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贱卖”技术?价值7亿的盾构机,为何在中国只要2500万不到

盾构机被称为“地下航母”,是开掘隧道的利器,这种钢铁巨物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包括机械制造、液压管路、电子元器件。

对于一般的工业国来说,想要制造出一台盾构机堪如登天。

欧美发达国家牢牢掌握盾构机技术,联手将一台盾构机的价格抬到了7亿美元,可中国出口的盾构机只要2500万美元。

气愤不已的外商诋毁中国:你们的价格这么低,肯定是技术和材料存在问题,这样的抹黑行为丝毫没有影响到中国。

中国盾构机的研发和出口一如既往,但2500万的价格确实让很多人觉得“肉疼”,和欧洲比起来少赚了许多利润。

制造盾构机的技术复杂,难道不可以稍微抬一抬价格多赚点利润吗?中国为何要“贱卖”自己的技术?

一、外商如何敲诈中国

中国盾构机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说起,1958年,中国在成都与昆明的铁路隧道掘进中首次使用机械施工。

铁路铺设发动了30万民兵,徒手修建了427条隧道,最终牺牲2000多人,直到1970年才正式竣工。

如今年老的铁道兵回忆当初,会忍不住落泪,那时候如果有盾构机该多好,可盾构机是外国人发明的。

18世纪末,英国人计划修建了一条贯穿泰晤士河的地下隧道,连接两端陆地码头,过程中因塌方、浸水等问题差点让计划泡汤。

当项目准备叫停时,一位法国工程师布鲁诺尔从船蛆钻洞的行为中悟到了盾构理念,从此盾构机在欧美地区开始演进。

盾构机的全球市场也被美国、瑞士、德国、加拿大一起瓜分,而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1997年,中国开始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为了提高效率,花费7亿元从德国人手中购买盾构机。

97年的7亿元,对中国来讲是一笔巨资,可买来的机器不仅价格昂贵,还经常出问题,安装、调试和维修过程中都得依靠外国人。

这些外国工程师的服务费一天就要几千元,当时中国人的月平均工资不超过800,高价服务费不得不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1999年,广州地铁建设过程中,进口来的盾构机又出现了问题,项目停工后和外商联系,他们连原因都没问,张口就要300万修理费。

外商怕技术被中国学到,不能继续敲诈,甚至在修理现场拉起了警戒线,并告诉在场的人:中国人一律不得靠近。

没有技术,只能忍受外商反复敲竹杠,不掌握核心技术,就要处处受制于人。

进入20世纪,中国基建快步如飞,盾构机作为刚需,需要的场景也越来越多。

除了道路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工程的地下管廊铺设也需要盾构机。

使用进口盾构机非常容易暴露重要的地理信息,对国防安全是极大的隐患。

加上盾构机本是一次性用品,每个隧道有不同的地质环境和施工标准,不能够交替使用,需要单独定做。

每次工程结束后,高价进口的盾构机壳体、刀盘等核心部件都将作废,只剩下少量可回收部件

进口盾构机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还要一直忍受外商无底线的敲竹杠行为,因此,中国决心自己研发盾构机。

二、中国开始起步

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小组正式成立。

这18位组员中,大部分都是刚刚才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构机的样子都没有见过。

万事开头难,想让盾构机从无到有,从自己的工厂中生产出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国产盾构机的研发最早也是走合作生产模式,中国厂家接受外国订单,生产盾构机零件,可合作的路子走的并不顺利。

2003年,辽宁修建大水房水库需要采购三台盾构机,水利部利用机会对中标的外国厂商提出了合资生产模式,要求中外企业合作生产。

几家外商本想拒绝,但在庞大的中国市场面前,错过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最终他们同意了中方提出的要求。

