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发现吴三桂原版反清檄文,揭开降清真相:怪不得满清抹黑他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

前言

吴三桂这位明朝末年的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转折,从开放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到最终反叛成立三藩之乱,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引发了后世对他真实动机的无尽猜想。

尤其是在日本曾发现的一份吴三桂亲笔的反清檄文,更是为我们解开他的历史之谜增添了新的线索。吴三桂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他是历史的罪人,还是时代的受害者?这份檄文又将如何重新定义我们对他的认知?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出生于万历四十年的吴三桂,是辽东著名武将吴襄之子。自幼在军事世家长大的他,继承了家族的武艺传统,尤其在骑射方面展现出非凡才能。尽管吴三桂的母亲身份成谜,但他的父亲在军中地位显赫,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襄被召入京城,与吕西的望族后裔结缘,强强联姻,娶得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此举不仅加深了吴、祖两家的关系,也为吴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吴三桂自此成为了备受期待的后辈,他不仅在父亲的教导下精进武艺,更在祖大寿的影响下涉猎经学,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在其父亲吴襄与舅舅祖大寿的悉心指导下,吴三桂不仅在武艺上取得显著进步,其文学造诣亦日益精深。年仅十九,他已经通过武举考试,官拜武将,正式踏上征战沙场的征途。

跟随父亲和舅舅,吴三桂参与了无数战役,经历了烽火连天的岁月。这些经历让他在军事策略和领导能力上迅速成长,不久后便在军队中担纲重要职务。到了崇祯十三年,吴三桂已经是辽东宁远军队的统帅,面对清军强敌,由多尔衮率领,他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尽管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事最终以双方均损失惨重告终,但吴三桂在此役中的英勇表现,让他赢得了崇祯皇帝的赏识,被封为平西伯,肩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

1629年即将被尊为清太祖的皇太极,率领兵马绕道蒙古直逼北京,当时的明朝陷入了极度的动荡和恐慌之中。皇太极凭借其超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湛的心理战术,成功地削弱了明军的战斗意志,导致许多将士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独留祖大寿面临无人可调的窘境。

在这关键时刻,朝廷派遣吴襄前去支援祖大寿,但是吴襄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这一行为虽然一度使他声名狼藉,职位被降,但他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重新赢得了官职和尊重。这段经历也为吴三桂的军事生涯铺平了道路。

进入军队后,吴三桂很快就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不仅因家族背景而受到提拔,更因实战中表现出的卓越能力而迅速晋升。仅27岁时,他已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成为当时军中的炙手可热之人。

在明朝的末日阴霾之中,吴三桂的身影显得尤为复杂。作为辽东的重臣,他的忠诚曾一度令人无庸置疑,尤其在明朝的最后岁月,当崇祯帝急切地呼唤四方援手时,吴三桂的决心似乎还坚定着。即便是在接到舅舅祖大寿劝其归降的信件时,他亦未曾有一丝动摇,心中满是返回京城,力挽狂澜的念头。

然而大顺军的雷霆一击令北京陷落,崇祯帝悲愤自缢,而吴家上下八十余口人更成了李自成的人质。此时的吴三桂心如刀绞,处于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汉人的自成军,一边是强大的清军,双方都对他伸出了“友谊之手”。

在这种压力之下,吴三桂的内心斗争愈发激烈。据《流寇志》所载,他在军中发表感慨:“先帝已殁,国破家亡,我等身负国恩,理应死战。但若无将士们的鼎力相助,又怎能独自抵挡强敌?”,他的将士们却默不作声,似乎在等待他的最终决断。吴三桂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扭转乾坤。

这一决策让吴三桂成为了人生中第一次的叛臣。然而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为吴三桂带来希望的曙光。李自成及其部下进入京城后,迅速陷入了腐败与掠夺之中。他们未曾有过掌控大城的经验,面对京城的富贵繁华,很快沉迷于奢靡之中,开始无度搜刮和残害百姓。

曾经明朝的覆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承受连年征税的重负,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爆了农民起义的火药桶。而李自成仅在京城一月之内,就搜刮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数量之巨,足以令人咋舌。

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利用这些财富,恐怕李自成和多尔衮都不足为患。崇祯皇帝的悲剧在于,他未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反而死于无助之中,其死状之冤枉,令人扼腕叹息。

李自成的堕落对吴三桂而言更是一记重击。因为在李自成占领京城之后,他的部将刘宗敏竟对吴三桂珍视的陈圆圆施以胁迫,这一行为彻底触碰了吴三桂的底线,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反抗。

吴家逃出的仆人带来更加沉重的消息:家人不仅成了人质,还遭受了李自成军队的严刑拷打,而他心爱的陈圆圆更是被夺去。这一切,彻底激怒了吴三桂,他决定与李自成决裂,调转兵马向李自成展开了报复。

