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苏联间谍叛逃,烧脑计划骗过所有人,大批官员因此被降职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

前言

在1985年的一个早晨,戈尔季耶夫斯基,一位刚被晋升为苏联克格勃驻伦敦情报站站长的上校,返回祖国却未受到预期的欢迎。机场的冷清和不寻常的死寂,预示着他即将面临的险境。

随着一系列紧张的逃亡准备,在充满敌意的监视之下,他的命运似乎悬于一线。究竟是什么导致戈尔季耶夫斯基从受尊敬的情报官员变为逃亡者?他的逃离又如何震动了克格勃的高层,甚至影响到了普京的职业生涯?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戈尔季耶夫斯基的父亲与兄长均在苏联情报界有着不凡的地位,自然地戈尔季的人生轨迹也被期望延续家族的荣耀。所以从童年起戈尔季耶夫斯基就埋藏着一颗克格勃特工的心。

戈尔季耶夫斯基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17岁那年便以优秀的成绩闯入了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大门。这所学院不仅是培养苏联外交官的摇篮,也是众多政府高官子弟梦寐以求的圣地。尽管入学门槛极高,但戈尔季耶夫斯基以其出众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那里他不仅深入学习了历史、经济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知识,还精通了德语和英语。大学期间他与一位来自捷克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共同研究了大量描绘西方社会的文献,并频繁收听来自西方国家的广播节目。这些活动无疑拓宽了他的视野,也悄然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毕业于被誉为“外交官摇篮”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后,他似乎成为了外交领域中的一颗新星,但血脉中流淌的特工基因最终引导他步入了克格勃的门槛,成为一名擅长运用外交手腕的情报员。

初次被派遣至丹麦时,戈尔季耶夫斯基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里的物质条件远超苏联,激发了他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羡慕。随着职业生涯的进展,他的下一个目的地成为了英国,一个文化与历史底蕴更为丰富、生活方式更为繁华的国家。在伦敦戈尔季耶夫斯基不仅肩负着外交使命,还暗中承担了情报搜集的重任。

英国的繁华景象令他深深着迷,与苏联简朴的生活条件形成鲜明对比。戈尔季耶夫斯基开始内心挣扎,试图寻找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背后的原因。虽然答案似乎并不那么明朗,他对于英国的生活方式却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向往。

在这样的心境下戈尔季耶夫斯基开始寻找机会,以确保自己未来能在英国找到一席之地,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克格勃特工,他深知任何轻率的行动都可能暴露自己,引来同事的怀疑。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情报员,他深知任何非常规行为都可能会引起同事的警觉。然而就在他努力寻找机会的同时,命运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在伦敦一家羽毛球俱乐部的偶遇,让他邂逅了一位英国女士。

身为克格勃的精英,他从未想象过自己会在这样一个场合,接受来自英国军情六处的秘密邀请。自那以后苏联的许多机密信息就如同细水长流般,悄无声息地流入了英国情报机构的汇总档案中。

对于戈尔季耶夫斯基而言,这段双重生涯并没有让他感到自责。他的家族深植于克格勃的庞大体系之中,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对克格勃无限的忠诚与信仰。但是,随着他踏上国外的土地,尤其是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街头漫步时,那里自由开放的生活气息和物质丰富程度,彻底动摇了他的世界观。

更加剧烈的转变发生在他目睹柏林墙的筑起和苏军入侵捷克这两个事件之后。这些历史时刻如同重锤击打在他的心灵上,他开始对苏联政权的野蛮行径感到深深的憎恶。直至九年之后,戈尔季耶夫斯基才惊讶地发现,那位他一直未能揪出的背叛者,竟然就是那位风度翩翩的美国绅士埃姆斯。

两人之间的奇妙缘分令人唏嘘不已。他们不仅同龄,甚至在面对婚姻问题时也不约而同地陷入了相似的困境。按照组织的既定规则,未婚者出国的机会寥寥,因此两人仅在相识五个月后就匆匆结为连理,

英国方面对戈尔季耶夫斯基的评价极高,对于他多年来默默无闻、无私提供情报的举动表示高度赞扬,并以多种方式提供了协助。当他在事业上遭遇挑战时,英国情报机构巧妙地排除了阻碍他前进道路的障碍,甚至利用精心准备的情报帮助他攀登至克格勃驻伦敦站站长的位置。

正当他准备利用新职位为英方提供更多价值信息时,一份突如其来的电报命令他立即返回苏联。虽然这一指令令人疑窦丛生,但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他的双重身份已经曝光。决定遵命回国的戈尔季耶夫斯基,甚至还计划借此机会搜集更多情报。

