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钉子户张秉爱:嫁给瘸子,影响子女一生,结局令人唏嘘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晏宇圣

编辑| 小江


家住三峡旁边的张秉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在1992年时,政府为了建设三峡大坝,特意将张秉爱所在的桂林村,进行整体搬迁。

然而,面对这样天大的喜事,张秉爱却选择拒绝。在此期间,无论村干部怎么去劝她,她都不为所动。在闹得最凶的时候,她居然还对着村干部破口大骂。

那么,如今的张秉爱过得怎么样了?她又是否后悔当年的那些选择?

嫁给了一个瘸子

张秉爱出生于湖北秭归县的一个山沟沟里。在青春岁月时,她曾喜欢上家附近的一个少年。然而,对于这份爱情,她的父母却不同意,只因那位少年的家里太穷。

而且张秉爱的父母,也不愿意女儿一直呆在山沟沟里。毕竟只有走出去,才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所以为了张秉爱的未来着想,她的父母直接拒掉了那位少年的婚事,并把她嫁给了桂林村的一户江边人家。

刚嫁过去时,张秉爱惊呆了,她发现丈夫熊云建居然是个瘸子。按照公婆家的说法,熊云建的左腿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所以怎么看都不像是个能当家做主的人。

当然,张秉爱的父母之所以把女儿嫁给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住在江边,更是因为他家有大量的田地和桔子树。这些资产对于张秉爱一家来说,已经算是地主级别的了。就这样,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张秉爱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一个男人。

老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张秉爱嫁过来以后,随即给丈夫生了一儿一女。她也因此彻底和这个家庭绑定了,从此不敢有对外界的任何想法。

由于丈夫身体有疾,所以这里的田地和桔子树,都是张秉爱一人操持。为了不让邻居看笑话,张秉爱几乎没日没夜的干。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张秉爱把自家土地经营的风生水起。每年收的多余的农作物,她甚至还能拿来卖钱,也算是持家有道了。

本以为这种平静的日子,会这样持续下去。谁曾想,随着一个项目的建设,张秉爱的平静生活即将被打破。而这个项目,就是恢宏的三峡大坝工程。

全村开启搬迁运动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共造成4500万亩土地和3000万人受灾。因此,长江三峡流域的防洪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1992年,国家为了调节长江流域的水量,同时为了筹备防洪事宜,开始对三峡工程进行立项。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搬迁行动,即将开启了。

很快,关于居民搬迁的通知,便下达到了桂林村。桂林村地处长江三峡沿岸,一旦大坝建好,水位立马就会漫过135米。真到了那个时候,整个村子都会被淹没。所以村民们必须在大坝建好之前,赶紧撤离整个村子。

为了做好这份搬迁工作,国家特意拿出了300多亿搬迁款,为沿岸的113万人进行安置。总之,张秉爱所在的桂林村,是搬定了。

然而,对于这场搬迁行动,张秉爱却并不愿意。她之所以有这样的顾虑,主要也是担心一旦出去以后,她可能会找不到工作。

毕竟张秉爱从小就生活在山区,几乎没有任何工作技能。假如一直呆在三峡的话,张秉爱还能依靠那些果园和田地,来维持生计。实在不行还能捕鱼,反正饿不死。但如果真的搬出去,她又该靠什么过活?

更何况,张秉爱在外面没有任何亲戚和朋友,更没有紧密的社交关系。如果真到了社会上,她又该如何融入?像这些,都是困扰张秉爱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了,张秉爱之所以不愿意搬走,还有另外一重因素,那就是别人馈赠的东西太多了。当时许多村民在搬走后,纷纷把田地让给了她。比如某些老人,就把家具、被褥、劳动工具等,全部送给了她。获得了这些东西以后,她就更舍不得走了。

总之,关于这场搬迁行动,她基本上是认了死理,那就是打死也不搬。

怎么劝也劝不动

在往后的几年时间里,那些已经搬走的村民,个个都混得不错。有的在厂里找到了工作,还升为了管理层。有的拿着拆迁款,做起了小生意,开着小车跑来跑去。有的老人直接住进了养老院,在里面颐养天年。

对于这些人的滋润生活,张秉爱也很羡慕。但即便是这样,她也不愿意搬。毕竟自己身无长技,真搬出去了,怎么养得活一家四口?

