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2.0时代到来了吗?

2024年开年以来,“咪蒙一个寒假靠两部短剧收入过亿元”“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元”等话题,不断引爆网络热搜。

据统计,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与此同时,博纳、华策、阅文等传统影视文化企业相继入场,周星驰等知名影视人亦试水微短剧,和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同台竞技,微短剧大有成为中国影视产业新“蓝海”的趋势。

另一方面,自2023年11月起,国家广电总局多措并举,持续开展微短剧治理工作,市面上大打擦边球、渲染不良价值观的“劣币”已减少许多。最近走红的爆款大都呈现出加强正面引导和制作精品化的趋势,但仍着眼于追求情绪“爽感”,满屏的“霸总”“战神”等同质化题材,依旧比比皆是。

微短剧离专业化、精品化的目标还有多远?AIGC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微短剧市场带来怎样的新变化?微短剧的火热背后,关于产业未来发展的冷思考仍在继续。

重拳监管,新爆款渐入正轨

春节期间,与电影春节档一样“热辣滚烫”的,还有微短剧春节档。

2月12日,小程序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以下简称《八零年代》)正式上线,单日充值超过2000万元,并登顶抖音、微博、B站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榜单。《八零年代》和1月16日上线的《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以下简称《父凭子贵》),均由短剧厂牌听花岛制作出品。有媒体分析,整个寒假期间,听花岛仅凭这两部剧就获得过亿元收入。

据了解,听花岛的背后实控人便是一度处于风口浪尖的咪蒙(马凌),其出品的上一部爆款小程序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以下简称《黑莲花》),去年底上线仅24小时充值付费就高达2000万元。但几天后,该剧就因其渲染复仇、暴力等不良价值观被全平台下线,“泼天富贵”戛然而止。

时隔不到三个月,听花岛两部新剧上线,并未重蹈下架覆辙。《八零年代》和《父凭子贵》虽然保留了短剧“爽感”十足的特点,但实则讲述的是温暖的家庭婚恋题材,人物形象也较为正面。以前者为例,“穿越”回到过去的女主一边谈婚论嫁,一边忙于创业,是标准的年代剧“大女主”人设。这显示出,在重拳监管之下,微短剧野蛮生长、无序狂奔的态势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另一方面,“成本几万元、收益超千万”的微短剧“暴富”光环,也在不断消散。《八零年代》和《父凭子贵》的另一推手——点众科技董事长陈瑞卿曾向媒体“大吐苦水”,表示每月四五亿元的数字是公司的全部流水,并不是净利润。作为头部短剧平台,点众同时拥有版权、承制、出品、投流四项业务,每个月稳定输出五六十部剧,其中20%能赚钱,50%回本,30%血本无归,平均毛利率在10%-12%,已属于行业“天花板”级别。点众目前在短剧业务上仍未产生净利润,直到1月份,整个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

原上慕光创始人、导演严沛梁也曾表示,公司制作的微短剧成本在2023年初为二三十万元一部,到去年末时已经达到五六十万元,演员、工作人员的薪酬都在不断上涨。刨去制作和推流成本,一部微短剧的利润并不如外界想象中那般可观。

业界普遍认为,2023年的短剧行业是充满“速度与激情”的一年,短剧市场规模已接近400亿元,相当于同期电影市场体量70%,五年内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增长势头不可谓不迅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建议明确政策法规,不给违规微短剧生存、滋生空间。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同样建议,加强微短剧现实主义题材创作,设立相关评奖机制,让“大流量”成为“正能量”。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原艺术副总监赵冬苓也呼吁,原创微短剧应加大版权保护力度,建议对抄袭、变相抄袭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行业洗牌,新玩家持续入场

有业内人士称,一部微短剧制作周期一般是7至15天,平均成本为30万至50万元,每个月全国都有四五百部微短剧产出。

而今无量短剧公司创始人李峻丞看来,三个月已足以让微短剧从1.0时代升级到2.0时代。李峻丞告诉南方+记者,目前微短剧市场正处于行业大洗牌的阶段:“从年前到现在,很多短剧平台公司都倒闭了。同时,更多更专业、更有实力的企业入局,带来了强大的资源和新玩法。”

传统主流影视制作公司方面,华策影视从2023年6月开始介入微短剧市场,目前已有数个短剧项目完成拍摄并上线;2023年12月,阅文集团首发布“短剧星河孵化计划”,宣布启动“百部IP培育计划”,筛选超百部阅文IP进行短剧改编,并为创作者提供亿元现金和流量扶持;今年2月26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暨发布会上,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告诉记者,博纳也正在布局短剧领域,以警匪类型为主。他认为包括竖屏短剧在内的短剧集,为年轻创作者进入影视产业提供了途径,也有利于业界从中发掘新的人才。

