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自家的牛舌头被偷割,包拯:把牛杀了把肉卖掉,小偷会自首

“咚!咚!咚!……”

沉闷地登闻鼓隆隆作响,鼓声突破厚重的宫门,穿过空旷的殿前,被守卫皇宫的宿卫禁军捕捉到。

宿卫禁军显然没有经历过这阵势,连忙上报殿前都指挥司。

天下承平不久,殿前都指挥使尚且还符合先皇赵匡胤要求的那般机敏,接到宿卫禁军汇报后,连忙上抵天听由当今皇帝圣断。

赵光义阴沉着脸,他在心中快速排除着鼓声的由来,但还是在北敌来犯和某地叛乱中迟疑,军情如火,赵光义不敢耽误,即刻下令大臣上朝议事。

可还没等赵光义匆忙换上龙袍,就见人弓着的身子地小步趋向自己,来到身前,来人又连忙拜倒,这是大礼,宋朝官员见皇帝一般不需要行跪拜礼,除非发生什么大事。

赵光义心中一凛,没仔细看来人身上到底是什么官服,就连忙责问对方究竟是哪一地失了。

来人高呼自己有罪,嗫啜着把事情来龙去脉讲清了。

原来宋代开国不久,虽然对前朝诸多官制进行分化,但很多职位的具体事务没有定下规范,就比如眼前的登闻鼓院小吏。

登闻鼓由来已久,从设立之初就是民间直接通向中央的申诉工具。

唐时设立登闻鼓是有部门专管登闻鼓的案件的,但宋初定国不久,为了表现重视民情,开国皇帝赵匡胤虽设立了受理申诉的登闻鼓院和登闻鼓检院,可无论是蒙冤还是丢物,只要鼓响,必率百官上朝亲自审理。

每每上朝,敲响登闻鼓的小民无不惊慌失措,却也都被先皇赵匡胤民事如天的精神深深感动,久而久之,“登闻响,圣君忙”的佳话便传遍了天下,安抚了久战而浮动的人心。

后来,民间体谅皇上为国操劳,鲜有人再去敲登闻鼓,慢慢地,不仅大臣们和宿卫禁军忘了还有登闻鼓的存在,连如今的皇上也忘了这一档子事。

于是,登闻鼓乍响,不仅宿卫禁军大惊失色误以为有军情,连皇上也如临大敌,根本没往登闻鼓上想。

登闻鼓院闲置良久,也根本没有人想到有人敲响登闻鼓,一开始也被吓了一跳,但很快想到了职责,慢悠悠地接待了申诉之人,可看到皇城宫门飞奔出几骑骁骑后又做出了严守的姿态,登闻鼓院才意识到皇宫内误会了,赶忙派人进宫解释。

赵光义听了解释后,心中愠怒,但脸上没有表现出一丝,温声说道,登闻鼓响,百官临朝,无可厚非,是宿卫禁军大惊小怪,言罢便处罚了殿前都指挥使,不紧不慢地换上龙袍,踱步上朝。

朝堂上已有大臣到场,面面相觑,不知朝中发生了何事。

赵光义也不着急,好整以暇地等待所有大臣到齐,才命人把敲登闻鼓的人叫上来。

那人大概也是个混不吝,见进了富丽堂皇的大殿,还没来得及看得清上面的天子长什么样就拜倒高呼请皇上做主。

赵光义看到那人拜倒愣了一下,不过很快调整过来,温声问做什么主。

那人听到这话,猛地抬起了头,说自己是京城人氏,名叫牟晖,上告家奴弄丢自家一只母猪恳求皇上做主。

宋初无论是贱身自卖为奴之人,还是与雇主订契的良奴,主家都没有打杀之权,此人告官无错,但敲登闻鼓就……

此言一出,有年轻的官员憋不住笑出了声音,不过很快意识到自己在什么场合连忙止住,却不想赵光义仰天长笑,诏令内官赐千钱补偿这个人。

说完不等大臣反应,便下令退朝。

赵光义走得很干脆,没有管楞在原地的大臣们,也没有去看不停拜谢的牟晖。

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敌来袭”以这种方式收尾,除了收获了千钱欣喜若狂的牟晖,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

后来,这件事的后续也耐人寻味,赵光义亲口处罚的殿前都指挥使只被不痛不痒地打了几下,却在短的时间内升了好几次职,登闻鼓院在几次调整之后被归属到了开封府。

开封本就是皇都,按道理讲属于皇帝直辖,但有很多琐碎的事,皇帝并不想管理,就比如登闻鼓院,当然,宋代有庸主,却没有昏君,登闻鼓归属开封府后,一些大案、大冤上报皇帝,皇帝也还是会亲自出面的。

