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长子豪格:坐拥六旗支持,却不敌只有两旗的多尔衮

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在将张献忠的势力清剿殆尽后,便从四川凯旋回京,就当他向朝廷邀功请赏时,却等来了当头棒喝。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非但没有以示嘉奖,反而还召开议政会议,历数豪格的西征过失,最终议定终身幽禁之罪。从坐拥六旗支持的第一亲王,到一败涂地的阶下之囚,豪格为何会被多尔衮击溃的如此彻底?

多尔衮

以少胜多:两旗大胜六旗

崇德八年八月八日,皇太极因中风而猝死于盛京内的龙榻之上,由于其生前没有立下任何传位遗诏,皇位顿时陷入空悬之中。此时的大清尚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凡是旗主皆享有皇位继承权,一时间诸王兄弟,窥伺神器,内乱四起。

皇太极因肥胖而导致中风

就在皇太极驾崩后的第七天,满洲贵族内部决定召开一场会议,这场会议将决定最终的皇位归属。由于事先早已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最终人选固定在了多尔衮与豪格中间。

作为皇太极长子,豪格不仅手握正蓝旗,还坐拥代善(两红旗)、济尔哈朗(镶蓝旗)的鼎力支持,再加上索尼为了保持两黄旗的超然地位,愿意帮助豪格集团夺取帝位,豪格相当于获得了六旗拥护。

反观多尔衮方,就只有阿济格与多铎协同坐镇,三兄弟满打满算也不过两白旗而已,两旗对六旗完全是以卵击石,胜利的天枰已经倾斜于豪格集团。

多尔衮兄弟的正白旗

或许认为自己稳操胜券,在会议开场时,豪格完全没把多尔衮放在眼里,先是派出两黄旗包围会场,其后又督促代善率先发言。代善是何等精明之人,在受到暗示后,便以效仿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为由,要求豪格即刻继位。按照正常发展,豪格本应顺势应允,在众人的拥护下登基称帝,但他却在万众期待下拂袖而去,这被当时的史官记录的一清二楚。

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言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罢而去。《沈馆录》

豪格这一轻率之举,不仅惊到了政敌多尔衮,还引起了两黄旗的集体骚动。只见两黄旗将士拔剑向前,对着在座诸王大喊道:吾等系先帝一手栽培,犹如父母养育之恩,倘若不立先帝之子,那我们只好把拔剑自刎,以不负先帝的在天之灵!

两黄旗乃是八旗之首

突如其来的兵变,明显让在座诸王方寸大乱,为了避免引祸上身,代善与阿济格悄然离开会场,留下多尔衮、多铎在一旁错愕。

在这危急关头,多尔衮急中生智,策划了一个两全其美之计,提议由帝之九子福临继位,由自己与济尔哈朗共同摄政,如此一来既能平衡各旗利益,又能手握摄政大权。可以说,多尔衮虽然没有夺得梦寐以求的皇位,但相对于豪格来说,已经在这次斗争中大获全胜了。

令人诧异的是,豪格在坐拥六旗的拥护下,却为何称帝失败?首先,满洲素来崇尚勇武,豪格即便凝聚了六旗支持,但在军功上完全不能与多尔衮相提并论,自然低人一等。其二:代善与济尔哈朗并非真心拥护豪格,而是忌惮多尔衮兄弟在政坛中的一家独大,带有权力制衡之意。其三:豪格以为两黄旗对自己忠心耿耿,以为自己谦让一番,群臣也会像拥戴皇太极那样坚请不己,可两黄旗主张立皇子,对豪格的支持不可能倾尽全力。这三点要素决定豪格不可能战胜多尔衮。

四面楚歌:多尔衮急速分化两黄旗

公元1644年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豪格虽然在夺位之争中铩羽而归,但他并没有退出权力中心,而是联合两黄旗势力,对多尔衮处处掣肘。两黄旗作为皇太极生前统领的军队,在八旗中拥有无可匹敌的实力,多尔衮若想突出重围,就免不了与两黄旗展开一场恶战。

