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东南沿海,列强虎视眈眈;而在大漠深处的新疆,阿古柏的叛乱更是让清廷头疼不已。面对这样的局势,清廷究竟该如何应对?是放弃新疆,集中力量防守东南沿海,还是派兵西征,平定叛乱?朝中争论不休,而最终肩负起收复新疆重任的,却是一位文人出身的汉臣——左宗棠。他又是如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的呢?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那就是"不留生俘,降了也杀"。这个决定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它又是如何换来新疆此后三十年的安定?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

左宗棠的"塞防"主张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东南沿海,列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发动侵略;而在大漠深处的新疆,阿古柏的叛乱更是让清廷头疼不已。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争执不下。

当时,清廷内部形成了"海防"和"塞防"两派。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海防派"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兵力防守东南沿海。他们认为,东南沿海才是清朝的命脉所在,一旦失守,清朝就危在旦夕了。相比之下,偏远荒凉的新疆就显得无足轻重。

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则力主收复新疆。左宗棠深知新疆的战略地位,他在上疏中这样写道:"新疆虽远在万里之外,然其为藩篱,实为紧要。若弃而不顾,是自开门以纳寇,非计之得者也。"在左宗棠看来,新疆虽然偏远,但它是保卫内地的屏障,一旦失守,敌人就会长驱直入,危及腹地。

此外,左宗棠还从经济和民生的角度,阐述了收复新疆的必要性。他指出,新疆物产丰富,有"瓜果之饶,畜牧之盛,金银矿藏之富",是名副其实的宝地。如果放弃新疆,不仅会失去这些宝贵的资源,还会让当地各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海防派"和"塞防派"的激烈争论,清廷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最后,慈禧太后下旨,命左宗棠上奏对策。左宗棠在奏折中,以铿锵有力的言辞,驳斥了"海防派"的观点,力陈收复新疆的重要性。

在左宗棠的奏折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为,海防与塞防,犹左右手也,不可偏废。然塞防之于国家,尤为紧要。盖海防虽失,犹有内地可守;而塞防一失,贼即入侵,腹背受敌,何以自保?"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海防和塞防就像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但塞防对国家更为紧要,一旦失守,敌人就会直捣黄龙,使得清朝腹背受敌,难以自保。

左宗棠的奏折,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1875年,清廷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负责收复新疆的战事。至此,左宗棠开启了他传奇的收复新疆之路。

左宗棠的"缓进速决"战略

左宗棠接到清廷的任命后,深知收复新疆的重任在肩。他审时度势,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缓进速决"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充分体现了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

所谓"缓进",并非是消极避战,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而做的必要准备。左宗棠深知,新疆地处偏远,环境恶劣,补给困难。如果贸然出兵,很可能会陷入孤军深入,后继无力的困境。因此,他决定先花一段时间,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

左宗棠命令部下,在甘肃、陕西等地大量采购粮草,并组织了数千辆马车,源源不断地向新疆运送给养。同时,他还下令在沿途设置粮仓,确保军队在进军途中,随时都能得到补给。有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将士们的士气大振,个个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除了做好后勤准备,左宗棠还十分重视军队的训练。他深知,阿古柏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如果我军不能提高战斗力,很难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于是,他亲自督导军队操练,从射击、刺杀到攻坚、守城,都进行了系统的训练。经过一番磨砺,将士们的战斗技能大大提高,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

"缓进"的目的,就是为了"速决"。左宗棠深知,清朝的国库已经十分空虚,再也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而且,东南沿海的局势也十分紧张,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新疆的战事就必须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争。

为了实现"速决"的目标,左宗棠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估算了所需的军费开支,详细列出了粮草、军饷、运输等各项费用,确保军费的供应不会出现问题。同时,他还扩充了军备,聘请西洋专家,制造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如洋枪、洋炮等,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左宗棠一声令下,西征大军浩浩荡荡,向新疆进发。1875年,西征军主力在总督刘锦棠的率领下,抵达了新疆的吉木萨尔。这支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1876年,刘锦棠率军攻克了阜康、古牧地、乌鲁木齐等重要城市,阿古柏的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接着,清军又乘胜追击,连下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城,新疆北部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877年,刘锦棠率军翻越天山,南下进攻阿古柏的大本营达坂城。这一仗,清军发挥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经过激烈的巷战,终于攻克了这座坚城。在这场战斗中,清军共歼灭阿古柏军数千人,俘虏1290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达坂城的失陷,对阿古柏政权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后,清军乘胜追击,接连攻克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市。到1878年1月,除了伊犁地区和一些负隅顽抗的残余势力外,新疆已经基本上被收复。

左宗棠"缓进速决"的战略,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针,既没有急于求成,也没有消极避战。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一系列进攻,迅速扭转了战局,赢得了全面胜利。

左宗棠的"缓进速决"战略,不仅为收复新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后世的军事家们树立了宝贵的典范。它告诉我们,打仗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畏首畏尾,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既要有周密的准备,也要有雷厉风行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最后的胜利。

