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时,清明奇妙游

山海无恙花正好,繁城春色复清明。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既有节日的哀思,也有节气的欢快。在这样一个“将生死并置”的特殊日子里,《2024清明奇妙游》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春景中探寻自然的美好,在时光中探寻生命的可贵,在追忆中领会敬畏之心……聚焦“春和景明时”,本次《清明奇妙游》融歌舞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再次为观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

致敬英雄、砥砺前行

清明祭祀,是家事,也是国事。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胜利71周年。创意视频《烈火战马》聚焦抗美援朝战争,致敬缅怀英烈,抒发出深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整个剧情围绕老兵的意外穿越展开,这是一场链接历史与现实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关于理想和信念的直接对话。沿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表现方式,节目从演员造型、动作设计直至演出道具,都高度还原抗美援朝时期的各种场景,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呈现缅怀先烈、砥砺前行的节目主题。

用英歌做序,展华夏风骨,民俗舞蹈《中华战舞》豪情万丈,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在潮汕地区,英歌一响,万人空巷。人们用跳英歌舞的方式,抒发对先辈的怀念之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心,彰显扬正压邪的价值观。

浓郁潮汕风格的祠堂,白墙灰瓦的民居,色彩艳丽的脸谱,大胆撞色的服饰……《中华战舞》通过人物故事,循循渐进地传递情感,渲染最终舞蹈的场面,达到视觉和情感的燃点,展现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英勇气概。

节目除了表现英歌的舞蹈形式,更是借用舞蹈向观众呈现文化精神的载体,体现出人民胸怀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爱,生生不息

“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时光流转千年,祭扫与踏青是清明不变的主题。

“如果我们注定要分离,那么相遇有什么意义?”歌曲《哭砂》以沙漏作喻——人生终有别离,放下是为了带着爱更好的生活。

一盘普通的水饺,是孙女记忆中的奶奶,做过了千百次的家常味道;一盆葱郁的绿植,是儿子记忆中的母亲,精心侍弄却等不来的花开;一件碎花的裙子,是丈夫记忆中的妻子,曾相拥着起舞的平凡浪漫;一首简单的歌谣,是一个家庭记忆中的团圆时刻,寄托着对至亲之人无限的怀念……

当熟悉的琴声再度响起,一家人又唱起那温暖的旋律,时间重新开始流动。

一沙一世界,一枚小小的沙漏,寓意着人生无数个细微的瞬间。逝者已去,时光中那一幕幕画面依旧清晰。节目使用电影化拍摄手法,通过故事感强烈的镜头叙事,讲述了一个有关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们终会分离,但爱,生生不息。”

春天是告别后的相遇,是沉寂后的新生。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热爱春天,也许正是因为喜欢这种“活力重启的感觉”。

一群友人,结伴而行,带着乐器在山峦间自由的歌唱,想起了年轻时的岁月,想起了故人....歌曲《竹枝词》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以“歌唱+故事”的形式,讲述一群中年男人“决定出发追忆故友,重走当年旅途,最终在旅途中被治愈”的故事。

清明节是想起,更是放下,放下悲伤、放下苦闷,打起精神向前看!因为,新的春天,就在眼前。

拥抱春天,感受美好

人间最美四月天,春天当然是赏花的季节。

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有唐朝仕女春游趣事:“士女逢春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权当作野宴的帷幄。”春光无限好,妙龄女子解衣作帐,野宴赏花,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以河大卫的一封春日邀约为主线,此次奇妙游邀约多位网络达人,化身春信使者,带来关于历史、文化、文旅、情感、生活等方面关于春天不同维度的感悟和解读,引领观众进入惠风和畅的无边春景。

歌曲《好春光》主打趣味风格,用花瓣暗示每个人心中对于春光和美好的向往,让花瓣突然的出现在各种场合,营造出奇妙感,与片中角色在结尾的释放形成巨大反差,情绪拉满。

宋代的踏青活动,大多集中在清明节。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莺。”吴自牧笔下则是满目繁华:“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

一曲《好春光》,唱尽无限春色,满园繁花。莺歌燕舞之间,各种角色一起奔向户外,跑进春天里,带领观众感受春日暖阳,再现春游自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

中国式审美的意境

“银屏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柄普通的素白团扇,纤薄的丝织扇面,无需什么华丽的装饰,少女轻摇,便散发出半遮半掩、含蓄朦胧、谦逊柔和之间的诗意。

作为中国最早的扇形之一,团扇形似明月,寓意着合欢团圆。千百年来,专属东方人的含蓄之美,都藏在了一把小小团扇里。那不仅仅是纳凉之物,更是妙龄女子手中的饰物——宋代以前的女子,往往不能素面出门,而以一柄团扇藏玉颜。有没有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团扇之下的那一丝娇羞,几多妩媚。

《清风徐来》女子群舞,以清代《折扇就坐仕女图》为蓝本,用女子团扇舞的方式表达清代仕女画中的意境美。清幽古镇之中,绿水青山之间,女孩们团扇掩面款款而来,山水与舞蹈相得益彰,人在景中,亦在画中。

节目以清风为线索,通过舞蹈动作和真实的现代场景,非遗信阳毛尖炒茶技艺以及当代人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在徐徐清风中凭吊古今。恰如歌词所写:清风徐来花盛开,鼓乐声声雾隐隐,阅尽千帆踏歌行,不负韶华不负你。

花开时节又逢君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如果说3月属于桃花,4月毫无疑问属于牡丹。当国色天香汇聚成欢乐的海洋,神都洛阳迎来了一年中最浪漫的季节。

牡丹美艳可贵,富丽堂皇,自古被称为花王,其他花种都需称其本名,惟有牡丹可直呼为“花”。因此,李白才会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名句。

牡丹栽培源于河洛,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作为牡丹栽培中心之一,洛阳早在唐宋时期即已具备系统的栽花技艺,形成赏花习俗及与牡丹有关的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等,并由此衍生出洛阳牡丹文化。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详细描述了洛阳人对于牡丹的喜爱:“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

女子群舞《簪花仕女》以《簪花仕女图》为创作蓝本,运用汉唐古典舞的舞蹈语言,并将洛阳应天门等经典场景融入其中,通过“诗、舞、乐”三位一体的生动演绎,再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簪花赏牡丹的闲适与风雅。

春风浩荡好还乡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逢年逢节时会想到它,触景生情时也会想到它。它,就是故乡。

作为一种文化,乡土情怀是中国人身上无法磨灭的文化符号。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对故乡的热爱历久愈深、历久愈醇。

一捧土,种着如雪的梨花;一捧土,少年时青梅竹马……印象主题曲《故土清明》唤醒了记忆深处的美好画面,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走多远,走多久,都要回来啊。

所谓“故土”,不仅仅是我们生长于斯的那片土地,也是我们心中那一片神圣的乐土。那里不仅承载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支撑起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清明节,趁着奇妙游的春风,让我们再次回到梦中的伊甸园,在生机勃发中蓄积向上生长的力量吧。

(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清明   春和景明   奇妙   团扇   洛阳   仕女   花开   牡丹   舞蹈   观众   春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