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儿海大捷:俘敌10万,元帝贵妃受辱,明朝如何一战击垮北元?

公元1644年,大顺皇帝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上吊自尽,明朝宣告灭亡。

此时在中国南方,同样流寇出身的张献忠从湖广进入了四川,一战攻下了成都府。城破后,叛军杀向蜀王府,末代蜀王朱至澍带全家老小跳井自杀。

蜀王聚天府财富,府邸华贵至极,财宝无数,张献忠带兵入蜀王府,搜略了一番。

在蜀王府的宝库里,张献忠的手下发现了一个箱子,里面没有宝物,却装着一张完好的人皮。

张献忠好奇地将人皮拿出来观赏,军中有些文官根据随人皮发现的遗物,确定这张人皮就是明朝开国功勋,凉国公蓝玉。

原来,在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告谋反,被朱元璋处以“剥皮揎草”极刑。他死后,女婿蜀王朱椿收了他的人皮,保存了几百年。

蓝玉,明初猛将,虽没有位列“六公”之一,但是在洪武后期的战功不输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

洪武初期,他曾跟傅友德、徐达、李文忠等人南征北战,平四川、云贵,出关扫荡北元。洪武朝后期诸将凋零,蓝玉和冯胜搭档,更是主导了洪武二十一年的北伐。

此战明军深入蒙古,在冯胜班师后,蓝玉独自在“捕鱼儿海”找到北元王庭,一战全歼北元禁军,俘虏王室、大臣数万人。

捕鱼儿海之战,是明朝对北元的毁灭性打击,从此以后,北元朝廷名存实亡,蓝玉成为给蒙元帝国盖棺的人。

虽然蓝玉最终落得“剥皮揎草”,夷灭三族的下场,但一场捕鱼儿海之战,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那么在洪武朝,天下已定,为什么朱元璋还坚持北伐?捕鱼儿海大战是怎么进行的?蓝玉立下盖世之功,为何却最终死于非命?

【一】

北元不灭,大明根基不稳

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同年,南方的“东吴王”张士诚,浙东的方国珍,都被他击败,张士诚被处死,方国珍投降。

朱元璋在南方的敌人,就剩下逃到四川的“天完”旧将明玉珍,以及盘踞福建,依然忠于元朝的陈友定。

当时,朱元璋的战略是“缓称王”,所以当陈友谅称帝、张士诚称王时,他依然在“小明王”旗下活动。

朱元璋甚至对北方的元廷非常客气,哪怕元军打败韩宋政权,朱元璋也向朝廷去信,希望能和平相处。

但“缓称王”绝不代表“不称王”,在羽翼丰满后,朱元璋于1367年称吴王,随即北伐,第二年就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徐达、常遇春进攻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元朝政府因为在北方和各路义军鏖战多年,早就人困马乏,被明军追着打。

放眼天下,唯有被誉为“奇男子”的王保保一人艰苦支撑,但双拳难敌四手,他很快被徐达和常遇春接连击败。

从吴元年秋天北伐,到洪武元年夏天拿下大都,明朝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驱逐元朝政府,元顺帝被迫逃往关外的“上都”。

