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不能拍

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不能拍。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却鲜少出现在荧幕上。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是元朝的历史不够精彩,还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探寻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揭开元朝历史剧难以问世的真相。

一、元朝的民族矛盾与文化差异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大蒙古国。此后,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先后灭亡西夏、金、南宋等国,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元,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开启了蒙古族统治中原的元朝时期。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与汉族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蒙古族本是游牧民族,崇尚军事征服和掠夺,蔑视农耕文明。他们认为汉人软弱怯懦,不堪一击,因此在征服中原后,并未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是坚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和生活方式。元朝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文字是回鹘文,即使是汉人做官,也必须学习蒙古语言文字。蒙古贵族依然保留游牧时期的帐篷生活,他们不愿意住在汉式的宫殿里,认为那样会失去先祖的英勇本色。

为了巩固蒙古族的统治地位,元朝实行了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即著名的"四等人"制度。按照蒙古人征服各民族的先后顺序,将人群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蒙古人位居第一等,享有各种特权;色目人是西域各族,以及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汉人是指金朝时期归附蒙古的汉族,以及西夏人的后裔,属于第三等;南人则是南宋时期被征服的汉族百姓,处于最底层。

四等人制度不仅体现在政治地位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在。蒙古人可以随意殴打、侮辱甚至杀害汉人,而汉人却不能还手,否则就是僭越,要被处死。蒙古人和色目人可以娶汉人女子为妻,而汉人却不能娶蒙古和色目女子,更不用说通婚了。在科举考试中,同样的考卷,如果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答的,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在任官方面,蒙古人、色目人可以担任高官,而汉人、南人最多只能做个小吏,无缘高位。

除了民族歧视,蒙古族与汉族在语言、文字、服饰等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蒙古人说蒙古语,使用回鹘文字,而汉人说汉语,使用汉字。两个民族在日常交流中,经常出现语言不通、文字不识的情况。蒙古人身着长袍、皮靴,头戴毡帽,与汉人的衣冠服饰大相径庭。这些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导致文化隔阂日益加深。

更为严重的是,元朝统治者对汉族文化采取了排斥和打压的政策。他们认为汉族文化是落后、腐朽的代表,会削弱蒙古民族的尚武精神,因此处处打压汉族文化。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禁止汉人私学,不许平民百姓读书识字,以防思想觉悟。许多珍贵的汉族典籍也在元朝时期散佚、毁坏,给中华文明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总之,元朝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尖锐、文化差异巨大,再加上统治者的排斥打压,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最终酿成了元朝灭亡的悲剧。这段历史充满了血泪和苦难,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元朝的战争史与统治方式

元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97年,但这97年中,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蒙古族自从兴起之日起,就以其骁勇善战著称于世。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更是将战争发动机器推向了顶峰。蒙古铁骑所向披靡,东征西讨,先后灭亡了西夏、金、南宋等国,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除了骑兵机动性强、善于骑射等先天优势外,他们残酷的战争方式也是一大原因。蒙古军队在征战过程中,从不留活口,城破之后,不分老幼妇孺,全部屠戮殆尽。据史料记载,在攻打中都(今开封)时,蒙古军血洗城池,屠杀百姓,尸体堆积如山,城内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这种残酷的屠城手段,让敌人闻风丧胆,往往不战而降。

除了对外用兵,元朝统治者对内也是铁腕政策。为了巩固蒙古族的统治地位,元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压迫政策,如四等人制度、蒙古语同文政策等,对汉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在元朝的统治下,汉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仅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还要忍受蒙古贵族的欺凌和侮辱。许多汉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生不如死。

在残酷的统治下,汉族人民的反抗也从未停止过。据史料记载,仅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一年,全国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400多起起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红巾军起义"。1351年,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铁匠郭子兴以"斩马谡兵解天下苦"为口号,率众起义,很快就聚集了上万人马,与元军展开殊死搏斗。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红巾军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除了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元朝统治者的奢靡腐败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史料记载,元朝皇帝忽必烈每天要吃上百道菜,光是烹饪这些菜肴,就需要动用上千名厨师和仆役。他还在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夏宫,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只是供皇帝游玩享乐之用。元朝的贵族官僚也极尽奢靡之能事,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价值连城的珠宝,出门必乘豪华马车,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他们终年劳作,仍然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甚至沦为乞丐,在街头巷尾讨饭度日。

宫廷斗争和权力更迭,也是元朝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元朝皇位继承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每当皇帝驾崩,他的儿子、兄弟、叔伯等王公贵族,都会展开激烈的争夺。这些斗争往往带有浓厚的宫廷阴谋色彩,充斥着谋杀、陷害、流放等手段。比如元惠宗时期的"中统三年之变",元武宗时期的"至顺三年之变",都是宫廷政变的典型代表。这些政变不仅导致了元朝政局的动荡不安,也加速了元朝的衰亡。

