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内地的“毒啤酒”!隐藏在身边这么多年,现在还有人天天在喝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炎热的夏日里,喝上一口清凉爽口的啤酒,是最简单的小幸福。

但是,近期有关“毒啤酒”的传闻四起,在企业的解释中还是“仅销售给内地”,这让许多消费者坐不住了,而原本看似平淡的夏日小憩,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多年来,我们身边流通的这些看似无害的啤酒,是否真的像表面看似那么“清清爽爽”?它们对我们的健康会造成怎样的隐形伤害?。

让人失望的啤酒品牌

消费者信任,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

然而,一则关于哈尔滨麦道啤酒含有过量有害物质的消息,却再次让消费者对某些行业巨头的诚信产生了怀疑。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30款市售啤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多数样品均检出超标的有害物质,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哈尔滨麦道啤酒。

据检测,这款啤酒中的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呕吐毒素")含量为每公斤26毫克,那么,什么是呕吐毒素呢?

其实它是一种由霉菌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污染粮食和酿酒原料,人们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后,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急性中毒反应。

很容易和肠胃病联系在一起,不易被发觉,这无疑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让人不解的是,在事件曝光后,哈尔滨啤酒公司的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

该公司并未正面回应产品质量问题,而是声称该款产品仅在中国内地销售,从未进入香港市场。

一时间,这番话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纷纷质疑哈尔滨啤酒在逃避责任,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有意贬低内地消费者的权益。

这场关于"毒啤酒"的风波,不仅暴露了企业在产品质量管控上的漏洞,也折射出部分大型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应对能力还有待提升。

那么,作为百年老字号的哈尔滨啤酒,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个世纪的沧桑历程

回顾哈尔滨啤酒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个品牌经历了一个世纪以上的沧桑变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0年。

当时由一位俄罗斯商人在哈尔滨创办了一家啤酒厂,取名为古罗里亚啤酒厂,8年后,该厂易名为哈尔滨啤酒厂,由中国人李竹臣和捷克人加夫列克共同经营。

此后几十年间,这家啤酒厂经历了多次更名和所有权变更。

1937年,日本人在哈尔滨建立了分厂,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红军移交该厂予中国政府,由中国人担任厂长。

直到1956年,所有时代组建的哈尔滨啤酒厂才统一合并,成立了统一的哈尔滨啤酒厂。

这一时期,哈尔滨啤酒厂在生产工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始使用玉米代替大米酿造啤酒,这使得产品质量和口感得到了大幅改善,其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

1998年,哈尔滨啤酒在全国啤酒行业排名第七,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哈尔滨啤酒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

2004年,美国著名酿酒商巴博集团以高价收购了哈尔滨啤酒99.66%的股权,从此这家曾经的国有企业正式沦为外资控股公司。

自此,哈尔滨啤酒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此成为了外企旗下的一个品牌。

然而,这一转折并未引起消费者太多关注。

对大多数人来说,哈尔滨啤酒依旧是一个负有"国字头"光环的本土品牌,人们愿意为这个熟悉的名号买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啤酒的产品质量和口感逐渐发生变化,消费者对这个曾经引以为豪的品牌的信任也随之下降。

如今,一声声质疑的呼声再次响起,哈尔滨啤酒正面临着消费者对其产品安全的强烈质疑。

这位曾经的"国货之光",究竟何时开始走向"衰落之路"?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问题?

企业责任与监管缺失

其实在酿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粮食的发酵问题而产生这种呕吐毒素以现在的技术,想让它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只能将含量降到最低。

在香港抽检发现的哈尔滨啤酒中含有微量的呕吐毒素,但其含量远低于内地和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专家表示,只要控制在安全限度内,啤酒中含有少量呕吐毒素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细究这起"毒啤酒"事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发布检测结果,指出哈尔滨麦道啤酒含有严重超标的有害物质时,哈尔滨啤酒公司的起先的回应却让人不解。

该公司并未就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正面回应,反而声称相关产品仅在内地销售,从未进入香港市场。

这种"拐弯抹角"的回应方式,无疑加剧了网友对该公司的不信任。

哈尔滨啤酒的回应更会加剧网友的怀疑,这番言论,不仅似乎在推卸责任,还隐含着一种对内地消费者的歧视。

他们质疑,难道内地人就该"享受"有毒的啤酒吗?这样的言论显然有悖于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在面临安全问题质疑时,企业理应第一时间主动公布自检报告,客观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也应立即启动产品召回,毕竟让含有毒素的啤酒继续在市场流通,无疑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并就此向消费者作出诚恳道歉。

这不仅有利于维护企业声誉,也彰显了其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相反,哈尔滨啤酒的回应无疑加深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也使得问题愈演愈烈。

但如果经查实涉事产品并非出自哈啤之手,香港有关部门也应尽快调查清楚问题啤酒的真实来源,并向哈尔滨啤酒厂作出合理解释,帮助其消除因此事引发的负面影响,挽回企业声誉。

总之,不管真相如何,各方都应本着对消费者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快查明事实真相,妥善处置问题产品,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唯有如此,才能重塑公众信任,维护市场良性秩序。

相关部门仍需持续加强监管,确保所有出厂啤酒的质量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总结

总之,这起"毒啤酒"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了我国部分大型企业在诚信经营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面对舆论压力,企业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公开检测报告,查明问题根源,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健全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企业重塑诚信形象,让每一个消费者在品尝美酒时,都能放心地喝上一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麦道   卡门   啤酒   啤酒厂   哈尔滨   香港   毒素   有害物质   多年   消费者   身边   内地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