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兵败南京后,清军对镇江军民的屠戮有多惨烈?不敢细看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的北伐大军在南京遭遇惨败,不得不仓皇撤退。然而,更令人心痛的是,在郑军撤离后,清军竟对镇江城内的军民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性屠戮。这场屠戮的惨烈程度,令人不忍卒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清军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下此狠手?又是什么样的仇恨,让他们连妇孺都不放过?镇江城内到底发生了怎样骇人听闻的惨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郑成功收复镇江,一时"威震华夏"

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夏秋之际,郑成功率领大军,在长江下游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运动。六月,郑军攻克了镇江门户瓜洲,清廷任命的操江都御史朱衣佐和武将游击左云龙率领数千清军迎战,结果全军覆没,左云龙阵亡,朱衣佐被俘。

郑成功并未趁胜追击,而是释放了朱衣佐,让他回镇江报信。原来,郑成功的下一个目标,正是这座长江要塞重镇。十九日,郑军兵临城下,与镇守将领管效忠部展开激战。经过一番鏖战,管效忠部溃不成军,镇江已成孤城。

面对郑军的步步紧逼,镇江知府戴可进和总兵高谦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要么坚守城池,与郑军血战到底;要么弃城投降,保全性命。在一位武生的力劝下,二人最终决定向郑成功纳降。

对于主动投诚的镇江,郑成功自然是喜出望外。他不仅没有追究城中文武的抵抗之罪,反而对戴可进、高谦等一众官员加官进爵,赏赐有加。郑成功的良苦用心很明显,就是要把镇江树立成归顺的典范,以收到"一城降,百城效"的效果。

事实证明,郑成功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准。镇江的弃暗投明,在江南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徽州到宁波,从九江到苏州,叛清倒明之风甚嚣尘上。一时间,"海师之入长江也,大江南北,无不争先献册上印","满兵望风退缩,不敢争锋"。

消息传到京师,顺治帝也坐不住了。他当即宣布要御驾亲征,剿灭"海逆"。由此可见,郑成功收复镇江所造成的影响之大,堪比当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在这股声势之下,南明王朝的恢复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郑成功对镇江军民秋毫无犯,严明军纪之时,南京城头的战事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经过一番恶战,郑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出南京。形势急转直下,郑成功只得率军撤回镇江,准备退守海上大本营。

七月二十八日,郑成功率军撤离镇江,只带走了投诚的高谦等官员。至于那些已经剪去辫子,换上明朝衣冠的镇江百姓,则被迫留在了身后。望着郑军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们内心的恐惧与绝望可想而知。因为,一场腥风血雨的屠城之祸,正在向这座城市步步逼近......

镇江百姓的真诚归顺与期盼

郑成功率军入驻镇江后,城中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早已厌倦了清廷的统治,对大明王朝的恢复充满了期待。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顺之心,镇江百姓纷纷剪去象征奴役的辫子,换上了久违的明朝衣冠。

"诸官入见,俱去辫;兵民解发,戴网巾、棕帽。"明季史料《明季南略》如是记载道。一时间,镇江城内到处可见身着明制服饰的父老乡亲,仿佛时光倒流,重回了大明盛世。

郑成功入城受到的欢迎更是空前绝后。《靖海志》记载:"鼓吹舁入城,士民夹道观。各官遂冠带。父老耆宿,高巾、宽衣、大袖满江市,日夜张乐歌舞。"镇江百姓夹道欢呼,争相恭迎这位"天兵天将"。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无不昭示着这座城市对光复之师的由衷拥戴。

郑成功对镇江百姓的热情欢迎也深受感动。他在马上环视人群,感慨万千地说道:"若辈苦十六年矣!"是啊,这些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已经忍辱负重了整整十六年。如今大明王师来了,他们又怎能不欢欣鼓舞、喜不自胜呢?

为了回应百姓的拥戴之情,郑成功对入城的郑军下达了最严厉的军纪令,绝不允许部下骚扰百姓、破坏秩序。"宜严束官兵,日夜住宿窝铺,不许混落城下,擅入民家,致行骚扰……有病民者即拿启报,罪连该道。"在郑成功的铁腕治军下,镇江城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秩序井然,民不知兵。

除了恢复明朝的衣冠礼仪外,镇江百姓还以实际行动支持郑军。他们自发组织,为郑军提供粮草、布匹等军需物资。一些壮丁还主动请缨,要求加入郑军,与"天兵天将"并肩作战,共同光复大明江山。

沈光文在《南明史》中感慨道:"延平扬帆出海,拨棹横江,戈挥于铁瓮之南,艗系于金陵之北。童叟望云来霓,开天见日,妇女箪食壶浆,镂骨铭肥。"镇江百姓对郑成功的拥戴,对大明的向往,可见一斑。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镇江上下一片欢欣鼓舞之时,南京城头的战事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经过一番恶战,郑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出南京。形势急转直下,郑成功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回镇江,准备退守海上大本营。

七月二十八日,郑成功率军撤离镇江。他只带走了投诚的高谦等官员,以及他们的家眷。至于那些已经剪去辫子,换上明朝衣冠的镇江百姓,却不得不被遗弃在身后。望着郑军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们内心的恐惧与绝望可想而知。

一位诗人在《京口行》中哀叹道:"此时官军却入城,苦死鸡犬无留生。讵有童男贯高槊,似闻节妇悬衣桁。呜呼此事真可吁,屠戮岂异犬与猪。"是的,一场腥风血雨的屠城之祸,正向这座不久前还欢天喜地的城市步步逼近。而那些真诚归顺、满怀期待的镇江百姓,即将遭受无妄之灾,陷入人间炼狱......

