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企业专卖中国人,哈尔滨毒啤酒事件让人心寒,只卖内地!

最近,哈尔滨啤酒摊上事儿了。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搞了一次啤酒大检查,结果在哈尔滨麦道啤酒里发现了呕吐毒素DON。这消息一出,网上立马炸锅了。有的网友调侃说:“这回减肥有新招,喝啤酒就能吐,效果杠杠的。”然而更可怕的却是哈尔滨啤酒的回应:这个啤酒并没有在爱香港上市,也就是说只在中国大陆地区卖了。“民族”企业原来真的专害中国人吗?东北老铁们都不干了,表示自己不背锅。

香港检测出毒啤酒

近期,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在其《选择》月刊中发布了一项啤酒测评报告,其中涉及到了哈尔滨啤酒的一个产品——哈尔滨麦道啤酒。根据报告,这款啤酒在测试中被检出了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简称DON),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呕吐毒素。具体来说,检出量为每公斤26微克。

呕吐毒素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在谷物如大麦、小麦、玉米和燕麦中发现,尤其是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这些谷物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镰刀菌的侵染,从而产生DON。人体摄入受DON污染的食物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损害造血系统。

当然如果只是到了这里,其实大家也许并不会那么气愤,毕竟这种毒素目前的含量并不高,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但可怕的却是哈尔滨啤酒的回应。

哈尔滨啤酒:这酒没有在香港卖

在公众的一片质疑声中,哈尔滨啤酒厂商的回应显得尤为关键。他们迅速发声,坚称自己的产品“只在内地生产和销售”,并且“完全符合内地的法律法规”。这一表态,似乎在试图平息公众的疑虑,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议。


厂商的回应似乎在暗示,如果存在问题,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标准本身,而非产品。这种回应方式,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可能会感觉像是在“甩锅”,即把责任推给了法规标准,而非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态度让大量的网友都感到不满,觉得这就是在逃避责任。

更关键的是,厂商的回应也引起了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进一步讨论。如果一个产品符合当地的法规标准,是否就意味着它对消费者的健康没有任何风险?我查了下相关的标准:

在中国内地,根据《GB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DON在谷物及其制品中的含量每公斤不得超过1000微克。而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检测结果显示,哈尔滨麦道啤酒中的DON含量是国标要求的1/40左右,即26微克/公斤,这表明其含量并未超过国家标准。

虽然,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也在报告中提到,按照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建议,DON的每日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1微克,长期暴露于该水平以下对大多数人不会造成健康风险。这意味着,即使是60公斤的成年人,一日内饮用4罐检出DON的哈尔滨麦道啤酒样本,仍然处于安全水平之内。但香港消委会还是提醒消费者,长期或大量摄入DON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似乎他们真的是合法合规的,但法规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低门槛,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远不止于此。因此,厂商在追求合规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 更关键的是厂商的回应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即不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哈尔滨啤酒厂商的回应,虽然在法律层面上为自己提供了保护,但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却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而不仅仅是它是否合法。

网上炸锅了:这就是民族企业吗?

这个事情在哈尔滨啤酒的回应后,引起了巨大的网络反响,因为中国人真的已经经历过太多的这种事情了,所谓的双标,几乎发生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各个工厂,经常有人说一等品出口欧美,二等品出口日韩,剩余的卖给自己人,这种虽然是一种调侃,但是还是反应出很多人的内心是非常的不满的。

毕竟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你作为一个民族企业,当然应该是对自己的人好一点,毕竟最支持你的就是自己人了,哈尔滨啤酒也是非常有历史的国货品牌了,居然发出这样的回应,着实让人心寒,所以有人调侃道:“这回喝啤酒不仅能解渴,还能减肥,因为喝多了可能会吐。”

但东北老铁们却马上回应称:这个锅自己并不背,哈尔滨啤酒早就不是什么民族企业了。

消失的民族企业

哈尔滨啤酒,这个品牌可以说承载着中国啤酒业的一段历史。它的故事,得从1900年说起,那时候俄国商人乌卢布列夫斯基在哈尔滨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也就是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这就算是哈尔滨啤酒的诞生了。后来,这家啤酒厂几经转手,名字也变过几次,但“哈尔滨啤酒”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时间来到1932年,哈尔滨啤酒厂由捷克人和中国人共同经营,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啤酒厂”。到了1937年,日本人开始介入,哈尔滨啤酒工业的主要控制权落入他们手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接管了工厂,后来又交给了地方政府。

1950年,哈尔滨啤酒厂正式成为国有企业,开始了一段国营时代。到了1996年,哈尔滨啤酒厂与香港新中港集团公司合资,组建了“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哈尔滨啤酒进入了合资经营的新时代。

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2004年,美国的AB公司(安海斯-布希集团)收购了哈尔滨啤酒99.66%的股权,哈尔滨啤酒变成了外商控股的企业。再到2008年,比利时的英博集团收购了AB公司,哈尔滨啤酒又成为了百威英博集团的一部分,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百威啤酒的制造商。

所以,不要说什么国货品牌坑自己人了,这根本就不再是国货品牌了,都已经20年了。

那些消失的国货品牌

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上,许多曾经家喻户晓的国货品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外资收购,这些品牌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了哈尔滨啤酒外,还有许多其他国货品牌经历了类似的变迁,它们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的挑战与机遇。

1. 大宝:2008年,美国强生公司收购了大宝,这个曾经是国货化妆品的代表品牌之一。尽管大宝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被收购后,其品牌形象和市场策略经历了一系列调整。

2. 中华牙膏:1994年,荷兰联合利华取得了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中华牙膏品牌经营权被租赁给联合利华公司。尽管中华牙膏仍然在市场上销售,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国货品牌。

3. 小护士:2003年,欧莱雅收购了小护士品牌。尽管小护士一度在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但在被收购后,其市场地位逐渐被其他品牌取代。

4. 羽西:2004年,欧莱雅收购了另一个国产化妆品品牌羽西。收购后,羽西的品牌形象和产品线都有所提升,但在市场竞争中仍然面临挑战。

5.太太乐鸡精:这是中国曾经知名的调味品生产企业,但就因为一条致癌的谣言,直接一蹶不振,然后在2000年的时候被雀巢收购了。

这些被收购的品牌,一些品牌在被收购后能够继续发展,甚至实现品牌升级;而另一些则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哈尔滨   麦道   啤酒   微克   啤酒厂   国货   香港   毒素   心寒   消费者   中国人   民族   内地   事件   品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