西征军的节节胜利

1875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开始了收复新疆的征程。这支军队在左宗棠的精心准备下,已经成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铁军。他们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新疆大地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西征军的主力部队由总督刘锦棠率领,于1875年抵达了新疆的吉木萨尔。刘锦棠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艰巨性。新疆地域辽阔,环境恶劣,敌人又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这一切都使得收复之路充满了荆棘。但刘锦棠毫不畏惧,他率领将士们,以雷霆之势,展开了进攻。

1876年,西征军攻克了阜康、古牧地、乌鲁木齐等重要城市。这些城市都是阿古柏势力的重要据点,其中驻扎了大量的敌军。清军在攻城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发起冲锋,终于攻破了敌人的防线,将阿古柏的势力赶出了这些城市。

接下来,清军又乘胜追击,连下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城。至此,新疆北部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阿古柏势力节节败退,丢失了大片土地,其声势大减。而清军则士气大振,斗志昂扬,准备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

1877年,刘锦棠率军翻越天山,南下进攻阿古柏的大本营达坂城。这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役,达坂城易守难攻,城内驻扎着阿古柏的精锐部队。但刘锦棠决心攻下这座城池,给阿古柏以致命一击。

清军在达坂城外围成铁桶阵,切断了敌人的一切援助和补给。接着,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势,炮火连天,矢石如雨。双方在城下展开了殊死搏斗,清军发挥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终于攻破了城门,杀入城内。

城内的巷战更加惨烈,阿古柏的军队负隅顽抗,清军则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其彻底歼灭。战斗持续了数日,最终,清军以绝对的优势,彻底攻陷了达坂城。在这场战斗中,清军共歼灭阿古柏军数千人,俘虏1290余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达坂城的失陷,对阿古柏政权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后,清军乘胜追击,接连攻克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市。阿古柏的势力土崩瓦解,四处溃逃。到1878年1月,除了伊犁地区和一些负隅顽抗的残余势力外,新疆已经基本上被收复。

在这一系列的战役中,左宗棠的谋略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审时度势,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指挥若定。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后勤保障,确保军队能够随时得到补给,使得将士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战斗。

此外,左宗棠还非常善于用人。他提拔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如刘锦棠、董福祥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这些将领们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为清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的决断力也是西征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关键时刻,他总能果断下令,抓住战机。比如在攻打达坂城时,尽管敌人负隅顽抗,城池难以攻克,但左宗棠坚持要求军队不惜一切代价攻下此城,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西征军的一系列胜利,充分展现了清军的勇气和战斗力。他们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这些胜利,不仅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土地,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最后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

左宗棠的善后决策

西征军在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新疆的大部分土地都已经被收复。但是,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阿古柏的残部仍在负隅顽抗,企图卷土重来。面对这样的局面,左宗棠深知,如果不彻底肃清敌寇,就无法确保新疆的长治久安。

为了彻底消灭阿古柏的残余势力,左宗棠命令刘锦棠和董福祥率军继续追击。这些残兵败将虽然已经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但他们心存侥幸,妄图东山再起。如果放虎归山,必将为新疆埋下祸根。

董福祥接到命令后,立即带兵追击阿古柏的残部。在追击的过程中,董福祥下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命令:不留生俘,哪怕敌人投降也要格杀勿论。这个命令一经发出,立即在军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这样做未免太过残忍,违背了仁义道德。也有人认为,战争中杀俘是常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董福祥却认为,这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董福祥深知阿古柏势力的凶残和狡诈。他们入侵新疆时,曾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的屠杀,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如果现在放过他们,无异于养虎为患。这些人一旦逃脱,必然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到时候新疆又将生灵涂炭,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董福祥决定对阿古柏的残部赶尽杀绝,断其后路。他率领军队,翻山越岭,不眠不休地追击敌人。无论敌人逃到哪里,都被他一一搜捕歼灭。

最终,在董福祥的追击下,阿古柏的残部全部被消灭。这场"布伦口追歼战",彻底粉碎了阿古柏势力的最后一丝希望。新疆上下,再无敌寇踪迹。

董福祥的"不留生俘"命令,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却得到了左宗棠的肯定。左宗棠虽然对此感到震惊,但他深知,这是一个无奈而正确的决定。

左宗棠在军中一向以宽厚仁慈著称,但他也明白,对于阿古柏这样的凶恶之徒,仁慈就是残忍。如果心慈手软,放虎归山,只会让更多无辜百姓遭殃。董福祥的决断,虽然看似残酷,但却是为了新疆的长远安定。

事实证明,左宗棠和董福祥的决策是正确的。自从阿古柏势力被彻底铲除后,新疆进入了长达3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在这30年间,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再没有经历战乱的痛苦。

这30年的安定,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左宗棠的远见卓识,是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新疆的重获新生。如果当初左宗棠心慈手软,阿古柏势力没有被彻底铲除,新疆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安定局面。

左宗棠的决策,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智慧和魄力。他深知,在某些关键时刻,必须做出一些看似残酷的决定,才能换来长远的和平与安宁。这种大局观和长远眼光,正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结尾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他的一系列决策,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功绩,永载史册,为后世所景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新疆   清朝   负隅顽抗   古柏   清廷   海防   战斗力   安定   势力   军队   敌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