今年初,中国香港知名导演、演员周星驰宣布和抖音达成短剧合作,联合开发运营“九五二七剧场”,并宣布今年5月将会推出双方合作的首部短剧《金猪玉叶》。有业内人士认为,周星驰的加入或将弥补目前短剧市场在喜剧题材方面的空白。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微短剧还在不断吸引主流媒体入局:去年12月,新华社、新华网、央视频、央视网、北京广电、广东卫视等20余家媒体机构与抖音达成精品微短剧合作意向,首批共创的精品微短剧已于今年3月上线。

今年1月,快手短剧则宣布未来将与深圳广电集团、深圳互联网视频音频协会共同启动大湾区微短剧生态建设战略合作,共建短剧行业产业标准,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国短剧生产、发行的重要中心。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广东共有7万家微短剧相关企业,数量和产能居全国前列。广东省广播电视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于2023年4月就专门成立了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短视频专业委员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合作互惠和健康发展的服务。

多方介入,新创作方向显现

优质原创内容的创作和版权保护,是当下短剧发展行业面临的两大难题。事实上,因片长、体量限制,微短剧普遍以剧情“抓马”、情绪反转、节奏爽快为输出核心,这也使得大量短剧内容一直饱受诟病——男频几乎全是“战神”、“赘婿”、一夜暴富等题材,女频则翻来覆去离不开“霸道总裁爱上我”等低俗套路。

图片来源:刺猬公社

找到一个有创新的好剧本,其实是挺难的。”去年底,多名从业者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均认为,微短剧“7分靠剧本,3分靠拍摄”,剧本的成功尤为关键。

“王家卫导演的《繁花》,如果李李的镜头单独剪出来,会成为爆款吗?”今年1月,在“凝剧力,共生长”短剧生态大会论坛上,面对主持人的这一提问,麦芽传媒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王予谦提出了一个设想:新加入微短剧赛道的大厂牌或影视IP,可以将长剧中一些无法展开的人物故事进行延展,或是开拍短剧续集,满足用户需求。

这意味着,打造IP宇宙或将成为微短剧内容生产的新方向。如2月5日在抖音平台上开播的短剧《超越吧!阿娟》,正是粤产电影《雄狮少年》的衍生剧。《大唐来的苏无名》则是在2022年古装剧集《唐朝诡事录》爆火后,由原班底回归制作的衍生竖屏短剧。

《八零年代》的成功,让雨滴工作室创始人、编剧彭雨虹看到新的题材方向:“《八零年代》确实做得很精品,让我们看到了女频年代剧的市场远超预期。”她还发现,在男频领域,脑洞类微短剧也开始占据一定的市场。

一部分耕耘传统剧集的编剧也开始接连“入局”微短剧。据粤产情景喜剧《七十二家房客》制片人梁祝透露,他们正在筹备新的短剧项目,剧本已修改到第五稿,准备在4月中旬开拍。他还提到,短剧创作的难点在于将传统故事大纲核心与短剧的拍摄、用户的欣赏习惯有机结合,“除了引进年轻的创作者和演员,在剧本上如何讲好年轻化的岭南故事,我们一直在尝试”。

今年1月1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带动全国各地乡村旅游;鼓励创作者从三星堆等重大考古工程取景、取材,从民间文学、医药、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讲好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传承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AIGC等新技术的加速推广应用,则为微短剧带来新的可能。自今年文生视频工具Sora问世以来,AI视频“颠覆”影视行业的说法便广为盛行。但截至目前,一些号称全AI制作的影视项目与成熟作品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对此,作为从业者的李峻丞认为:“至少两三年内,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完成基础性工作。对于编剧来说,AI可以解放部分生产力,但要把核心创作交给AI,应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彭雨虹亦表示,AI写作目前对编剧行业没有太大影响,“因为AI写作其实还没有那么完善,目前并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

“爆款”固然吸睛,但“精品”更加可贵,这是受访者普遍认同的观点——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坚持“内容为王”,仍是微短剧创作的制胜关键。持续探索专业化、精品化的创作方向,将成为微短剧市场健康、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南方+记者 张思毅 刘奕伶

【作者】 张思毅;刘奕伶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短剧   创作者   题材   剧本   年代   媒体   精品   时代   影视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