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信息正在吞噬年轻人

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

有钱淘宝快剁手,没钱鸡汤补励志。

一边刷小视频一边嫌时间太少,

一边感慨时光易逝一边虚度时光,

一边熬夜一边求不要猝死,

一边碌碌无为一边梦想年入百万。

有人说游戏是这个时代的精神鸦片。实际上,短视频才是这个时代的真正的精神鸦片。

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年轻人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强烈的扭曲:越来越多“丑”的东西正在备受追捧。这些内容去迎合了人性的窥私欲和好奇心,年轻人越来越享受感官刺激,各种妖魔鬼怪成群结队的出现,且被年轻人追捧,陷入轻佻又低劣的娱乐生活,不可自拔。

互联网上最流行/最易传播的内容,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而是最能给大家带来情绪化的内容,或者各种畸形的表演……

碎片化信息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大脑,让人始终处于知道了新资讯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就是人们难以抑制短视频的缘故,因为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资讯的刺激里面。但这些获得的碎片信息,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会被挤压在记忆的底部,极其容易被遗忘。以为自己得到了很多,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

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把一个人锁死在“底层”,往往只需两步:

1、以碎片化,消解宏观逻辑能力。

2、以羞耻感,消解参与性。

所谓锁死在底层,并不是阶层固化造成的问题,而是阶层固化的需要。

阶层固化是难以摆脱底层的重要因素。阶层之间的流动变得愈发困难,底层的个体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这是制度性的壁垒、社会关系固化以及文化观念的束缚所致。即使底层个体拥有一定的才能和努力,也难以获得应有的机会和回报。可能长期处于一种被边缘化、被忽视的状态,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更无法实现阶层跨越。阶层固化,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是上不通,则下无水,本质是资源过度集中停留在某些地方,而越是往下的地方,资源越贫瘠。因此,资源集中的那些地方,为了维持这种既得的优越性,就需要以一定的策略去保障资源的稳固性。 这种策略,一旦获得通行能力,那么其践行的效应,就是锁死效应。

因此,越是资源匮乏的地方,对于这种策略的研究就越是精密。这一点,对于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是适用的。也因此,会演变出看似迥异的制度,但深究一下,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藏在背后的那只手,不过都死死抓着同样的东西。而锁死效应一旦达成,那么这些个体就会进入到一种不自知,甚至还自我满足的处境之中。就像有个叫“首陀罗”的群体,给他们吃是不行的,一定要丢到地上,他们才敢爬过去吃。

第一步:以碎片化,消解宏观逻辑能力。

即把个体的思维能力从可能的宏观逻辑,向琐碎的微观上的事无巨细深入,或者说是捆绑在深不见底的碎片化之上。就像近二十年来,从读图时代,到影像时代,到景观化,一切都似乎在解构什么,仿佛人们都获得了某种便捷,某种解放。

自媒体图文的黄金时代,大家相对含蓄,也比较注重格调。就像男女相处,总要吃个饭看个电影铺垫一下。到了短视频时代,太强调快节奏和强刺激了,相当于是一见面还没彼此熟悉,脱了衣服开始搞。

人们在巨量碎片化的信息淹没下,也碎片化了。这种批判从“娱乐至死”开始,已经不再是一个什么新鲜话题,早已成为一种常态。只是,碎片化的威力,不仅仅在于占用了个体有限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以愉悦的方式,缓缓修改个体的思维结构。这种“修改”,有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越来越只能接受短、奇、快的影像刺激,甚至对这种随时随地的愉悦刺激上瘾。因此,这种修改,是把个体的思维能力,倒退回孩子的水平。

第二、与宏观逻辑产生天然屏障,也就是说,在眼花缭乱却又刺激愉悦的碎片化之下,个体已经基本丧失宏观逻辑能力。这种能力的丧失,实际上就是切断了通往批判性思维的道路。所谓宏观逻辑能力,即拥有从整体、从全局看待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框架能力,也叫顶层架构思维能力。个体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快速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了然事物运转的底层逻辑。因为,大部分的真相,永远都藏在顶层结构之中。而碎片化,则是消解个体顶层架构思维能力最有利的手段。这种消解,不过是以对人性贪图即时、愉悦的无止境的迎合,而达成了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模式。

第二步:以羞耻感,消解参与性。

如果第一步是属于理性能力的消解,那么第二步就属于感性绑架。 也正是理性思维能力,或者说探究思维能力的被消解,其感性世界才更容易被绑架,被裹挟。而感性世界一旦被牵着鼻子走,那么,个体也就进入到某种被操控的境地。或者说,个体已经进入到某种可以被预设的轨道之中。因此,只要在这个轨道之中,投喂一些迎合的饵,这些个体就会朝着所需要的方向前进。这有点像某种傀儡戏。而达成这种效应的手段之一,就是为某些参与性编码相应的羞耻感符号。羞耻感,本是产生自尊心的基础,是个体发现自己在认识上、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但实际上,羞耻感总是被有意编码,而进入到了一些对人心的操控之上。

非常有名的“荡妇羞辱”,本质是对女性的侮辱,而侮辱的目的是为达到某种控制。这种羞耻感编码,之所以能获得某种普适性,一是男性世界是获益者,二是迎合了部分充满妒忌阴暗心理的女性。 也就是说,经过编码的羞耻感背后,一定站着一大群受益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碎片   羞耻感   底层   阶层   愉悦   逻辑   事物   个体   年轻人   能力   内容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