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到今天还有争议,当时的百姓怎么如此一致地对他恨之入骨?

袁崇焕被施刑的时候,京城的百姓可以说是群情汹涌,他们不惜将自己辛苦存下的来买袁崇焕身上被割下来的肉。那些百姓在生吃之前还要骂一声,顷刻间袁崇焕的肉被悉数卖尽,这些百姓们为什么这样恨袁崇焕?

按说袁崇焕这个人物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争议,当时的老百姓怎么如此一致地对他恨之入骨?说起这个话题,个人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造成的。

一、崇祯皇帝的神操作让恐慌满京城;

崇祯皇帝一得到后金兵要打到京城的消息后,他就开始了他一系列的神操作。首先他立即宣布全城戒严,此时离后金人来到北京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这下可苦了城外的百姓,还有城外的粮食。按理来说,在后金人来之前应该将城外的百姓转移到城内,城外的粮食也转移到城内然后再戒严。崇祯皇帝这么早就戒严,导致了大部分的粮草和百姓都在城外。这些人无疑就会成了后金人的刀下之鬼。那些城外的粮草也成了崇祯送给后金人的见面礼了。

崇祯皇帝应该是彻底慌了神,他的恐慌还严重传染给了他的官员和他的百姓。北京的刑部大牢,由于官员的恐慌居然逃跑了200多名犯人。崇祯很生气,将刑部尚书撤职。崇祯这时候又发现,北京的城墙好像也不太坚实,又将工部尚书撤职查办。兵部尚书竟然让后金人入了关,责无旁贷,兵部尚书被撤职,继任的兵部尚书没干多久也被撤职了。就这样在后金人没来之前,崇祯皇帝自己一口气干掉了四名尚书。此时用人心惶惶已经无法形容当时北京城里的紧张气氛了。

二、京城三大营对谣言推波助澜:

皇太极在进军途中,开始散布出了谣言,大意就是说袁崇焕跟我们是一伙的。这个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入了京城。而散布这个谣言最卖力的就是京城三大营的那些士兵们,京城三大营的兵从来没有打过什么仗,他们知道打仗他们比不上关宁铁骑,他们就有点嫉妒,所以他们就更加卖力的去传播。袁崇焕通敌的谣言,这些谣言一方面加强了城内的恐慌,一方面又让城中的百姓对袁崇焕是恨之入骨。他们责怪袁崇焕为什么将战火引到了他们的身边,战火不是应该烧在辽东吗?

三、官员和太监们对袁崇焕的怨恨并引导舆论:

后金兵进逼北京,首当其冲遭殃就是北京城外的那些庄稼田园,这些土地田园大部分都是北京城内的官员和太监们的房产。看到自己的田园被后金人劫掠一空,那些官员太监们最恨的并不是后金人,而是让后金人兵临城下的袁崇焕,再加上皇太极刻意散布的谣言,这样京城内外从上到下对袁崇焕都是心怀怨恨。

当袁崇焕率领着5,000关宁铁骑突然出现在北京城外,这就更加加剧了谣言的传播。此次袁崇焕进入北京,事先并没有得到旨意。人们搞不清楚袁崇焕带来的部队是来保卫京师的,还是袁崇焕来攻打北京城的。虽然袁崇焕带兵击退了后金兵,但人们对他的看法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加上袁崇焕被押受审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那些官员、太监们的舆论早已在民间泛滥。

袁崇焕被行刑的那一天,通往刑场的道路两旁挤满了人。据说有上万之众,这些人并不是来为袁将军送行的。他们有的是想骂袁崇焕几声,有的是想往他身上吐口水,有的甚至是拿着家中仅有的几钱银子希望能够买袁崇焕的几块肉,然后生啖之。据野史记载,袁崇焕被割了3,000多刀,在整个过程中他一声不吭,但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面对着那些凶猛的愤怒的想生食其肉的老百姓,袁崇焕可以说是哀莫大于心死。

心理学家曾经定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叫群众应该叫群盲。这些人并不是什么大恶之人,他们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有时他们却可以为了一点点的小便宜或者是盲目的从众心理,当群情激愤之时这些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那是毁灭性的。当社会开始反思,想追讨这些人的罪行的时候,你却发现没有人会承担罪行也没有什么罪魁祸首。每个人只是犯了一点点的小错,但这些小错凝聚在一起对社会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相信的法不责众,恐怕也是基于这个思路。

或许他们在做错事的过程中也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眼睛可以是雪亮的,但前提是群众的眼睛必须能够看到事情的全貌,群众的耳朵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群众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绪,这时的眼睛才能够是雪亮的。如果看到的只是有些人希望他们看到的颜色,那还谈什么雪亮?这样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在世界历史上,不仅仅发生在古代,也发生在现代,甚至是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崇祯   百姓   京城   恨之入骨   尚书   城内   城外   谣言   北京   官员   群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