盾构机研发小组也被国家安排进入项目学习,在合同签署前,外商一如既往的发挥着“垄断技术”、“高高在上”的姿态。

明确告知出售给中方的是二手旧设备,但要求中方用新机器的价格购买,这种“诚实”是明目张胆的挑衅。

外商就是看准了中国没技术,只能忍气吞声接受条件,甚至在合同签完之后,还故意留下了后手。

按照合资协议,外商出图纸,中方负责生产盾构机的台架和拖车,生产过程中,年轻的项目组一眼就发现图纸中有多达1000处错误。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这种做法就是故意挖坑。

根据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副总经理王杜娟回忆,当她联系德国人说明图纸错误后,对方十分傲慢的提了一个要求:

“我们去可以,但是要每天一万美金的服务费。”

傲慢的挑衅和天价服务费,极大的刺激到了研发小组的神经,即使在这个项目中受委屈气、吃再多苦,也要咬牙学到盾构机知识。

克服种种困难后,研发小组完成了知识的积累,经过6年的摸索,2008年,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盾构机“中铁一号”问世。

并在天津地铁3号线的修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施工中可以将地面沉降保持在3毫米,性能极为出色。

国产盾构机成功下线,且在实战中大显身手,这给了中国盾构极大的发展信心。

三、背后布局

随后,国产盾构机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可想要长久持续下去,需要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如何打开市场。

虽然国产经过了实践的考验,价格也比进口的便宜不少,但作为后起之秀,缺少品牌认可度,怎么说服工程方放弃进口改用国产呢?

市场牢牢掌握在欧美手中,国产盾构机内不少科技零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为了卡中国“脖子”,部分外商故意在零件上做手脚,将质量有缺陷的传感器卖给中铁集团。

还有甚者将中国拉入黑名单,一听到买主是中国人,直接拒绝,国产盾构机的发展举步维艰。

紧急情况下,中国开始筹划盾构机发展的新布局,为了打破针对中国设立的技术“壁垒”,国内多家工厂同时受命研发任务。

几年时间,就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比外国好,价格更是远低于国外。

2012年,国产盾构机终于扬眉吐气,在成都地铁项目中打败国外盾构成功中标,也标志着国内“洋盾构”时代一去不复返。

取得国内市场的胜利后,中国盾构将目标移向了海外,准备在全球市场痛击对手。

同年,中国盾构登陆马来西亚一战成名,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土耳其、印度、新加坡、黎巴嫩、葡萄牙等国陆续找到中国购买盾构机。

接着势如破竹席卷了盾构机的发源地—欧洲,法国人最早提出盾构理念,最终也逃不过真香定律,成为了国产盾构机的客户。

从处处受气到扬眉吐气,中国盾构机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国产盾构机销量从2016年至今,连续多年领先全球。

德国的媒体无奈的表示:全球机械市场已经被中国征服。

如今,中铁装备、中交天和、北方重工、中国铁建重工、上海隧道股份、辽宁三三工业,已经是世界盾构机市场的主导者。

四、低价“贱卖”的真相

从国产盾构机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工业技术突破和工业体系完善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国家综合实力上升,盾构机制造难度就会降低,想要继续维持低成本制造体系,就需要接受大量的市场订单。

中国主导盾构机市场后,订单越来越多,外商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订单变少,所以只能继续高价售卖。

而中国低价抢占市场,刚开始确实是出于无奈,市场竞争过程中免不了价格战,当大局已定之后,“低价”未必不是一种可行之策。

这种策略的得失,并不能单从“贱卖”技术这点看来。

订单越来越多,才能有更多可投入制造体系的资金,继续扩大盾构机领域的领先优势,才能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另一个因素,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盾构机制造国和消费国,近三十年来,全球所有的商业隧道都是中国人建设,很大一部分低价出售的盾构机是自产自销。

国产盾构机演化的最终目标是产业升级这需要按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一步一个脚印去实践。

中国用了20年去赶超国外的200年,当年修建秦岭隧道时趁机敲诈的德国公司维尔特,现如今已经被中铁装备收购

中国崛起属于后来居上,想要在“重重围堵”之下冲出包围圈,必须要走一条自己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盾构   秦岭隧道   中国   低价   技术   隧道   外商   价值   项目   价格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