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6岁的她抱着女儿走上刑场,22年后,女儿成为国之栋梁

文丨鲁滨逊的日记

编辑丨鲁滨逊的日记

——●◯前言◯●——

1941年11月17日,一位26岁的女子手脚戴着镣铐,怀里还抱着一个女童,昂首挺胸的向行刑台走去。

这时,敌人恶狠狠的说:“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就算不为了自己也为了你的女儿考虑考虑吧!”

这位女子看了看手中的孩子,最终主动将女儿丢到了路边的草丛里,毅然走上了刑场中央,等待行刑。

听着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心痛如绞,她却没有回头,随着一声枪响,女人倒在血泊之中。

她是谁,为何会被推上刑场?这个被丢弃的女婴后来又怎么样了?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红色传承◯●——

这位革命英雄叫刘惠馨,而她能做出这样的行为和她的家庭脱不开关系。

刘惠馨出生于1914年的江苏淮阴,一个小县城。她的父亲刘坎曾毕业于国民党陆军大学,做过航校教官和县长,接受过新式教育,思想开放。母亲曹隽卿虽是传统小脚女人,但两人的感情极好,决定给子女最好的教育。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惠馨自小就受到了家人的熏陶,树立了改变中国的远大理想。

她多次听父亲讲述国家的衰弱,以及振兴国家的重要性。刘惠馨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9岁那年,刘惠馨就入读了当地私塾,学习古文经典。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小姑娘不仅勤奋刻苦,而且学习成绩骄人。私塾先生无不赞叹她的聪颖过人,将来必定是个人才。

后来,刘惠馨前往南京就读小学和中学。在南京女子中学就读期间,她对理工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惠馨深知,要振兴中国,关键在于发展工业。而物理、数学等理工科目,正是发展工业的基础。

从那时起,刘惠馨就下定决心要学好理工科。她放弃了其他科目的学习,全心全意投入到理工科的钻研中。虽然课业艰深,但她从不气馁。每天黎明时分,刘惠馨便起床复习功课,直至夜深人静。

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聪颖的头脑,刘惠馨在这些科目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屡次斩获奖学金。

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的机械工程系,成为当时该系唯一的一名女生。

在校期间,刘惠馨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她每天都全神贯注地画着设计图纸,钻研机械原理。

很快,她就成为了学校里理工科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令人钦佩的是,即使在一群善于这些科目的男生中,她也从不示弱。

而刘惠馨不仅学习这么厉害,还是一名热心革命事业的学生。

刘惠馨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和学校里其他爱国青年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企图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带领民众走向更好的生活。

后来,刘惠馨在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读书并不能改变现状,只有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才能真正谋求民族的发展,于是,刘惠馨开始到农村基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和工人宣传抗日救国的重要性,呼吁群众自觉抵御日本入侵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刘惠馨毅然决然退学,投身抗日救亡事业。

——●◯投身革命◯●——

从此,刘惠馨开始了不知疲倦的革命生活。

白天,她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农群众宣传抗日精神,鼓舞他们的爱国热情,入夜后,她就着昏黄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编写宣传单,号召更多人加入抗日行列。

双手因长期操作笔杆而磨出血泡,刘惠馨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她始终怀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懈努力。

1939年,为了便于地下工作和掩人耳目,上级特意安排刘惠馨与志同道合的马识途结为夫妻,从此,两人并肩战斗在抗日前线,相濡以沫。

婚后的刘惠馨,工作更加殚精竭虑,为了传播革命思想,她编写了许多通俗读物,如《革命气节教育提纲》等,用浅显的语言宣扬革命理念。

同时,她还四处奔走,挺着孕育的薄薄肚皮,跋山涉水来到每一个偏僻的村落,宣讲抗日道理,渴了就捧山间溪水解渴,饿了就啃干粮充饥。

有时一走就是好几天,路上还会不时昏厥,同志们看在眼里,无不心疼万分,纷纷劝她注意身体。

但刘惠馨总是开玩笑说:"我怕有一天落入敌手,就再也做不了革命了!"