然而得益于普赖斯事先精心策划的逃脱计划,戈尔季耶夫斯基在千钧一发之际,与英国一位不知情的大使会面,最终成功逃至英国,见到了他的救星。抵达英国次日,军情六处便启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内部搜寻活动,寻找可能泄露戈尔季耶夫斯基行踪的内鬼。尽管调查持续进行,却始终未能找到任何线索。

戈尔季耶夫斯基的逃亡并非出于偶然。他对苏联的内部状况了如指掌,这一点引起了美国总统里根的高度重视,后者在得知他安全抵达英国后,立即发出了会见的邀请。

尽管戈尔季耶夫斯基对那些自负、纪律松散的美国情报人员并不感冒,唯独美国驻东欧反间谍部门的负责人埃姆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当军情六处在内部紧锣密鼓地寻找泄密者时,戈尔季耶夫斯基未曾想到,这位给他留下良好印象的美国绅士,埃姆斯竟然是那个始终难以揪出的内鬼。

回到苏联后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内心充满了不确定和担忧。克格勃总部的气氛令人窒息,反情报部门的布达诺夫上,一位在克格勃内部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普京的前上司。

他在戈尔季耶夫斯基的档案中发现了一系列可疑的线索,从英国频繁驱逐苏联官员,到戈尔季耶夫斯基的报告与英国官方文件惊人地相似,再到他与英国情报人员的不寻常接触。

但布达诺夫面临着一个难题:克格勃对审问高级官员有严格的规定,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则不能轻易采取行动。他们需要在交换情报的行动中当场捕获证据,或是从日常通信中挖掘直接线索。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偶然的疏忽,戈尔季耶夫斯基可能还能继续隐藏在深层的掩护下。但现在每一个动作,每一通电话,都在被严密监控。一天戈尔季耶夫斯基被召见至一个看似平常的小屋,两名他从未见过的K局官员在那里等待着他。会谈伊始他们的态度异常友好,甚至提议边品尝美酒边交谈。

但在戈尔季耶夫斯基不经意间,他的酒杯中被悄悄掺入了一种能迫使人说出真相的药剂。很快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迷幻而扭曲的状态,那些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开始一点点浮出水面。

在这种药效的作用下,戈尔季耶夫斯基开始无力抵抗,逐渐吐露出自己多年来的双重生活。克格勃利用这种精心设计的诱导手段,最终瓦解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精神防线,揭开了隐藏在表面下的秘密。

除了这起事件,苏联那个时期还出现过好多间谍叛逃的事,不过他们的“下场”也没有好到哪去,下面小史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1960年5月1日,一则震惊世界的新闻打破了早晨的宁静:美国的一架U-2侦察飞机在执行秘密任务时,被苏联的地面防空系统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的叶卡捷琳堡)上空击落。飞机的驾驶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在被击中后成功跳伞,却最终落入了苏联当局的手中。

这起事件迅速升级成为一场国际风波。当时美国政府首先尝试掩饰事实,声称鲍尔斯是一名气象学家,不幸在执行气象观测飞行任务时偏离了航线。然而,苏联方面很快揭穿了这一谎言,展示出了从鲍尔斯和其飞机残骸中回收的大量间谍设备,包括高精度相机等专用于军事侦察的工具,这些发现使美国的谎言不攻自破。

鲍尔斯在审讯中坦诚,他的任务是从巴基斯坦起飞,穿越苏联领空,直至挪威,期间对苏联的关键军事和工业设施进行高空摄影侦察。这架U-2飞机原计划在高达24公里的高空飞行,以避开苏联防空系统的攻击范围。不料,当飞行高度不得不降至14公里时,苏联防空部队发射的一枚导弹准确击中了U-2飞机,另有导弹误击了一架苏联自己的米格-19战斗机,导致该机飞行员不幸遇难。

1960年8月19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在联邦议院对鲍尔斯公开审判,最终以间谍罪名判处他10年徒刑。值得一提的是,审判过程中,鲍尔斯身上携带的一把装有子弹的消音手枪成为了证据之一,进一步证实了他的间谍身份。

不过鲍尔斯在苏联的囚禁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62年2月10日,他成为了一次历史性的交换的一部分——与在美国被捕的苏联卧底特工鲁道夫·阿贝尔进行了身份互换。这次交换在柏林的格里尼克桥上完成,成为了冷战史上著名的一幕。

这一事件在美苏冷战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仅暴露了两大超级大国间的紧张关系,也揭示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高科技间谍活动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鲍尔斯的案例,作为冷战期间著名的三大间谍案之一,至今仍被广泛回顾和研究,其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持续吸引着后人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苏联   间谍   克格勃   英国   国际关系   生活方式   美国   特工   情报   官员   所有人   飞机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