虽然元朝政府逃出中原,但整个朝廷的架构还在,王公大臣齐齐整整,且大元皇帝还在,法统就在。在南方的福建、云贵等地,还有忠于元朝的贵族和地主武装。

所以,元朝想复兴,重回中原;而大明想崛起,覆灭北元,二者的矛盾立显。

彼时,元朝朝廷回到蒙古高原,这里虽然是他们的老家,但所有人都不适应——元朝贵族在温暖、富足的关内住了百年,对高原上的贫苦、严寒非常不满。

受环境所迫,元朝贵族,都有“恢复河山”的想法。

不过在洪武初年,元朝还控制着西北,山西、陕北、甘肃都是元朝地盘,王保保曾在大同、庆阳、兰州等地和明军大战,明军胜多负少,元军接连北逃。

洪武三年,心力交瘁的元顺帝在北方驾崩,蒙古人为争夺帝位开始内讧。

朱元璋趁势布置了第一次北伐,徐达、李文忠等人扫荡北元,俘虏元朝贵族若干。

此后在洪武五年、十四年、二十年,明朝又三次出关北伐,两胜一负,重创北元,将陕甘、河套、辽西等地彻底征服。

不死心的北元和明朝在长城一线对峙,蒙古骑兵经常在山西、河套、甘肃、辽西等地扣关,明朝只能修筑长城等军事工事和北元抗衡。

当时,徐达常年在大都带兵,宁王也带10万大军驻扎辽西,震慑北方。

至洪武中期,傅友德、沐英平定了西南,灭了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长城以内才彻底稳定。

随后朱元璋考虑再征北元,在洪武二十年,冯胜、蓝玉、傅友德等人出兵北伐,元朝贵族纳哈出投降,辽东平定,从此彻底解决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纳哈出被平后,冯胜带俘虏南下,蓝玉继续在关外驻扎。次年春天,蓝玉率军15万出关北伐,寻找“天元帝”的踪迹。

可明军出关入草原,漫长的补给线是一个难题,找不到敌人的位置也是一大问题。

自古以来,入蒙古高原寻找游牧民族的王庭,都是一场军事赌博,从汉代开始常有大军出关找不到敌人,李广、李广利都是例子。

如果没找到敌人,等自己粮草耗尽,最后反而被敌人追击,可能造成溃败。

好在蓝玉出关时,已经靠侦察兵和逮捕牧民、降兵得到消息——北元朝廷正在北方“捕鱼儿海”驻扎。

【二】

捕鱼儿海大战,蓝玉“撞上”的胜利

“捕鱼儿海”,即现在中蒙边境的贝尔湖,旁边还有呼伦湖,两湖周围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是整个蒙古地区最优质的的草场之一。

当时,北元朝廷的贵族、官员、禁军十几万人,赶着无数牛羊,驻扎在这里是顺理成章。

蓝玉在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出征,本来的主帅——大将军冯胜这时候却在南方赋闲,他因为和女婿常茂闹矛盾,两人互参,被朱元璋一怒之下解职。

因而,蓝玉才得以第一次受赐“征虏大将军”印,带大军从大宁卫出发,经过庆州北上,进入大戈壁。

中原政府北征草原,最大的障碍就是高原南部的荒漠,从秦汉算起,能远征漠北的将领也就汉代的卫青、霍去病、窦宪,唐朝的李勣,明初的徐达、李文忠。

不过,远征漠北,必然名垂史册,这次机会难得,蓝玉雄心勃勃。

为了远征,蓝玉也做了充足准备——明军后方是浩浩荡荡的车队,带着大军的全部粮草,中间则是主力部队,还有一部分骑兵率先出发去找敌人,并寻找水源。

当时是冬雪刚化不久,草原上水草不足,北元朝廷认为明军不会深入漠北草原。此时,天元帝只有几万禁军保护,加平民、贵族,也不过十几万人,实力远逊于明军。

对于北元来说,更明显的差距是两方的实力——自从元朝失去长城以内的土地,蒙古高原上的元朝军力、财力都越来越差。

游牧式的生产方式,让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大减。

缺乏铜铁矿和高炉等设施,导致步兵缺乏盔甲、武器,元军居然用回了骨制箭头;

缺少产粮地,骑兵的马匹也常吃不到精料,和精锐的明军骑兵无法相提并论。

四月,蓝玉深入燕山以北的大戈壁,人不卸甲,马不卸鞍,星夜兼程向捕鱼儿海狂奔。但赶到捕鱼儿海后,明军没发现任何北元朝廷的踪迹,连驻扎过的痕迹也寥寥无几。

蓝玉很沮丧,他认为是情报有误,只能下令撤军,因为茫茫草原上找敌人,不亚于大海捞针。

这时候他的副将,定远侯王弼劝阻蓝玉,说大军劳师远征,就这么无功而返,无法向皇帝交代。

《明史.蓝玉传》:“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 ”