在这一刻吴三桂并没有放弃对大明的忠诚,而是希望能够借助外力,重新夺回家国。他向多尔衮伸出了求援之手,希望以清军之力扫清流寇,恢复中华的秩序。他在信中表述:“若能共同扫清叛贼,恢复祖国的和平,我愿意以财富和土地作为报酬。”显然吴三桂并未有彻底归顺清朝的意图,他的心中仍然存有为大明复兴的最后一线希望。

经过投降大清之后,吴三桂的军事生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变成了清朝统一战争中一名极为关键的军事将领。在南征北战中,他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对清朝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吴三桂不仅带领自己的部队深入山东,消灭了李自成余部,还与清军协作无间,一举平定了成都、重庆以及云贵等关键地区。在清军的多次战役中,他更是亲手终结了南明的朱由榔。

随着吴三桂权力的增长,他与朝中权力的矛盾也逐步显露。当他的势力达到巅峰时,康熙帝开始对他实施限制,先是收回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信,随后又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使得吴三桂的处境日趋艰难。

到了康熙十二年的春天,平南王尚可喜的请求退休被康熙视为机会,下达了撤销藩王的命令。面对朝廷的紧逼,吴三桂一方面表面上表示服从,另一方面则果断采取行动,杀害了云南巡抚朱国志,并自封为“兴明讨虏”的领袖。可惜他的反叛最终未能成功,起兵檄文也被清朝当局彻底销毁,使得国内无法找到任何原始记录。

在日本古籍《华夷变态》中,详细记载了吴三桂反清起义时的宣言,展现了那段历史的另一面。宣言中吴三桂表达了自己对明朝的深深忠诚以及面对内乱外患时的无奈与决绝。他提到,自己曾深受明朝恩赐,守卫着边关重地山海关。当李自成引领的叛军横扫中原,攻入皇城时,他身处边疆,处境孤立,资源匮乏,内心充满了无声的痛苦与绝望。

在这种绝境下为了国家的存亡,吴三桂不得不作出艰难的选择,与清军签订血盟,暂时接受封赏,借助外力以图挽狂澜于既倒。他亲率精兵作为主攻,击败了李自成军队,使之败逃。但这一切牺牲与努力,都是为了向明朝的天子报仇,以自己的行动为先帝祭奠,这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冤仇和使命。

吴三桂在檄文中还提到,他原本计划与清军一决高下,直至发现崇祯皇帝幼子的存在,这给了他为明恢复的希望。因此,他选择隐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段隐藏的三十年,对他来说既是忍耐也是准备,直至他认为时机成熟,才决定再次挑战清朝的统治。

当康熙帝获悉吴三桂举旗反叛的消息后,立刻召集朝中高官,讨论对策。在讨论中,他驳回了大学士索额图关于“依旧国法处理三藩迁移问题”的提议。康熙帝在会议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强调责任不能归咎于他人,同时指出自己从小就认识到三藩势力过于强大,必须加以削弱,这并非是因为吴三桂的反叛才采取的措施。

1674年初,康熙帝通过一份诏书,明确回应了吴三桂的反清檄文。诏书中,康熙帝回顾了清朝对吴三桂的宽厚之举,提到了世祖赐封王爵、盟勒山河的恩宠,以及朝廷对吴三桂及其将领的世职、封赏。尤其强调了自己对吴三桂的额外恩惠,包括晋升其为亲王并重托以千城,表达了朝廷对其极尽宠爱、信任之情。

康熙帝深表遗憾,吴三桂竟背弃如此深厚的恩情,选择了反叛。对于吴三桂7月请求搬迁的行为,康熙最初以为出于其诚心考虑,考虑到吴三桂年老体衰,长期驻守边疆的辛劳,便允许了其请求,意在让其休息。朝廷还特意派遣大臣宣谕,表达对吴三桂的关怀与信任,吴三桂却选择了叛变,背弃了朝廷的养育之恩,其行径让康熙帝感到极度愤怒与失望。

吴三桂在对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决策智慧,对保卫国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他的立场变化,与清朝的对立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他的历史形象遭到了官方的有意贬损和歪曲。

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的情感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了人们口耳相传的佳话。清朝政府抓住这一点,将其作为抹黑其形象的工具,描绘吴三桂为一个因私欲而荒废国事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宣传,不仅淡化了吴三桂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贡献,也在民众心目中构建了一个负面的形象。

这种策略有效地转移了人们对吴三桂英雄事迹的注意力,代之以对其个人道德和情感的质疑,进而削弱了他在当时汉族民众中的影响力。通过这种方式,清朝政府试图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同时避免民间出现可能动摇其统治基础的反清复明力量。这一系列的操作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政治宣传和社会控制方面的谋略和精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檄文   先帝   崇祯   辽东   明朝   京城   大寿   满清   朝廷   清朝   原版   真相   发现   军事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