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差距在哪里?专家:中国从14亿人里选人才,而美国则是77亿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中美之间的差距,到底在哪儿?”

随着中美竞争的不断加剧,有人不免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而面对这个问题,有专家就给出了自己看法:

“中国是从14亿人里面挑选人才,而美国则是77亿!”

争霸中产生的良好开端

放眼全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巅峰对决。

有人认为,美国的强大,本质上就是人才的兴盛。也有人评价说,只要在人才领域下足功夫,就能抹平中美两国间的差距。

在中美差距这个问题上,有人就提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观点:

单看人口数量,美国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是,中国只能在14亿的人口基数上挑选人才,美国却能在全球范围内广纳贤才。想要做到这一点,美国分了三步。

其中,良好的基础教育,是美国培养人才的第一步。

这项非比寻常的规划,从上世纪50年代便初现端倪。

当时,美苏争霸如火如荼,美国原本对苏联颇为不屑,自以为胜券在握。但是,1957年,苏联却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竟然将人造卫星成功送上了天!

此事发生后,美国震惊不已,深刻意识到了人才的意义。次年,美国政府便紧赶慢赶,出台了一项最新法规,名为《国防教育法》。政府认为,必须早早的挖掘天才,才能让美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法律明确指出,必须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而美国所渴望拥有的天才儿童,主要集中于科技领域,涵盖数学、外语与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将实用价值放在了首位。

政府要求,各地需要密切关注基础教育,保障入学率,不能有任何一名天才儿童,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持续数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推向巅峰。

1972年,《马兰德报告》横空出世,美国的英才教育体系由此建立。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颁布了相关政策,几乎美国所有的中小学,都设立了英才教育项目。

六年后,《天才儿童教育法》新鲜出炉,从小筛选人才,成为了美国全社会的共识。

到了8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再度升级,不仅推出了专属的联邦计划,还将寻找人才的共识写入了《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随后,政府又为天才儿童们设立了相关机构,即国家天才研究中心。与此同时,历任总统也格外关注天才儿童的生活状况,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大额补贴,还在教育体系里为他们大开绿灯。

比如,美国天才儿童的课程,往往遵循“因材施教,私人订制”原则。

天才儿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修额外的课程,实行弹性学制。所谓弹性学制,指的是学生可以跨年级、跨学校、跨科目自主安排,这些孩子不仅可以自由的决定上学时间,还能随意跳级,提前选修高年级课程。

甚至,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政府也会为他们开设直通大学的渠道,免除考试。

更难得的是,学习成绩并不是美国评判天才儿童的唯一标准。随着体系的不断完善,美国跳出了科技领域,对天才儿童进行了全方位再定义。

运动、艺术、创造,乃至领导力,只要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才能,都可以被纳入特殊的培养体系,享受福利。

美国的这套培养系统沿用多年,如今已经十分成熟。

除了基础教育外,美国的高校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持续升级:高校的作用

加强基础教育是美国培养人才的第一步,但无论怎样的天才儿童,想要真正做出成就,都离不开进一步深造。因此,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主力基地。

美国的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出奇招,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杀手锏。

比如,跨学科交叉培养,就是麻省理工与加州伯克利的强项。

所谓跨学科,主要是为了高效培养复合型人才,原本学习一个专业的时间被无形中拉长,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在跨学科培养领域,麻省理工的表现极其亮眼。

打破壁垒,增强理解,恰恰是麻省理工最重要的办学宗旨之一。因此,在招生时,学校就会平衡数量,有意招收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让他们相互交流,拓宽视野。

不仅如此,麻省理工还给了本科生更多机会,让他们能够直接参与跨学科的硕博研讨,从而确定未来的方向。

与麻省理工类似,加州伯克利也推崇这种培养方式,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会由多个院系一同承担,有专业的师资团队。

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开放性,令美国各领域人才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有了看见更广阔世界的机会。在跨学科的交流中,这些美国的未来之星还积攒了人脉。

除此之外,还有学校极其注重实践教育,最典型的就是辛辛那提大学。

这是一所历史极为悠久的高等学府,成立于19世纪初期,以理工科见长。特殊的属性,也令整所学校的教育培养充斥着务实的色彩。

学校强制规定,每个学生不仅要在教室里进行理论学习,还必须得深入工厂,进行劳动,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

为此,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负责部门,与众多知名美国企业展开合作。在注重人才的氛围下,企业也乐于敞开大门,与高等学府缔结契约,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另外,通识教育也是美国大学的重要特点,与更具专业性的跨学科教育不同,美国培养通识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们构建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

这一尝试,对稳定美国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

基础教育的筛选,再加上高等教育的补充,美国的人才培养之路,逐渐明朗。然而,美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其实,美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在美国看来,全世界都应当成为自己的人才储备库。

培养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想尽办法在世界范围内招揽人才,也同样是美国的制胜法宝。

一方面,人才引进可以拓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接触到更多奇思妙想,令美国的人才库犹如一潭活水,涌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另一方面,将人才全部网罗至美国,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美国不仅会给予外来人才经济上的奖励,更会抬高这些外来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创设诸多重大的科技项目,让这些人才有用武之地。

比如,美国近年来着眼于探索太空、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一大批国家级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对于世界各地的人才来说,明确的上升路径、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及良好的科研氛围,或许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三要素。

美国不遗余力,为自己打造出了“人才灯塔”的光辉形象,赚足了噱头。

但其实,在人才问题上,美国也有虚伪的一面。

政治正确始终只是表面功夫,无论美国怎样高喊开放的口号,可实际上,无论何时,美国始终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先。这些被引进的人才,在具体的工作过程里,往往也会遇到文化休克,从而陷入尴尬境地。

职场歧视,种族冲突,阶级对立,在美国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同样也屡见不鲜。

另外,美国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资产阶级。残酷剥削的本质,并不会随着人才的流入而消失。

相比之下,中国所要面临的人才引进风险,便远远小于美国。

因此,中国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赞同美国人才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系统。

现如今,这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也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就。相信不久的将来,便会有更多惊喜出现。

参考文献:

1、冯博文,王兴.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4,(第1期).

2、林芬芬,韦楚楚,周潇.美国重大科技项目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3,(第C1期).

3、李先军. 美国中小学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策略[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 (11):18-2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美国   麻省理工   中国   中美   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   天才   差距   领域   儿童   学校   专家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