必杀局。

孙元良回国后,也算是留过洋,镀过金的,因此升迁顺利,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时期,已经升任第259旅旅长了。

在淞沪抗战中,孙元良表现不俗,率部在庙行大战中力挫日军,一时间名声大噪,被誉为中国部队头一次击败日军的战例。

孙元良也因功被晋升为第88师师长,重新回到了黄埔1期生的一线行列。

要知道,当时由教导师改编而成的德械师一共才两个,非亲近、信任之人是没有资格担任师长的。孙元良能与蒋氏的外甥俞济时同时出任德械师师长,由此可见他深受蒋氏信任。

淞沪会战爆发后,孙元良率部参战在闸北坚守长达一个半月之久,若说孙元良指挥无方,那也不客观。

可就在这个时期,孙元良的毛病又开始发作了。

当时,上海很多慰问团到前线慰问将士,孙元良看中了一个长相漂亮的姑娘,非要舔着脸和人家谈朋友。

人家不愿意,他就不让人家走。

手下人看不过去,可又不敢管,就告知了88师副师长,同样毕业于黄埔1期的冯圣法。

冯圣法是一个正直的军人,见孙元良的作法确实有损军人荣誉,就来劝说孙元良别这么干了。

可孙元良却振振有词,自古英雄爱美人,我抗战有功,做点这种事情怎么啦!

还不仅如此,孙元良打仗也不忘发财。

当时,很多慰问团带来的都是慰问品。可孙元良却派人告知慰问团,不用这么麻烦了,把慰问品换成现金吧。

不言而喻,这笔现金自然是揣到孙元良的腰包里了。

更有甚者,孙元良还趁着两军交战的机会,把交战区附近的几个纱厂洗劫一空,并把这批洗劫来的棉纱运到武汉卖了,所得钱财交给他的老婆。

这个事情怎么泄露的?

宋希濂 图片来自网络

说来也巧,当时执行孙元良命令的第88师军需主任宋尚鲁恰好是黄埔1期生宋希濂的弟弟。

孙元良觉得宋尚鲁是同学宋希濂的弟弟,是自己人。可宋尚鲁早就对孙元良的作法深恶痛绝,就把事情告诉了哥哥。

从此之后,宋希濂就对孙元良埋下了痛恨的种子。

而孙元良呢,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高升为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并被授予了云麾勋章。

淞沪会战结束后,第88师驻防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

当时,第88师是防守南京的主力,负责防守中华门、雨花门一线。可孙元良觉得不太妙,南京恐不可守。

这个判断倒是没错,那你直言利弊啊!

可以孙元良的个性,又岂会这么做?

当唐生智召集各军、师长开会部署任务后,孙元良并没有回部队,直接就跑到下关码头准备溜。可却被负责督战的第36师师长宋希濂堵个正着。

宋希濂本来就对孙元良厌恶到家了,见这个家伙竟然敢临阵脱逃,就给了孙元良两条路,一是立即回到防区坚守,二是死。

孙元良倒是没敢和宋希濂硬顶,可也没回去,而是逃到了一个熟识的烟花之地躲起来了。

他这一躲不要紧,第88师连下一步的命令都没接到,只能和日军在南京硬拼了。

后来,孙元良找了个机会逃出了南京,在半路上又遇到了一些从南京逃出来的溃兵,在编好了话术之后,跑到蒋氏面前编了一套自己在外打游击的瞎话,美其名曰“南京脱险记”。

可随即,孙元良编造的瞎话就被两个人戳穿了。

一个就是宋希濂,另一个是第88师的旅长廖龄奇。

在两个当事人的“揭发”下,说瞎话的孙元良无所遁形。都说骗子都怕老乡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孙元良面临着第2个必杀局。

可蒋氏还是放过了他。

究其原因,还是头一次的那两个考虑。

当时,在淞沪战场和南京,黄埔生们伤亡惨重,按照教导总队长桂永清的话来说,好样的都死了。

因此,蒋氏虽然也痛恨孙元良,可实在是下不去手。

况且,川军第22集团军已经誓师出川抗战,带头的就是孙元良的叔叔孙震。

如果以临阵脱逃的罪名毙了孙元良,是否有借机敲打川军之嫌?孙震是否会多想?

蒋氏思来想去,再放过孙元良一次吧。

孙元良第2次逃过了必杀局。

用同样的原因,两次逃过必杀局,孙元良也算有运气。

虽然死罪已免,可要再带兵就难了。从此之后,孙元良算是淡出了军界,失去了在一线带兵的机会。

一直到了1944年,孙元良才得以重新出山,担任第29军军长,率部在贵州独山堵住了日军向重庆进犯的去路,并因此功获得了“青白”勋章。

孙元良第3次逃脱必杀局是因为蒋氏已经没有追究责任的心气了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的叔叔孙震出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5绥靖区司令官。

当时,川军除留在川中的几支部队外,其他部队已经被蒋氏分化的差不多了。即便没分化成功,也被分割使用。

如杨森起家部队第20军早已经是半嫡系化了,并因此获得了部分美械装备;王泽浚的第44军驻扎在海州。只有孙震第22集团军的第41军和第45军保留了川军的部分元气,也自然成了蒋氏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孙震也是个聪明人,见大势不可逆,那何必还要苦苦支撑呢?

