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景区:4月11日至29日,第39窟暂停开放

4月11日,云冈石窟景区官微发布《关于第39窟暂停开放的公告》:

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我院决定从2024年4月11日—4月29日对第39窟开展保护调查和图像采集工作,工作期间洞窟暂时封闭,待相关保护调查工作完成后恢复开放。

西岩绝唱——第39窟

第39窟是西部窟区规模最大的洞窟,

俗称“塔庙窟”。

窟门呈圆拱梯字形,

门楣装饰尖拱忍冬纹,

窟门两侧雕有二尊力士像,

窟门上侧雕一坐佛龛,

两个明窗分别凿于佛窟两侧,

是云冈石窟为数不多的一门双窗的洞窟之一。

窟内中央雕有五层中心塔柱,

东、西、北三壁满雕千佛,

窟顶雕有平棊藻井,

内雕阿修罗、飞天、团莲和蛟龙。

初步统计,

第39窟现存各类佛教人物造像1920余尊。

该窟雕刻了一座云冈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阁楼式中心塔柱。

塔,亦称佛图、浮屠,源于印度的“窣堵坡”,

“窣堵坡”亦为坟冢,

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

起初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

在佛出生、涅槃的地方都要建塔,

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

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人们在佛教盛行的地方建起很多塔,

争相供奉佛舍利。

后来汉代时传入我国,

与本土的建筑相结合,

目前国内的楼阁式塔就是中国木构重楼与印度的“窣堵坡”结合的产物。

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著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中说:

“第六洞(今第39窟)的塔柱为最大,保存最好。塔下原有台基,惜大部残毁不能辨认。上边五层重叠的阁,面阔与高度呈递减式,即上层面阔同高度,比下层每次减少,使外观安稳隽秀。这个是中国木塔的重要特征之一,不意频频见于北魏石窟雕刻上,可见当时木塔的主要形式已是如此……最上层因须支撑洞的天顶,所以并无似浮雕上所刻的刹柱相轮等等。除此之外,所表现各部,都是北魏木塔难得的参考物。”

因而可见,

第39窟塔柱建筑构件雕刻准确,

保存完整,

就相当于将一座五级仿木结构瓦垄檐顶阁楼式佛塔整体搬进了洞窟,

这也是人们认知北魏木结构佛塔样式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

塔身高6米,宽2.77米,

分五层,上雕瓦垅,

檐下为一斗三升人字栱,

四面每层开五龛,

龛内或一佛或二佛并坐或为交脚菩萨像,

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

塔柱各层均出密檐,

瓦顶,檐下施一斗三升或叉手,

方形塔基。

窟内四壁基本雕刻千佛图像题材。

塔顶以石刻莲苞衔接窟顶,构思巧妙。

塔柱为中国传统木结构阁楼形式的中心塔柱,

塔柱每层每面开龛造像,

在圆拱龛、盝形龛中雕有坐佛、

二佛并坐、交脚菩萨和倚坐佛。

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八木春生

在《云冈石窟第三期诸窟的编年》中称:

“在第3期诸窟中,至此为止一直个别营造的工人系统终于进入了相互影响并开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期,并且在西区中开凿出了第39窟这样的大型中心塔柱窟,出现了至今未见的拥有新的主题思想的窟。”

由此可知,

第39窟属于西部洞窟里的“绝唱”之作,

其主题思想紧紧围绕中国化的中心塔柱,

从印度阿旃陀原始的覆钵形式佛塔到

中国化平面方形的层塔;

从兼容中外的式样第1、2窟佛塔到

云冈中期洞窟壁面中的一至九级浮雕塔;

最后发展到第39窟作为支撑窟顶中央阁楼屋檐式方形塔,

完成了塔庙窟的中国化进程。

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

云冈晚期石窟依然展现了,

北魏平城时代石窟造像独特的风貌和无穷的魅力。

经千百年雨雪风霜的洗礼和战火硝烟的摧残,

至今很多石窟已残缺不全,

但后人从留存的遗迹里

依然能窥见先人敬佛的虔诚、北魏繁华的风姿。

第39窟中心塔柱与洞窟中的雕刻内容中国化同步而行,

展现出云冈石窟艺术的兼容并蓄。

西岩上的这座洞窟,

以其独特的雕刻形式成为拓跋鲜卑王朝在石头上留下来的千古绝唱。

【来源:云冈石窟官微】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云冈石窟   木塔   释迦牟尼   佛教   造像   洞窟   佛塔   北魏   石窟   景区   阁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