在此期间,村干部也经常给她做思想工作。村干部表示,出去以后,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到时候自然会给她安排。就算到时候真的找不到,还可以给她申请低保或者补贴,反正饿是不会饿死的。

尽管村干部苦口婆心的跟她说这些,她依旧不愿意。毕竟她从未听过这些字眼,根本不知道低保和补贴意味着什么?村干部跟她说这些的时候,她还以为人家是在害她。

为了彻底说服张秉爱,村干部几乎隔三差五就会过来找她。有时候张秉爱在田地里干活,村干部也会追到田地里去,劝她尽早搬迁。

劝到最后,张秉爱居然还怒了,直接把对方给骂了回去。就这样,张秉爱作为一个执着的钉子户,将自己死死钉在了这块穷山僻壤之地。

最终还是离开三峡

时间来到2002年,此时桂林村的121户人家,已经走了120户。看着荒无人烟的村子,张秉爱时常倍感孤独,但她依旧还是不愿离开这片土地。也许在张秉爱心中,这里已经成了她最后的归宿。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她就会在此终老一生了。

很快,这个“万不得已”的时刻便到来了。随着水位漫过135米红线,水面已经蔓延到了她家门口。张秉爱家附近的田地,已经淹了一大片。如果再不搬的话,那就只能跟龙王做邻居了。无奈之下,张秉爱只能拖着大包小包,搬离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由于张秉爱搬迁的比较晚,所以她也没办法进入安置队伍了。为了能继续生存下去,她只能在附近的公路旁,搭了一个简易的窝棚。

因为没有水电,导致居住在这个窝棚里,哪儿哪儿都不方便。由于没有桌子和椅子,他们吃饭时只能席地而坐。由于没有床,他们睡觉时只能躺在稻草上。包括身上盖的被子,都是被路过的好心人送的。不然的话,他们大概率无法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自从窝棚以后,张秉爱也彻底断绝了收入。为了维持生计,她干脆把曾经果园里的桔子树,全部挪了过来。

但老话说的好,树挪死,人挪活。这些树木一旦离开原生土壤以后,立马就枯萎的不成样了。尽管张秉爱每天都在给树木浇水,不断进行培育,这些树木最终还是死了。自此,张秉爱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算是破灭了。

影响了下一代的未来

除了生计问题无法解决以外,一对儿女的上学问题,也是张秉爱心中的痛。因为最近的学校,距离窝棚也有好几公里。为了去上学,儿子和女儿只能走山路。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两个人可谓是危险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谷底。

其实对于母亲的这番执着,儿女也有过抱怨,他们经常询问母亲为何不愿意搬迁?

如果那时候早早的搬了,说不定现在就能在县城的好房子里居住了。如果那时候搬了,现在不仅有水有电,还能随便去超市买各种生活用品。最关键的是,今后再也不用辛苦的走山路上学了。不像现在,每天天还没亮,就得打着手电筒,摸黑去学校。

当然了,从后面的结局来看,张秉爱一家人,最终还是搬到了安置点。毕竟人是社会性生物,不可能一直隐居下去。如果长时间没有朋友,长时间不与人接触的话,到最后可能就真的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了。

其实这一点早就反映在了张秉爱的儿女身上。由于一对儿女长时间没和人接触,导致他们的性格特别孤僻,经常沉默寡言。在班里也不喜欢跟人说话,主打的就是一个特立独行。

因为上学条件困难的缘故,导致他俩的成绩都不咋好。虽然儿子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了县重点高中的孩子,但由于家庭情况堪忧,最终导致他高考失败,从此无缘大学。

高中毕业后,儿子不知道该去干嘛。直到经人介绍,才跑到新疆当起了兵。至于女儿的话,长大后便嫁了人。如今在餐厅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也算是有个归宿了。

在节目中最后,记者曾询问张秉爱:“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只见张秉爱眼神坚毅的说道:“不后悔”。

也许张秉爱对于那片土地,确实是爱的深沉。尽管这片土地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折磨和苦楚,但在张秉爱依旧不愿舍弃这里。虽然常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但张秉爱却乐得其所。至于张秉爱为何这么坚持,估计也就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吧。

结语

从张秉爱的人生经历来看,她就是吃了“没见过世面”的亏。由于从小就在山里长大,后面又一直生活在江边,导致她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张秉爱自然不敢冒险去外面闯荡。虽然外界人给她提供了诸多帮助,但她依旧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区。

可见,真正困住一个人的,不是所谓的环境,而是心理的枷锁。如果这道枷锁一直不被打破的话,那张秉爱可能这辈子也就困在这里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长江流域   窝棚   瘸子   桔子   田地   江边   钉子户   生计   儿女   子女   结局   父母   土地   工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