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夫人到老乡家歇脚,闲聊中女主人惊呼:原来是你呀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革命二字,充满希望,与命相关,革了苦难的命,便是新生的命。

革命,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人民理想,高于一切,哪怕是生命,哪怕分离。

这是每一位革命者的信念,也是“六星上将”洪学智和夫人张文的信念。

洪学智和夫人张文

1951年,革命理想已初步达成,张文迫不及待的坐上了北京开往山西的列车。

十二年来,那个地方没有一天不在牵扯着她的思绪。

下了火车,直奔吕梁,一个叫做“东西房山”的地方。

具体路怎么走,张文没有一点印象,当年在这里打仗,已经是十二年前的事了,实在记不起来。

一路走,一路打听,终于在地方领导的帮助下,到了“东西房山”。

可具体是哪一家根本记不得,村子的样子也与之前不同,更不记得当时寄养女儿的那家人的名字。

迷茫的张文,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一家一家的问。

已经疲惫不堪的她,顶着烈日,饥渴难耐,便坐在一家老乡门口的石凳上休息。

院里的女人,见有人坐在自家门口,观察片刻,自然辨别是外乡人,好心的老乡便喊道:“女同志,进来喝口水吧”。

张文闻声望去,才见到正在洗衣的女人,打量着又是个面善的,自己又实在口渴,起身便走了进去。

打过招呼后,老乡端来了水,张文一口气喝了精光,感谢之余,二人便攀谈了起来。

说到了自己来此的目的,老乡愣住了,赶忙上前握住张文的手,说道:“哎呀,是你呀,你当年就是把孩子留在我这了呀”。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还没反应过来的张文,一时间楞在原地。

跌宕起伏的寻女经历

得知这家就是当年自己寄养女儿的那家,张文激动的说不出话。

“那…那她…那她现在…在…在哪儿?”此时的张文已经眼含泪花。

一时间老乡却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因为对这件事,老乡心中也有一些愧疚。

当年一早开门,看见裹着被子的婴儿,老乡便知道,定是红军的孩子。

因为在那个年代,红军战士们为了老百姓,为了革命的胜利,很多只能把孩子给老乡们抚养,承受骨肉分离之痛。

所以对于这个孩子,老乡本来也是尽心抚养的,想着孩子的父母在为老百姓们谋幸福,自然要帮他们照顾好红军的后代。

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料,老乡在干活儿的时候摔伤了腿。

家里不但少了个劳动力,积蓄也都拿来治病,自己的奶水本就不多,这一伤,更是没了,想养也养不了了。

四处打听之后,孩子被送到了邻村一姓白的人家,只是吃了不到一个月之后,白家这位老乡也没了奶水。

都知道是红军的孩子,倒是都很用心照顾,消息传开之后,一位叫白银翠的女人,又收养了她。

刚刚生完孩子,还不到半个月,白银翠一个人,喂养着两个孩子。

这个孩子,因为是红军后代的这层身份,乡亲们更是对她照顾有加。

白银翠更是看的比自己孩子都重要。

孩子们都到了上学的年纪,可家中的条件,实在是供应不起,左思右想,跟丈夫商量许久,还是决定,把唯一能读书的机会,给了红军的后代。

老乡把这些年自己打听来的都如实的将给了张文。

张文听了,早已泪流满面,是感动,也是激动。

老乡带着张文走了好远,走到了白银翠的家中。

二人一进门,白银翠就知道了,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因为眼前这个看着陌生的人,面相莫名的带有熟悉感。

哪里来的熟悉感呢,白银翠当然知道,以为收养的红军女儿和她长的太像了。

经过老乡的介绍,张文和白银翠认识了。

“您先安心坐着歇息会,红红(张文女儿小名)应该也快回来了”白银翠很有礼貌的说道。

不过三五分钟的时间,张文像过了一个世纪。

果然没过一会,穿着花外衣,扎着两个辫子,挎着装满地瓜的篮子,一步一跳的,像只小兔子一样,跳了进来。

只是见到坐在椅子上的陌生人,一下子躲到了白银翠的身后。

在白银翠的劝说下,红红终于挪到了张文面前,只是始终没有开口喊一声“妈妈”。

面对此景,张文于心不忍,女儿已经和白银翠当了十二年的母女,这份感情任谁也难以割舍。

可自己是女儿的亲生母亲,十二年来日日夜夜的思念,煎熬,自己我又何曾好过。

当初把女儿留给老乡寄养,又何曾舍得,又是何等的心痛?何等的万般无奈?