总之,元朝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其统治方式却是以战争和压迫为主导的。这种统治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辉煌的战果,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了祸根。残酷的战争、沉重的压迫、奢靡的腐败,再加上激烈的宫廷斗争,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这一切,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元朝历史资料的缺失

元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但关于元朝的历史资料却十分匮乏。这其中既有元朝统治者本身的原因,也有后世史家的偏见。

首先,元朝是一个崇尚军事征服的民族,他们不重视文化教育,也不注重保存历史文献。在元朝统治时期,许多珍贵的典籍和档案都散佚、毁坏了。比如,元朝建国之初,忽必烈下令将金朝的《大金集礼》等重要文献付之一炬,理由是"此乃前代之书,无益于国"。元世祖忽必烈还曾下令禁止汉人私学,不许平民百姓读书识字,以防思想觉悟。在元朝统治者的打压下,许多汉族文人不得不隐居山林,闭门著书,他们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也因此湮没无闻。

其次,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文化有很大的隔阂。元朝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文字是回鹘文,而汉语和汉字则被排斥和打压。元朝的历史档案大多是用蒙古文书写的,汉族史官很难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加之战乱频仍,这些档案散佚严重,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即使是用汉文书写的元朝史料,也大多语焉不详,内容简略,难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再次,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史书的编纂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审查。他们规定,只有官修的史书才能流传,而私人编写的史书一律禁止出版发行。这就导致了元朝的史书大多言必称颂,避重就轻,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讳莫如深。比如,元朝灭亡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派人编修了一部《元史》,但这部史书对元朝的许多黑暗面都避而不谈,对蒙古族的一些残暴行径也轻描淡写,难以真实反映元朝的历史面貌。

最后,后世的史家对元朝也有一定的偏见。明清时期的许多史家,出于民族情绪的考虑,对元朝的历史持否定态度。他们在编写史书时,往往对元朝的一些功绩视而不见,而对其弊端则大加渲染。比如,明代史学家陈邦瞻在《宋史》中对元朝的评价就十分苛刻,他说:"元兵入寇,所过残灭,虽城郭之存,无复生人,惨不忍言。"这种带有民族偏见的史学观点,对元朝历史的客观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由于元朝统治者的忽视、民族隔阂的影响、政治审查的限制,以及后世史家的偏见,元朝的许多历史资料都已经散佚、毁坏,难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也是导致元朝历史剧难以拍摄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编剧和导演就难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即使有心拍摄,也难免捕风捉影,失之偏颇。这不仅会影响到历史剧的质量,也会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知。因此,元朝历史资料的缺失,不仅是历史学界的一大遗憾,也是影视界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四、当代审查制度的限制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外,当代中国的审查制度也是导致元朝历史剧难以问世的一大障碍。在中国,所有的电视剧、电影、网络视听节目,都必须经过广电总局的审查才能播出。而广电总局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向来都有着十分严格的审查标准。

首先,广电总局对于历史剧的政治导向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部历史剧,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方式残酷、腐败,与汉族文化格格不入。这就导致了元朝历史剧很难在政治导向上过关。编剧和导演如果想要通过审查,就不得不对元朝的历史进行美化和歪曲,这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也违背了艺术的良知。

其次,广电总局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任何一部历史剧,都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不能随意篡改历史,不能戏说历史。而元朝历史资料本来就十分匮乏,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没有详细的记载。编剧和导演如果想要拍摄元朝历史剧,就不得不大量依赖想象和虚构,这就难免会偏离历史的真实轨迹。一旦被广电总局发现有违背历史事实的情节,就很可能被勒令整改,甚至被禁播。

再次,广电总局对于历史剧的民族团结也有着特别的要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任何一部历史剧,都必须维护民族团结,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刺激民族矛盾。而元朝历史上,少数民族对汉族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双方的矛盾十分尖锐。如果把这段历史如实搬上荧屏,难免会引发民族情绪的对立,影响民族团结。因此,广电总局对于元朝历史剧的民族内容十分敏感,审查也格外严格。

最后,元朝历史剧的高投入与低回报,也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拍摄一部历史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服装、道具、场景、特效等,都需要花费巨资来打造。而元朝历史剧由于题材的特殊性,注定了收视率不会太高。毕竟,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元朝的历史是如此的陌生和遥远。他们对蒙古族的服饰、语言、风俗了解甚少,很难产生共鸣和代入感。收视率的低迷,就意味着广告收入的减少,投资回报的下降。因此,许多投资者在权衡利弊之后,宁愿将资金投入到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也不愿意冒险拍摄元朝历史剧。

结尾

总之,当代中国的审查制度对于元朝历史剧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政治导向、历史真实、民族团结等多方面的审查要求,让编剧和导演如履薄冰,难以尽情发挥创作才华。而元朝历史剧的高投入与低回报,更是让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不愿意承担风险。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了元朝历史剧在中国影视市场上的稀缺和匮乏。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历史剧   元朝   蒙古族   广电总局   汉族   蒙古   蒙古人   汉人   中国   确实   民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