更多的时候,则是登闻鼓院记录后禀明开封知府——按道理讲,登闻鼓院完全可以受理,但皇帝不理登闻鼓后,开封知府就被委以代“天”抚民的重任,因此鸡毛蒜皮敲登闻鼓,开封知府也要亲自出马审理,于是,有了接下来这桩奇案。

宋仁宗嘉佑年间,包拯权知开封府。

此时离牟晖告状之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开封知府换了不知道多少任,但无数任开封知府都被“天子脚下”这句话压得有苦难言,不说每天在市井街头的小事中操劳,也是终日埋受案牍。

而包拯却不同,出身微末的他为民伸冤有无穷的动力,这一日,他在府衙后堂刚刚坐定,就听闻前堂鼓响,他没有迟疑,叫上师爷,命人升堂。

待包拯堂上坐稳,打眼往堂下一看,只见那人身穿短打,心里便有了计较,再仔细观瞧,那人短打质朴,上面虽有些泥土,料子却比一般粗布强些。

好衣服还弄上泥土,此人家境应当不错,百姓中算是日子不错的,再看此人神情纠结,带了两分悲苦,应当是家中有了麻烦,而不是遇上什么大案急案。

包拯观察一番,把心暂时放了下来。

不待包拯开口,一旁便有公吏按例询问哪里人士、姓甚、名谁、所告何事。

那人一一回答,直到问及“所告何事”时,脸上的悲苦更重一分,说道:“鄙人恳求官人允许宰杀家中耕牛!”

包拯一听到此,来了精神,耕牛往往是农家最重要的劳力,别说杀牛,家里若是养牛,宁可自己吃不饱也要匀耕牛一口吃的。

再加上天下以农为本,为了保障耕种,不使豪门望族为了口舌之欲欺压农户宰牛取肉,朝廷对于私自宰牛杀牛向来都是重刑,并且规定举报私自贩卖牛肉的人重奖。

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没有人敢明知故犯,这人却毫不遮掩地说让包拯允许他杀牛,可以说相当于故意冒犯律法。

公吏没有包拯的耐心,一听此言就大喝一声“大胆”把那人吓得跪在地上高呼“饶命”。

包拯见此连忙喝止了公吏,让公吏把人扶起来,细细询问。

根据这人的说法,他家中养牛多年,平时百家呵护,用起来也是异常小心,唯恐伤了牛。

可前几天夜里,一家人正在熟睡,屋外的牛却像是发狂了一样叫个不停,他害怕有人偷牛,连忙披着衣服出门查看。

谁成想,等到他出门查看的时候,牛就跟疯了一样,躁动不安,根本让人无法靠近。

闹了好一阵子,等牛精疲力尽躺下的时候,他才敢上前查看,夜色深,他走近一看才发现牛嘴里全是血。

天太黑,他瞧不清楚,误以为牛被人下了药快不行了,于是,想也没想就跑去请人来看还有没有救。

等郎中到来,两人合力掰开牛嘴,才发现牛的舌头被人割走。

当时郎中就劝他不要再治了,牛没了舌头就不能自己吃东西,很快就会饿死,救了也是白救,他舍不得,让郎中给了些药止住血。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每天把自己的口粮和着草一起下锅喂给牛吃,可牛还是一天不如一天,眼看就要断气,只能忍痛来开封府恳求包拯允许他杀牛挽回损失。

至于说抓割牛舌的歹人,当夜没有看清,他根本不抱任何希望。

包拯听完,不禁叹息一声,不由得惋惜,万物有灵,这个主人也算是仁至义尽,逼不得已才想到杀牛。

但包拯并没与偏信此人的一面之词,他让人先在一旁待着,便差人去此人所说的住址查验这人说谎与否。

查验之时,包拯也没有闲着,继续处理了几桩小事。

等衙役带来了“无误”的答复后,他才命人写了份宰牛贩牛的文书交给了那人。

那人急着走,包拯拉着他手,耳语了一番,大笑着说:“只管按此法回去宰牛卖肉,老夫助你捉那可恶的盗舌贼!”