骨肉分离为哪般

说起与女儿的分离,张文依然心痛不已。

或许与丈夫洪学智相遇,相识,相知,就已经注定了,会面临这样的境遇。

1933年,从被压迫中走出来的张文,意志坚定的加入了红军队伍。

从小就吃过太多苦的张文,在队伍中,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的工作多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总是做的最快最好的那个,为此也从一个小小的女红军,当成了班长。

1935年,张文随红军队伍开始长征,他是为数不多的经历过长征的女红军。

长征途中,张文出了带领女红军们负责战士们衣物换洗以及照顾伤员工作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工作,唱歌给大家听,或者带着大家一起唱。

每当大家一起唱起红歌,长征胜利的信念就更加坚定。

也是因为她的歌声,遇见了自己的丈夫,洪学智。

洪学智

1936年5月,台上正在唱着《打骑兵》的,正是政治部主任,张文。

台下的洪学智,听的流连忘返, 这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再也忘不掉那个婉转动听的歌声,也张文那张花容月貌。

在军长以及其夫人的撮合下,二人相识了,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便不顾风雨兼程,喜结连理,携手前行。

1939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可当时上级组织下来了调令,张文需要前往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活动。

前往晋察冀就要突出敌人封锁区,就要在夜里行动,容不得一点动静,若有一点差池,随行的一众人都要遭殃。

要是带着孩子,只要她哭一声,一切都完了。

洪学智给出的意见,就是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中,似乎这已经成了红军们和乡亲们达成的一种默契。

留给老乡抚养,虽然不保孩子大富大贵,起码有个安稳的地方住,有口饭吃,跟着队伍脑袋都是架在刀刃上的。

张文又何尝不知道,寄养给老乡是最好的选择,可这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舍得?

张文

倔强的她试图带着孩子骑上马,可当马儿跑起来,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伴随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时,张文最终还是选择了骨头分离,至少这样孩子能有个安稳的家。

放下,抱起来,又放下,又抱起来,当第三次放下的时候,张文已经泣不成声。

仔细的看着孩子的样貌,认真的记着胳膊上的胎记,生怕会忘记。

洪学智扶着妻子离开时,张文步步回头,直到再也看不见。

那一刻起,母女分离的十二年,张文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后来这个女儿怎么样了?

把女儿接回来,张文仿佛重获新生了一般,十二年来从未如此开心。

给女儿改了名字为洪醒华,又把找到大女儿的事情,写信给了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丈夫洪学智。

只是接回来之后,洪醒华便大病了一场,险些让她们再度失去这个女儿。

夫妻二人不遗余力的为女儿治病,即便康复之后,依然悉心照料,生怕女儿再次遭受疾病的痛苦。

洪醒华也很出色,虽然体质羸弱,但从未影响学业,从长春医科大的旁听生,走到了正式入校。

毕业后,又从甘肃酒泉铁路局卫生院,一路做到了北京402医院副院长。

1993年-2003年,洪醒华的事业迈向人生巅峰,在医疗科研领域,作出了惊人的成果。

我国唯一不含氟利昂的药用气雾剂,就是在她的带领下研发而成。

即便事业有成,她在孝敬张文与洪学智的同时,也从未忘记白银翠妈妈。

自工作以来,每个月都会把工资邮寄一部分,给白银翠一家,晚年还把其一家接到北京生活,一直陪伴到白银翠生命的最后。

洪醒华从未责怪过张文与洪学智,作为医生的她,甚至为了党和人民,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当然,她也没有忘记过养母的十二年养育之恩,那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更为珍贵。

参考资料:

丁丽生·悲欢离合总是情——洪学智女儿洪醒华幼年的传奇经历.《江淮文史》·1993年第6期

洪学智将军:战火中女儿送人,12年后失而复得.《共产党员(下半月)》.2007年第1期

秦璐敏·送别!103岁长征女红军张文逝世[OL]·环球网·2022-03-2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房山   老乡   晋察冀   女主人   红军   北京   夫人   队伍   当年   丈夫   女儿   孩子   洪学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