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着急了!定期存款「逼疯」银行

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我们现在的存款利率一直在下降,1年期定存利率已经跌下2%,一朝开启1%时代,创下建国以来的新低,简直跟做梦似的。

从去年开始,银行的动作就非常多,从各个方面。

降低存量房贷、多次降利率,好像每次调整都有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难不成

银行开始着急了?

自去年6月份开始,银行的降息就不间断,而且是期限越长,降息幅度越大。不仅如此,大额存单也在下降,以银行存款为核心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更是受到了冲击。

不说少见的,就拿余额宝来举例:


曾经年化4%收益已成为历史,现在连2%都没有了。

这么看下来,从活期存款到定期存款,再到大额存单、货币基金等等,无一幸免,全都在降。

但是有一个现象是:尽管利率一低再低,但是大家对于存款的热情却很高涨。

你降你的,我存我的。

从数据来看,2018年之前,我们新增存款每年大概在4-5万亿,但是疫情3年以来,突然就暴涨,2020年达到了11万亿,22年更是达到了18万亿,2023年虽然有回落,也有17万亿。三年疫情期间增加的存款额,几乎抵得上过去十几年的量。

大家要知道,当一个经济体持续降息的话,通常是经济进入了下行周期。

站在国家的角度,需要大幅度降息来刺激经济。

因为降息意味着银行的贷款利率下降。这样,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借钱的成本就变低了。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贷款扩大生产,个人也更愿意贷款买房、买车或者投资。这样一来,钱就在市场里流转得更快,经济活动自然就增多了。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如果觉得未来经济还会持续下行,那首先就是要保证资金的安全,对于资金的回报率就退而其次。

尤其是疫情后,让很多人对于未来的预期不确定性增加,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是对抗不确定性最有利的武器。数字越高,安全感越强。

站在银行的角度,是为了自保,为了稳定息差。因为银行的盈利水平,主要看的是净利息差。

净利息差又与银行的贷款收到的利息和存款发出去的利息有关。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存款,有人贷款,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经济会发展、银行也能盈利。但如果大家只存款、不贷款,这个循环就持续不下去,银行经营也会面临困境。

银行本身是靠放贷款生存的,尤其是房贷,只要持续的放贷,银行的利润不会有太大影响。

可现在是房价跌,房子也卖不动,大家不借钱,还提前还贷了。

一边是疯狂存款,一边贷款急剧减少。银行很着急,只能各出奇招拉贷款。比如,史上最低利率的经营贷。

对于净利差,监管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根据之前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定的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是1.8%,也就是说,净息差低于1.8%的银行将会被扣分。

而这两年银行的表现很不乐观,储蓄增加、贷款减少,只会让净息差跌破警戒线。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的关口。

也即使说,银行越来越不赚钱了。

现在银行还遇到了一个更烦恼的事情:越来越倾向于将资金从活期转为定期,尤其是长期定期存款。

由于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大家不傻,拿出了债券市场狂买30年期国债的热情,活期转定期,短期转长期,3年、5年就是一把梭。

因为大家都预期存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降,所以纷纷抢购长期国债,希望通过锁定当前较高的利率来规避未来的风险。

此一时,彼一时。

幸福来的太快,烦恼也是。以前嫌期限太短,现在嫌期限太长;以前担心不稳定,现在担心过于稳定。

曾经的“小甜甜”,如今越看越像“牛夫人”。

本来期待存款利率下调降低净息差压力,然后发现活期转定期太猛,导致平均付息率降不下来,甚至还更高了。

除非贷款利率能够触底回升,否则存款定期化对净息差的负面影响,将被进一步放大,银行压力山更大。

然而,在负债端,大家风险偏好走低,存款需求仍然高;在资产端,经济下行贷款需求下降,这种不平衡短期内很难得到扭转。

长夜漫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存款   息差   银行   存单   净利   活期   疫情   利率   着急   贷款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