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烟草、酒精,哪个更毒?

以上三种,都不是最毒的。

相比之下,我认为对人危害更大的,是信息、逻辑和理性的缺失。

所以下面的文字,并不算一篇严格意义上的科普,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看腻了我引用各种文献和数据的读者可以缓口气了)

先说信息缺失的危害

对于我个人来说,区分烟草、大麻和酒精哪个更毒意义不大。

全都拒绝就是了。

毕竟这些玩意儿的危害性是公开可查的,虽然大不多数情况下不会立刻致命,但都有毒性、成瘾性,以及致癌性。

比如烟草,关于其危害性的信息应该是最为明确的,国内任何一盒烟的外包装都会明明白白告诉你:

吸烟有害健康,请勿在禁烟场所吸烟;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

相对烟草,酒类的外包装有的有提示,有的没有提示,下图是有提示的:

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注:这个品牌也有外包装没提示的,可能是老包装

至于有些国家把大麻合法化以后,是否会在外包装注明“吸食大麻有害健康”,我就不清楚了(我认为应该要标注)。

但无论如何,论文也好,科普也罢,大量信息表明,这些东西是有害健康的。

这时候,当法律许可时,对于成年人来说,要不要吸食或饮用,就是一个权衡利弊得失后的个人选择问题——要健康,还是要片刻的欢愉?(或其他因素,如社交)

虽然我自己会把这些都视为毒品,但在法律许可且该产品明确标注有害的情况下,我并不反对成年人在不影响公共环境或他人的情况下使用。

所以我反对的是什么?

我反对的是某种食品或药品,在明确已知对人体有害的情况下,既不标注,甚至不能容忍别人指出。

这种情形,比明知有害、致癌、成瘾的大麻、烟草和酒精,危害更大。

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关键信息的缺失,意味着选择权的丧失。

然后说逻辑缺失的问题

这个问题,比信息缺失更严重一些。

有时候暂时性的信息缺失,会在之后被人补充,但最怕的就是有人因为逻辑能力的缺失而去阻止试图说出真相的人。

比如某种食品或药品,对人体有着潜在的毒副作用,而当有人指出这一事实的时候,就会有人以各种理由攻击补充信息的人。

像是:

  1. 其他xx食品或药品的毒副作用你怎么不说?
  2. 你敢说我们国家的xx食品或药品有问题,我怀疑你是xx国家的间谍!
  3. xx监管部门比你专业,轮不到你来说!

具体到最近的大麻、烟草和酒精的争论,其实也有人犯了类似的逻辑错误。

要破解这样的逻辑错误并不难,科普作家刘夙曾经做过一套逻辑扑克《性感狗头,在线发牌》,综合了对各种常见的逻辑谬论的反驳,推荐有兴趣的读者去学习。

这里我借几张牌来打打,演示一下如何破解上面三种逻辑谬误。

1、其他xx食品或药品的毒副作用你怎么不说?

这个说法是典型的“比烂思维”(负负得正),出黑桃8。

一句话:有毒副作用很正常,被人指出有毒副作用不承认还要狡辩就是不要脸了。

这张牌也可用来解决大麻、烟草和酒精的比烂争论。

2、你敢说我们国家的xx食品或药品有问题,我怀疑你是xx国家的间谍!

这是“诉诸人身”(鬼崇谬误),出红桃2。

3、xx监管部门比你专业,轮不到你来说!

这句话犯了“诉诸权威”谬误,出红桃A。

你看,这套牌还真是挺好用的,省得自己浪费口舌。

不过,如果你反驳的对象压根看不懂你说的话,又或者是被感情冲昏头脑的人,逻辑武器就没有用了,建议避让。

最后说理性缺失的难题

相对而言,理性的缺失,可能是最为致命的。

理性的反面就是感性,当一个人的思维被感性所占据,怎么讲道理都是没用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过节回家,老人端出一道拿手菜,这时,如果你告诉她(他)这道菜黄曲霉和亚硝酸盐超标,要少吃,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

虽然你是好心,但这种时候,老人的思维是感性的,不但理解不了你的好心,反而会受到伤害。

面对感性的老人,我们无法苛责,大多数情况只能顺从,然后伺机委婉劝说。

有时候,即便是一些平时表现出一定逻辑能力的人,当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敏感点时,也会充满感性。

比如前几天我写了两篇文章,讨论要不要喂养流浪猫,以及该不该烧纸钱的问题。

这时,我能看到一些平时在其他问题充满逻辑和理性的读者,突然变得不淡定起来,他们甚至会用一些诸如“不烧纸钱就是不孝”(诉诸人身)或“人灭绝的动物更多”(负负得正)的逻辑谬误来反驳我。

当理性被感性所掩盖,逻辑就会荡然无存。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站在我的位置,答案是:你无法为别人解决。

理性是用来自省的,批判别人除了呈口舌之快,毫无用处。

真正的理性,是勇于把批判性思维对准自己。

比如,我很爱吃腊肉、火腿之类亚硝酸盐含量很高的腌制肉食,即便我知道这类食品潜藏的危害,在权衡利弊之后,我会有节制地食用,更不会因为别人指出我的问题而生气。

又如,我以前也喂过流浪猫,看到有人驱逐流浪猫我也会很生气,但当我认识到流浪猫的危害之后,便进行了自我反思,然后改变了对待流浪动物方式:为其寻找收养者。

以及,我也曾经给家里老人烧过纸钱,但当我认识到烧纸钱对环境的潜在风险之后,我会把哀思藏在自己心里,并愿意承认,自己当年烧纸钱,确实是迷信行为。

乐于反思、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逻辑要靠系统的训练,理性则需要勇于自我批评。

说了半天,这篇文章其实还是科普。

有时候,逻辑和理性的传播,可能比单纯地讲述知识,更加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大麻   烟草   烧纸   谬误   缺失   酒精   感性   逻辑   理性   食品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