为了给皇帝交差,蓝玉抱着碰运气的想法,下令侦察兵继续搜寻。

也是天意使然,没过多久,明军在捕鱼儿海东北方向,发现北元朝廷的大帐,距离蓝玉大军有80里,马跑一日夜就能到达。

蓝玉大喜过望,下令军队全速前进,并掘地做饭,不让蒙古人发现军队的烟火。

此外,他还令王弼亲自担任先锋,一日夜赶到北元大帐,而天元帝和群臣、贵族、禁军居然丝毫没有察觉。

彼时草原上水草不足,蒙古人认为明军不敢深入漠北,结果蓝玉的部队出现在眼前,元廷毫无防备之力。

当日进攻时,突然刮起狂风,明军骑兵冲锋到元军面前才被发现。

一阵厮杀后,北元王庭崩溃,天元帝带着亲信十几人突围,蓝玉俘虏百官、贵族、百姓7万多人,包括天元帝次子“地保奴”和贵妃。

随着北元重臣,太尉蛮子被杀,元朝禁军彻底覆灭。蓝玉将元廷的牛马十五万头全部俘虏,车仗、服饰、盔甲、典籍付之一炬。

《明史.蓝玉传》:“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无算。”

蓝玉大胜,但美中不足的是,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天保奴”逃走。虽然蓝玉派精锐骑兵去追,但在风沙中迷失了方向。

大风过后,蓝玉带骑兵继续追击,誓要俘虏天元帝,没想到半路遇上救驾的北元太师哈剌章,双方大战一场,哈剌章败退,蓝玉又俘虏数万人,马匹骆驼无算。

就在蓝玉大战元军时,天元帝疯狂西逃,结果半路上被老对手也速迭儿偷袭两次,天元帝最终被杀,也速迭儿夺走玉玺,自称大汗。

北元从此陷入内乱和分裂,不再设汉文年号,北元政权名存实亡。

至于明军这边,两次大战俘虏了10万人,牲畜十几万,这个负担让蓝玉无法再分兵去追击了。于是,蓝玉开始分批押送俘虏南下,先派人把战胜的消息传回北平,再送回南京。

《明史.蓝玉传》:“奏捷京师,帝大喜,赐敕褒劳,比之卫青、李靖。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

洪武朝十三次北伐,虽然胜多输少,但像蓝玉这样扫荡王庭,让元帝狼狈逃窜的胜利很少。蓝玉自比汉代的卫霍,志得意满,骄傲至极。

在大帐里,蓝玉天天饮酒作乐,甚至强迫北元的贵妃给自己陪酒。有一次借着酒劲,蓝玉还轻薄了天元帝的贵妃,导致贵妃羞愧难当,最后自杀,蓝玉下令隐瞒此事。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他带兵入长城,结果在长城喜峰关被守将阻拦,骄狂的蓝玉居然纵兵攻略喜峰关,拆城而去。

这件事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他虽极为生气,但念在蓝玉立下不世之功,回来之后只是赏赐,并未追责。

【三】

傲慢的蓝玉,是否是自取灭亡?

蓝玉回朝,被封为“凉国公”。作为武将,在世时封公爵,已经是人生巅峰了。

随后几年,朱元璋让蓝玉去四川整顿军政,修城池,建卫所。后来湖北西部的施南、忠建少数民族土司造反,蓝玉带兵平叛,次年又深入贵州平叛,都获全胜,受到朱元璋嘉奖。

洪武二十四年,西番,即今天的青海地区发生叛乱,西宁卫的土司千户祁者孙造反,蓝玉又带甘肃兵平叛。后来辽东建昌指挥使造反,蓝玉也千里迢迢去平叛。

可以看出,在洪武晚期,蓝玉绝对是明朝的肱股之臣,叫“救火队员”也不过分,基本是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而且攻必胜,伐必克,战功赫赫。