郑军撤离后,清军的血腥报复

七月二十八日,郑成功率军仓皇撤离镇江。他只带走了投诚的高谦等官员及其家眷,至于那些已经剪去辫子、换上明朝衣冠的镇江百姓,却不得不被遗弃在身后。望着郑军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们内心的恐惧与绝望可想而知。

清军很快就在郎廷佐和梁化凤等将领的率领下,重新夺回了镇江城。面对一座几乎已成空城的镇江,清军本不必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下手。然而,当他们看到城中百姓剪去辫子、身着明制衣冠时,心中的怒火再也无法遏制。

在他们眼中,这些百姓已经不再是清朝的子民,而是与郑成功沆瀣一气的"叛贼"。既然你们要恢复明朝的衣冠,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一场腥风血雨的屠城之祸,就此在镇江城中上演。

"此时官军却入城,苦死鸡犬无留生。讵有童男贯高槊,似闻节妇悬衣桁。呜呼此事真可吁,屠戮岂异犬与猪。"诗人邵长蘅在《京口行》中,以凄婉的笔触记录下了这场骇人听闻的惨案。

清军在城中大肆屠戮,所过之处,鸡犬无留。更令人发指的是,连手无寸铁的妇孺都难逃毒手。有的孩童被清军用长矛挑起,凄厉的惨叫声回荡在镇江的大街小巷。不少妇女为了保全贞操,宁可自缢于梁桁,以示殉节。

对于清军在镇江的暴行,时任清廷礼部尚书的张鹏翮曾上书道:"镇江之民,疮痍未复,传闻大军驻劄,惶惧窜徙。若果兵临势必侵扰,民何能安处?"虽然他已经极力粉饰太平,但字里行间仍流露出对镇江惨状的担忧。

然而,顺治帝看到这封奏折后,非但没有制止暴行,反而勃然大怒。在他看来,镇江百姓归顺郑成功,已经是死罪难逃,他没有下令屠城,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前贼至之日,镇江阖城从贼,理应诛戮!免行追究,已属法外之仁!"顺治帝在谕旨中如是说。言下之意,镇江百姓都该杀,还敢跟朕讨价还价?

在皇帝的默许和怒火的鼓舞下,清军在镇江的屠戮更加变本加厉。据史料记载,镇江城中的街道,几乎被鲜血染成了红色。尸体堆积如山,无人收埋,腐臭弥漫。整个城池笼罩在一片死寂和恐怖之中。

直到屠杀告一段落,清廷才下令在镇江城中驻扎满洲八旗。"特遣满兵驻防,原使水陆兼备,靖寇卫民。"表面上是为了镇江的安全,实则是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叛乱。八旗军成了镇江的监军,百姓从此失去了自由。

镇江之乱,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痕。一个多世纪后的鸦片战争期间,当英军兵临城下时,镇江副都统海龄不是组织军民奋起抵抗,而是打着"铲除奸细"的旗号,再次对城中百姓进行了血腥屠戮。

历史仿佛在重演,当年的惨剧再次上演。镇江百姓成了战争和仇恨的牺牲品,无辜的鲜血一次又一次地流淌在这片土地上。

镇江之乱的深远影响

镇江之乱,给这座城市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伤。一时间,城中街道几乎被鲜血染红,尸体堆积如山,无人收埋,腐臭弥漫。整个城池笼罩在一片死寂和恐怖之中。

面对如此惨烈的屠戮,顺治帝非但没有制止,反而下令在镇江城中驻扎满洲八旗。"特遣满兵驻防,原使水陆兼备,靖寇卫民。"表面上是为了镇江的安全,实则是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叛乱。八旗军成了镇江的监军,百姓从此失去了自由。

这场血腥的报复,给镇江百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他们不敢再轻易表达对明朝的怀念,更不敢公开反抗清廷的统治。一种恐惧和绝望的情绪,在城中弥漫开来。人们只能把对旧朝的眷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然而,历史的伤痕岂是那么容易愈合的?一个多世纪后的鸦片战争期间,当英军兵临城下时,镇江副都统海龄不是组织军民奋起抵抗,而是打着"铲除奸细"的旗号,再次对城中百姓进行了血腥屠戮。

历史仿佛在重演,当年的惨剧再次上演。镇江百姓成了战争和仇恨的牺牲品,无辜的鲜血一次又一次地流淌在这片土地上。

海龄的行为,无疑是受到了当年清军在镇江屠城的影响。在他看来,镇江人不可信任,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叛变投敌。与其冒这个风险,不如先下手为强,杀一儆百。

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正是清廷对待异己的典型思维方式。在他们眼中,百姓不过是任人宰割的草芥,根本不值得怜惜。

镇江之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告诉我们,当权者的残暴和偏执,会给百姓带来怎样深重的灾难。它警示我们,战争带给平民的,永远是无尽的苦难和伤痛。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被重演。我们要铭记镇江军民的悲惨遭遇,要反思暴力和专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唯有吸取历史的教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理念,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才能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人道的世界。

镇江之乱的伤痕,永远铭刻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它是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着和平与人权的可贵。让我们缅怀那些无辜殒命的生灵,让我们为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祈祷,愿世间再无战火,再无屠戮,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呵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镇江   军民   南京   大明   明朝   清廷   衣冠   辫子   惨烈   百姓   历史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