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废除电子支付?要求商家“储备现金”,这代表着什么?

电子支付已经深深渗透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移动支付的便利性获得了大众的青睐,让无现金社会的理想渐行渐近。然而,就在不久前,有关电子支付被废除的传闻突然在网上掀起波澜,让众多网民忧心忡忡。

引发这一传闻的,是央行、商务部、外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的一份通知,其中提到要求商家"储备现金"。这令外界猜测,难道国家要重新恢复纸币支付,废除电子支付了?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储备现金"的要求,以及电子支付与纸币支付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和透彻理解。

释疑一:三部门并非要"废除"电子支付

从通知的语境来看,三部门之所以提出"储备现金"的要求,并非针对电子支付,而是为了维护我国整个支付体系的稳定运行,构筑更加有弹性、更具韧性的支付生态圈。

电子支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电子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将持续提高,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是大势所趋。

要求商家"储备现金"旨在为老年人、外籍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支付便利。老年群体对智能支付的接受能力有限,而外籍游客往往无法申请国内的电子支付账户,因此有必要保留现金支付渠道。

现金支付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作为电子支付的"后备箱",防范系统故障等突发状况。一旦电子支付网络瘫痪,现金支付就能起到临时替代的作用,避免造成社会运转彻底瘫痪。

通知特别强调"欢迎现金、电子支付并行使用"。这说明国家支持两种支付方式共存,而非要取缔电子支付,朝无现金社会单一发展。事实上,在发达国家,电子支付和纸币支付一直是并行不悖的关系。

综上可见,三部门要求"储备现金",绝非为了废除电子支付,而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等群体的权益,防范风险,构建多元并举的支付生态圈。这是一个积极而审慎的政策取向。

释疑二:电子支付并非万能,也需要纸币支付作为补充

在当下的舆论场中,电子支付似乎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标配,被许多人奉为理所当然,视为未来支付的唯一出路。但实际上,电子支付并非万能,它同样存在自身的缺陷和盲区,需要纸币支付予以弥补。

电子支付的普及程度目前仍有不足。虽然在一线城市,电子支付已被广泛运用,但在偏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聚集区等地,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滞后、群众接受程度低等因素,电子支付渗透率仍然很低,依然需要纸币来支撑日常交易。

电子支付存在安全隐患和系统故障风险。虽然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高,但电子支付涉及网络、数据传输、密钥管理等环节,难免会受到黑客攻击、病毒侵袭等隐患。一旦系统瘫痪,社会运转将受到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纸币支付能发挥应急替代的作用。

对于特殊群体而言,电子支付的确存在一些障碍。老年人学习成本高、外籍人士无法申请国内账户,这些群体如果无法使用纸币支付,生活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纸币支付在此发挥了主要作用。

此外,在一些隐私、保密性很强的特殊场景,使用现金支付并不会留下电子痕迹,更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权。因此,纸币支付在特定情况下更为合适。

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的发展阶段,电子支付和纸币支付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推崇无现金社会的理想固然可取,但操之过急就有可能陷入"唯心主义"的困境。平衡务实,构建支付生态圈多元化,才是正确之道。

释疑三:支付多元化有助于防范风险,提升国家金融安全

当前,我国电子支付行业高度集中,出现了"一家独大"的现象。虽然这家头部企业实力雄厚,却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比如一旦遭遇重大系统故障、安全漏洞被利用等,将会给整个社会支付系统带来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中美科技对抗加剧,美国单边制裁升级,对我国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也构成了潜在威胁。如何在这种外部压力下维护国家支付主权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支付多元化有助于防范各种系统性、源头性风险。只有构筑多层次、多通道的支付生态圈,才能在一个渠道受阻时,及时通过另一渠道起到替代作用。在应对重大危机时,这种弹性调节空间就显得尤为宝贵。

具体来说,保留并逐步健全纸币支付体系,不仅能防范电子支付系统风险,同时也减缓了对单一电子支付平台的过度依赖,有助于维护金融主权安全。两种支付方式的并行互补,实际上构筑了我国支付领域"内循环"的基本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现金   纸币   外籍   群体   生态   作用   风险   部门   商家   代表   我国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