于是,在1948年2月,孙震辞去了职务。

孙震 图片来自网络

可部队该由谁带呢?

蒋氏顺势就把孙元良推出来了。

一来,孙元良是孙震的侄子,侄接叔职,有何不可?

二是,孙元良是黄埔1期的,资历够了。

三是,孙元良深受自己信任,并曾经两次饶过了他的性命。

而川中诸将呢?又无法反对。

凭啥王瓒绪的儿子王泽浚可以接替第44军军长,杨森的侄子杨汉域和侄孙杨干才可以接替第20军军长,孙震的侄子就不能接替叔叔的职务?

川中诸将吃了个哑巴亏。

因为无论是王泽浚也好,杨汉域和杨干才也罢,都不是黄埔生,只有孙元良是黄埔生。让孙元良接替孙震的职务,就意味着川军的这两个军落入了蒋氏之手。

由此可见,蒋氏放的孙元良这条长线终于在22年后钓上来了两条大鱼。这条长线放的也确实太长了点。

解放战争后期,蒋氏为了加强战场的机动性,组建了一系列的兵團,孙元良被任命为16兵團司令官。

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孙元良部从郑州绥靖公署调至徐州绥靖公署。

事实证明,这次调动是蒋氏的一个败笔。

随着16兵團从郑州调走,郑州、开封等一系列战略要地被中野收复,这就意味着徐州在东、西两个方向被中野和华野包围,并且与关中的胡宗南部的联系被中断,根本就无法得到胡宗南部的增援。

当时,正准备调至徐州“剿总”担任副司令长官宋希濂得知孙元良也在徐州战场,立即改变主意,即使蒋氏做说服工作也没用。

为何?

因为,对孙元良非常了解的宋希濂知道,战场上只要出现了孙元良,将来大概率会被他卖阵。

事后证明,宋希濂的判断没错。

后来逼得蒋氏没办法,只能把正准备赴美看病的杜聿明留了下来,派上了徐州战场。

历史也是造化弄人。若非如此,杜聿明很有可能会逃过在淮海战场被俘的命运。

图片来自网络

在救援黄百韬兵團无望后,杜聿明只能从徐州突围,并命令孙元良断后。孙元良虽然不情愿,可也没办法。

不过,部队刚离开徐州,孙元良的机会就来了。

为何?

因为杜聿明下令撤退的消息不出意外的被散布了出去。

一时间,徐州大乱,只要家里有点家底的,无不纷纷逃离。这就严重堵塞了道路。

行军序列在孙元良部之前的是邱清泉部。

邱清泉部拥有大量的机械化装备,道路被堵塞,根本无法通行。而孙元良部没有这么多家底,对公路没有那么多依赖,可以抄近路、抄小路行军。

就这样,孙元良后发先至,先于邱清泉和杜聿明逃了出去,而且还中断了无线电联络,生怕被杜聿明找到让他再次断后。

待到杜聿明好不容易把孙元良找到,并且确定了几个兵團一同突围后,孙元良嘴上答应得好,可一回去就变卦了。

按理说,这种突围行动越保密越好。可孙元良回去后,为了减轻突围时的负担,下令炮兵打光所有炮弾。而且弹着点散乱,毫无章法和目标。

这下子,别说对面的华野知道蒋军要跑了,连李弥都知道了。

哪有这么办事的!

按照杜聿明的计划,三个兵團同时突围,以当时蒋军的战斗力而言,是很有可能会突出去一部的。

可由于孙元良提前暴露了意图,让华野做好了准备,又由于没有按照规定时间一同突围,力量单薄,除孙元良部突出去了,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團仍然被困在包围圈中。

孙元良哪里管这些,反正我是逃出去了,那里还会管友军那里洪水滔天?

可即使这样,孙元良也没能捞到好。

好不容易突出重围后,孙元良部几万人马终于放下了心,顿时瘫软如泥,倒地呼呼大睡。

可就在这时,我军几支地方部队穿插而入,一声枪响,吓跑了几万人。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孙元良部炸营了。

所谓“炸营”,其实就是“营啸”。这恐怕是军事史上有记载的末代“营啸”了吧。

而孙元良呢,则在几个亲信的保护下再一次逃出生天。

逃得性命后,孙元良也知道要大祸临头,就故技重施,再次编造了一份“淮海脱险记”,期望以此瞒过蒋氏。

可蒋氏此时早已经没有了追究他责任的心气了。如果都追究责任的话,那他将来召开军事会议,恐怕就没人参加了。

就这样,孙元良第3次逃过了必杀局。

不过,从此之后,孙元良再也无法在军界立足,只能选择退役。

也可能是对过去做过的事情有过深刻的反思吧,孙元良几乎不提及往事,即便对自己的儿女也不例外。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川军   慰问团   临阵脱逃   徐州   军长   靠山   实力派   南京   日军   战场   部队   孙元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