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和谁相处,请保持适度冷漠(精辟)

清朝文人舒梦兰曾在《游山日记·八月十三日》中写道:

云过密则反无雨,令人坐混沌之中,一物不见。

这句话原是记述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用在社交层面却也十分适合。

人与人的关系,也像云雾与雨滴,太近或太远、过疏或过密,都不是最佳状态。

不远不近,才能将事件、人心、情感看得真切。

如此,才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真正做到不为人际关系所累。

人到中年,请保持适度冷漠。

来源:视觉中国

过分热心,是一场社交灾难

都说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在社交场合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当我们对一个人过分热心时,往往会适得其反,让对方感到不自在甚至反感。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新认识了一个朋友,对方对你还算客气。

但没过多久,这位新朋友就开始对你嘘寒问暖、事无巨细地“关心”起来。

他(她)不仅频繁地给你打电话、发信息,还时不时地询问你的私事,甚至在你明确表示不想谈论某些话题时仍不依不饶。

面对这样的“热情”,你会感到舒适和愉快吗?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和侵扰吧。

因此,在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学会把握分寸,保持适当的距离。

热情是好的,但过分热心就成了灾难。

朋友笑笑曾有一段漫长的低谷期,在那段时间里,她的原生家庭、伴侣和友情都出了问题。

父母控制欲太强,总想摆布她的人生;男友对她的付出视而不见,经常打压她的价值;朋友将她视作情绪垃圾桶,只在需要倾诉时才联系……

笑笑自认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却总是热脸贴冷屁股,长此以往,她便对自己善良的本性产生了怀疑:

“为什么我对别人这么好,却要被这样对待?!”

笑笑悲愤交加,无奈中求助了一位心理咨询师,那位老师在听完她的遭遇后,说:

“你可以试着将你的热心收回一点。一旦你的善良没有节制,就会纵容他人的依赖与恶意。”

在亲密关系中,并不是热心付出就能得到他人的珍视,相反,人性的灰暗之处在于,人会本能地轻视容易得到的东西。

商场的特价商品,买时没什么负担,丢了也不可惜;饭店里吃剩的菜,即使第二天可能会发臭变馊,也要打包带回来。

这是因为二者的品质有那么大的不同吗?并不是。

白开水虽然对胃好,可当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时,它就是第一个被放弃的饮品。

人际关系中也是这个道理,对于信奉功利主义的人来说,你的一举一动,都在暗中标记了价格。

对别人的事过分热心,既会让自己变得被动,也会招致别人的不快——你怎么知道人家需不需要你的帮助呢?

正如法国作家蒙田所说:“适度的热情是最有价值的,过量了就会适得其反。”

在与人的交往中,秉持“有来有往”、“有问有答”的原则。

人家问了,你再说;人家提了,你再帮。

如果别人没有开口求助,应该先观望一下,而不是一腔热情地贴上去。那样很可能最后好心办坏事,还憋了一肚子委屈。

来源:视觉中国

课题分离,成年人的必修课

课题分离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并对自己的课题负责,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这个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实际上却是我们成年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设你有一个朋友正在为工作烦恼,他向你诉说了很多不满和困惑。

作为朋友,你可以倾听他的诉说,给予一些建议和支持,但你不能代替他去处理工作上的问题,也不能强迫他按照你的意愿去改变现状。

因为工作是他自己的课题,他需要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如果你过分介入、干涉他的课题,不仅会让他感到不自在和反感,还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友谊。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建议真的左右了他的选择,结果发展得不尽如人意时,他一定会对你怀恨在心——哪怕当初是他求你为他建议。

学会课题分离,应当是所有成年人的必修课。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别人的困难和问题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而是说我们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要越俎代庖、过分干涉。

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人之所以为人,因其有理性;而理性的运用,必须以自由为前提。”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选择,让他们在自己的课题上自由发挥、成长和进步。

课题分离的负面案例,往往出现在亲子关系中。

在有些父母眼中,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辛劳,不够听话顺从,辜负了自己的良苦用心;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长控制欲太强,不会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尊重自己作为人的个体性。

于是,父母抱怨“白养儿女”,孩子泪流满面。

明明有着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却造就互不理解的悲剧。

在亲子关系中,也应该运用“课题分离”的原则。

其要义是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其有发展的自由、有选择爱好的自由,更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孩子对他自己人生的支配权。

家长的心自然是好的,可是旁人能真正为他的人生负责吗?

来源:视觉中国

你那样对孩子放心不下,说白了还是不相信他。可我们终究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开启他在大世界的冒险啊。

可以建议,但不能真的代替别人去做决定。

无论这个人是你的伴侣、子女,还是你的亲戚、朋友。

“放下渡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别妄想靠自己改变别人,也不要轻易介入别人的因果。

课题分离绝不是自私,而是一种难得的大智慧。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要做,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敢于拒绝,是关系里最大的清醒

《可塑的我》中说:

“大部分人都活在别人对你的期待之中,而非自己的真正想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拒绝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诚然。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请求。

有时候,这些请求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违背了我们的原则,甚至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但出于种种原因——比如面子、情义等——我们还是会对别人说“yes”。

然而,勇于拒绝却是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关键所在。

勇于拒绝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变得冷漠无情,而是说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坚守自己的阵地,不为不值得的人让渡自己的利益。

一个总是说“好的”、“都行”的人,不容易被别人看到他真正的需求,自然也无法让别人清楚他的底线。

我们提倡友善和助人,但绝不是丧失自己的个性,让自己成为失去獠牙的老虎、砍去尖刺的玫瑰。

有时候,拒绝比很多事都更能表明立场。

拒绝这个行为本身,自带筛选功能。

懂你的人,即使你拒绝了他的请求,他也不会怪罪你;那些带着目的接近你的人,一旦你拒绝了他们,他们便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老王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善人。

他在家孝敬岳父岳母,出门会扶老奶奶过马路,饺子永远吃皮最破的,单位发福利,到他的时候礼品没了,他也摆摆手说“不用了”。

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说他是“活雷锋”,夸他先人后己、品德高尚。

一次,一位朋友到他家做客,铺垫了许久才说是为了高利贷而来,需要一个担保人。

老王不是没听过高利贷相关的恶性事件,要是这个朋友中间跑路,那不是责任都在他了吗?

他不干,坚决不干。

然而,那朋友扑通一声跪在了老王面前,还不断地给他戴高帽子,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肯定讲信用。

老王同意了。

结果这事儿敲定还没半年,那朋友做生意失败,背着铺盖卷跑了。

生活中,因为一时心软、不懂拒绝,给自己带来麻烦的事还少吗?

可总有些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坏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其实,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专挑你下手呢。

点餐时,口味独特的朋友总是更容易得到照顾。

学会拒绝、大胆亮剑,是对自己的爱护,也是对关系的一种尊重——

连你的底线都不尊重的人,你怎么能期待跟他建立真诚的友谊呢?

来源:视觉中国

结语

皮尔斯·安东尼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只是找到彼此的共同之处,更要尊重彼此的差异。”

保持适度冷漠,正是一种“差异思维”。

它基于个体差异性产生,却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它看似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却饱含着人际交往的大智慧。

任何关系,想要行稳致远,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别人的生活,不要过分热心;

尊重他人的命运,做好课题分离;

尊重自己的需求,敢于拒绝别人。

只有保持适度冷漠,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这样,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委屈自己;既不失礼节,又能保持清醒和自由。

最后,愿我们都能在关系中得到滋养,进退无忧,张弛有度。

共勉!

作者:柘林,以文字为林,栽种智慧与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冷漠   精辟   中国   人际关系   热心   课题   过分   关系   孩子   自由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