这句玩笑话,竟然成为了一语成谶的"预言"。

那天,刘惠馨向往常一样准备开始自己的工作,突然接到紧急消息:这个位置已经暴露,需要全体党员紧急撤离。

刘惠馨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准备撤,突然,她想起还有一批重要文件未被销毁,一旦落入敌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同志们已连声催促她快走,但刘惠馨还是决定折返根据地,确保所有机密文件都被彻底消除。于是,刘惠馨选择抱着自己的女儿匆匆返回家中,希望消灭证据。

回到根据地,刘惠馨立即着手销毁那批文件,就在她将最后一批文件投入火中时,敌人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刘惠馨冷静地看着火焰将文件吞噬,确认一切已无遗漏。

然而就在这时,国民党特务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刘惠馨抱着满月的女儿坦然面对,虽然自由即将被剥夺,但她内心无憾,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狱中的折磨◯●——

铁窗之外,阳光明媚,但囚室里却阴暗潮湿。刘惠馨被囚禁在这里已有数月,身心俱疲。然而,她的意志却从未动摇。

"这不是你女儿吗?看样子受了不少苦啊!"特务们拿着她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试图威胁利诱她开口。

见言语无效,特务们开始施行酷刑。"啪"的一声,鞭梃重重抽在刘惠馨的背上,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她咬紧牙关,没有发出一丝痛呼。

"既然不吭声,那就再来几下!"鞭梃一次次落下,直至刘惠馨浑身是伤,仍无一丝屈服的迹象。

愤怒的特务们捆绑起她的双手,用烧红的烙铁在她的肌肤上反复燎烫,焦臭味让人作呕。刘惠馨忍受着肉体的剧痛,紧紧地闭着双眼,拼命克制着自己的呻吟。

"还不开口吗?看来要来点更刺激的了!"特务们拿来一盆盐水,注入刘惠馨的鞭伤之中。伤口被盐水刺激得火辣辣地疼,她几乎昏厥过去,但还是没有吐露半个字。

见一切都无法撼动她的决心,特务们将矛头对准了她的女儿。

由于长期无法获得足够母乳,这个可怜的婴儿日渐憔悴,皮肤布满冻疮。看着女儿受尽折磨,刘惠馨内心痛不欲生,但她明白,这是敌人最后一招,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有撑过难关的一天。

日复一日,刘惠馨不仅自己不肯屈服,还组织狱中同志进行斗争,鼓舞大家坚持下去。为此,她再次遭到了残酷拷打,鞭伤叠加烙伤,遍体鳞伤。

然而,即便被打到几次昏厥过去,她醒来后仍是那副不屈的模样,坚持不透露任何有用信息。

最终,在绝望之中,国民党特务决定将她就地处决。

在行刑的这天,刘惠馨淡定自若的抱着女儿前往,敌人见她如此镇定,出于最后一丝侥幸再次追问:"你不怕死,可你的女儿怎么办?"

面对这无谓的挑衅,刘惠馨头也不回地说:"共产党员就是这个样子的!"说罢,她毅然决然地将女儿扔进了路边的草丛,昂首阔步地走向了刑场。

——●◯女婴的未来◯●——

台下的村民虽然都看着你这刘惠馨死亡,打心眼里却为刘惠馨的精神感到敬佩,一名善良的妇人感受尤为震撼,便在人群散去后,小心翼翼的将刘惠馨仍在路边的孩子抱了回去。

但是,这位妇女一家微薄,无力抚养,于是将孩子送给了村里一对终其一生没有孩子的工人夫妇。这对慈祥的夫妻收养了她,给她取名为"吴翠兰"。

虽然吴翠兰生母英年早逝,但革命的火种已经在她的血液中植根发芽。继父母用心教导她母亲的事迹,吴翠兰从小就立下报国理想。聪明好学的她在校成绩优异,直接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与母亲当年一样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

与此同时,吴翠兰的亲生父亲马识途在组织得知噩耗后,辗转多年仍无家人下落。直到1958年,他从一位农妇处获悉当年有人捡走了女儿的消息,这让他重拾希望。多方打听下,马识途终于在1960年找到了吴翠兰的所在。

时隔20余载,父女相认,马识途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手帕包住的铁盒,那是刘惠馨生前使用的文具。拿到这个宝贵遗物,吴翠兰痛哭流涕,她向父亲庄重承诺:一定要继承母亲未竟的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毕业后,吴翠兰果然投身军旅,后来长期从事国防航天事业。

正是有了无数像刘惠馨这样视死如归的先烈,中国人民才能够最终走向解放。今天,我们才有幸享有和平安康的生活。英雄们的鲜血和生命已成永恒,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刘惠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刑场   鲁滨逊   女儿   爱国   理工科   特务   南京   栋梁   科目   敌人   年后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