那人听了包拯的话依旧心乱如麻,在开封府折腾了一番,他满心思都在想牛会不会已经死了,胡乱给给包拯行了个礼就离开了。

次日一早,卖牛人带着几个朋友将几担牛肉挑到市场上贩卖,大块大块的肉很快就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

宋代的肉食不算丰富,但在东京汴梁,肉却是紧俏的商品,人们纷纷围上来想要买一点,更有痛快的人上来就要一整担,可结账的时候傻了眼,卖牛肉报了一个他想都不敢想的价格。

那人当场怒骂,贱肉敢卖那么贵,欺负人不成?骂完,自己走还不算完还轰走了围观的人。

从这个“贱肉”上便知那人搞错了,他见大块大块的肉便以为是猪肉,根本没有往“贵肉”羊肉上想,更不用说“禁肉”牛肉。

卖牛人本想解释,却突然想到昨日包拯耳语的话——不要解释。

他本是不信,但想到包拯“青天”之名,心里又有些嘀咕,那人却不依不饶,满大街宣扬,不一会儿卖牛人摊子就变得门可罗雀。

卖牛人有些委屈,买的人冤枉他,准他卖的青天不让自己解释,这样下去牛肉全砸手里了,还谈什么挽回损失,自己这牛算白死了。

当然,市面上还是有见识多的人的,宋代虽然不允许贩卖牛肉,但保不齐有耕牛老死,因此市面上虽然少,但还是有一些牛肉出现的。

因此,识货的人走在街上听了那汉子骂骂咧咧的话,反而来了兴趣,来到卖牛肉的摊子,兴致勃勃地翻看卖牛人的牛肉。

卖牛人的牛正值壮年,岁数不大,加上是宰杀的,并不是自然老死的,肉质异常鲜嫩,一伙人啧啧称奇,这样新鲜的牛肉可遇不可求,没考虑多久就愿意掏钱买下。

这群人要么就是商贾,要么是豪门大院的官家、仆人,经常在市面上厮混,就算意识到新鲜牛肉有猫腻,也不会去问,就这样买了,两不相干。

即便事后有官府追究,也可以一股脑地推到卖牛肉的头上,一口咬死自己不知晓买的是牛肉。

如此一来,以后才会有人继续铤而走险在市集上卖新鲜牛肉,他们才有机会再买到鲜牛肉,过过嘴瘾。

至于说告状?宋朝市场之大,远超人们想象,卖什么的都有,不就是卖贵一点的人,谁会闲着没事在问到高价肉以后,专门跑去告官?至于真买肉的人更不可能告状,他们的小算盘打得很响怎么可能告状?

当然,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起告状的心思。

就在卖牛人卖得热火朝天之时,人群之外,有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卖牛人的摊子。

时不及晌午,卖牛人的肉就卖完了,正准备收摊回家清算这趟的收益,突然有衙役找上了他,他没有买肉那些人那么活络的脑子,面对衙役不敢再遵循包拯的“不要解释”,连忙翻遍全身把贩牛文书掏出来。

那衙役没有看卖牛人递上来的文书,摆了摆手说:“我家相公请你去一趟,盗舌贼抓到了。”

卖牛人听这话,一脸茫然,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包拯是怎么抓到贼人。

原来,就在卖牛人卖肉的时候,有人去了官府告卖牛人私自宰牛卖肉,并向包拯讨赏。

包拯听完当堂大喝:“盗舌贼在此,拿下!”

盗舌贼被这一断喝吓破了胆,他怎么也想不到包拯直接挑明了他的心事,嘴里一直念叨着“不、不……”却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白日听说有人在市面上卖很贵的肉,问那人是何肉,又语焉不详,料定是前几日他偷盗牛舌的那户人家私自杀牛贩肉,便跑来官府告官。

但他没想到的是,包拯比他还要熟悉民情。

包拯熟知市面上买得起牛肉的不会告状,买不起的也不会追查其中的缘由,唯有心里有鬼的贼人会眼馋举报贩卖牛肉的奖励,禁不住诱惑跑到官府“自首”。

卖牛人到官府的时候,盗舌贼已经一五一十地交待了偷盗之事,按照律法,贼人不仅要赔偿卖牛人的损失,还要经受诬告、偷盗等罪的罪罚。

卖牛人知晓来龙去脉后,感激涕零,给包拯行了个结结实实的大礼,还将“盗舌案”全部宣扬了出去,“包青天”之名在民间叫得越发响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衙役   禁军   耕牛   知府   官府   农夫   皇上   大臣   市面   舌头   牛肉   小偷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