当时,蓝玉对国家立下如此大功,身边的前辈又都去世了,蓝玉自然心高气傲,觉得自己不比以前的老上司们差。

而在平西部叛乱后,蓝玉回京,被朱元璋封为“太子太傅”。蓝玉得知后居然大怒,彼时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是“太子太师”,蓝玉感觉低了一头。

《明史.蓝玉传》:“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

蓝玉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其实朱元璋也对蓝玉的跋扈很不耐烦。

在地方上,蓝玉私占百姓田地,百姓告官,官府来人调查,居然被蓝玉派人轰走。他还在军中提拔亲信,不理会中央的任免,任人唯亲,这都被锦衣卫一一承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对蓝玉是又爱又恨,毕竟蓝玉是朱元璋爱将常遇春的亲戚,常遇春在世时,经常称赞蓝玉是个人才,事实也证明蓝玉确实是将才,是国之柱石。

但蓝玉的性格有很大的问题,他自控能力差,目无王法,贪财好色,当初调戏皇妃,导致皇妃自杀,已经是十恶大罪。

甚至有一次,他还在朱元璋的皇家宴席上口出狂言,发泄不满,这让朱元璋非常担心自己死后,蓝玉不把自己的儿孙放在眼里。

根据锦衣卫的报告,蓝玉还在家里养马、养家丁,家里的装饰龙飞凤舞,有僭越之气。

《太祖实录》:“蓝玉越礼犯分,席帐、护膝皆饰金龙,又铸金爵以为饮器,家奴至于数百,马坊、廊房悉用九五间数。”

朱元璋忍了蓝玉多年,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心神不宁,第二次大开杀戒。

立了皇孙朱允炆后,在洪武二十六年初,锦衣卫控告蓝玉谋反,蓝玉被逮捕。

随后在审问中,曹震、张翼、朱寿、王弼这些侯爵都被坐罪,不久后蓝玉被“剥皮揎草”,夷三族。其他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被族灭,加上受牵连的官员,共两万多人被杀。

蓝玉谋反案,其影响力不亚于洪武中期的“胡惟庸案”,两案极其相似:都是忠臣谋反,都有大量开国功勋参与,都是快审、快杀,且族灭彻底,死者甚众。

后世认为,“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一样,是洪武皇帝消灭开国勋贵,保护子孙江山的举措。胡惟庸案清理了文臣,蓝玉案屠杀的都是武将。

此案之后,明朝的功臣宿将基本全部凋零,以至于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代,连李景隆这种纨绔子弟,都能将一国之军。

至于蓝玉,其生于哪年不详,但他是常遇春的妹夫,常遇春是1330年生人,蓝玉应该比他小不了多少。

到了洪武末期,蓝玉应该也是个老人,戎马一生,换来了荣华富贵,家族衣食无忧,子孙世袭公爵。这样的情况下,除非是真的有危及家族存亡的危险,否则不可能想着造反。

但是,蓝玉难道真的是千古奇冤吗?

仔细看蓝玉本人,这位大将的风格和他姐夫常遇春很像——打起仗来都很拼命,生活上嗜酒如命,据说常遇春其实就是喝酒喝死的。

且他们都是草莽出身,对手下很好,有古代豪杰之气。

可是,这种人在为人处世上往往短板太严重,嚣张跋扈,贪财好色,最后被皇帝揪住辫子。

蓝玉案结束后,朱元璋派人写了《逆臣录》,把胡惟庸、蓝玉和背后几千人供词记载下来,让后世传看,以为警示。

在整个明朝,胡、蓝二人也都没能翻案,这是明朝的“政治正确”,也是压在文臣武将身上的两块石头。


参考资料:

1.《明史》

2.《捕鱼儿海之战与明灭北元》,周喜峰

3.《蓝玉案,为集权再开杀戒》,冯玉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明朝   鱼儿   天元   蒙古   大捷   长城   元朝   贵妃   朝廷   骑兵   俘虏   贵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