本来在与两黄旗的斗争中,多尔衮一度处于下风,恰逢满清入关,八旗军队在京师开展圈地,其中犹以索尼与遏必隆占地最多,严重威胁到了其余六旗的政治利益。

索尼

多尔衮巧妙地从满汉合作方面切入,声言汉族士绅是满清入关的重要拥护者,可两黄旗却肆意侵占他们的权益,如此一来,大清还怎能稳固地方秩序?如此义正言辞的批判,获得了八旗上下一致认同,就连两黄旗老将都表示臣服。在众多质疑声中,索尼与遏必隆被迫交出手中权力,暂时隐退。

一方势力的衰退必然导致一方势力的膨胀,眼看反对势力被清除出局,多尔衮趁机对两黄旗开展笼络。先是将劝说自己继位的硕托、阿达礼处死,随后又对藐视顺治帝的多铎、阿济格进行惩治。

多尔衮苦肉计的轮番上演,使两黄旗大臣很快与其统一战线,遂将目光转移到了贪恋皇位的豪格身上,认为豪格才是顺治皇位的最大威胁者。

豪格

于是朝堂之上出现了一番奇异景象,皇太极亲自执掌的两黄旗,竟然在他死后疯狂攻击爱子豪格。可以说,两黄旗的直接背叛,导致了豪格在权力之争中的孤立无援,与案板之鱼已经无甚差别了。

孤家寡人:正蓝旗被策反

顺治元年四月,被逼入绝境的豪格妄图东山再起,不断在正蓝旗内部放出狂言,声称要联合济尔哈朗抢夺摄政权力,威逼多尔衮退位。此时的多尔衮正急于寻找豪格的把柄,没成想对方竟主动暴露,万般欣喜之下,多尔衮找到正蓝旗额真何洛会,要求他揭发主子的篡逆罪行。

多尔衮豪格影视形象

何洛会自知豪格绝非多尔衮的对手,便选择卖主求荣,将主子的大不敬言语全盘托出。

豪格曾言,摄政王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之人,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我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清世祖实录》

乍眼一看,豪格此话不过是在进行情绪宣泄,但却犯下了两项大不敬之罪。其一:多尔衮虽然在岁数上比豪格小上两岁,但按照辈分来讲,却是对方叔叔,豪格胆敢目无尊长,已经犯下不敬之罪;其二:多尔衮身为摄政王,在群臣之中乃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豪格竟然意图弑逆,显然是越过了臣子应该恪守的底线。

经过议政王会议的一致认定,豪格理应即刻处死,但年幼的顺治不忍长兄受刑,便采用绝食来逼迫多尔衮退让,这才保全一条性命。

诸部将议杀豪格,帝绝食威胁才得以保全性命,夺所属七牛录,罚银五千两。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多尔衮除了剥夺豪格属下牛录,还将其心腹悉数处死。至此,除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外,再无任何满洲亲贵偏袒豪格,多尔衮若想安插罪名,不过是手到擒来。

作为带领满清入关的第一功臣,多尔衮不仅拥有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还具备心狠手辣的政治手段,他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豪格一人,而是想连带济尔哈朗一网打尽。

于是在后面的军事活动中,多尔衮特意将豪格派往四川征讨张献忠,使济尔哈朗失去朝堂上的应援势力,并趁机鼓动属下构陷。经此一事,济尔哈朗虽免于死罪,但被夺了郑亲王爵位,成为赋闲在家的散人。

满清最强劲敌张献忠

待到豪格得胜回朝后,昔日的盟友不是被多尔衮离间,就是被废除一切权力,即便他为大清的一统立下不世之功,但终究逃不过身陷囹圄的悲惨命运。顺治五年三月,也就是豪格班师回京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迫不及待地召开议政会,以豪格隐瞒属下贪功这样的小罪,将其终身幽禁,这预示着满清入关后的权力斗争彻底终结。

结论:

作为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在坐拥六旗兵马绝对优势下,竟然惨被多尔衮逆境翻盘,究其原因,豪格敏于军事,乏于政治,这决定他不可能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任何胜利。也正因如此,面对清朝入关之际的局势骤变,如果真将国之重担交于豪格,恐怕不堪设想。只是由于多尔衮的雄才大略,才使清朝入关势不可挡,荡涤中原,一统天下。所以,豪格错失皇位,虽然是他个人的不幸,但却是清朝之大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太极   正蓝旗   黄旗   长子   先帝   满洲   皇位   顺治   满清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