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里撤除部分栅栏,读懂背后的期待

文|小亢

过去去过鲁迅祖居家宴厅的游客应该有些印象,原本门口有道隔离栅栏,想走近观看拍照的游客只能止步于此。最近,这道栅栏撤掉了,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还可以在里面合影留念。

据中国蓝新闻报道,这次鲁迅故里景区一共撤除了23处隔离栅栏和隔离线,除鲁迅祖居20处外,鲁迅故居德寿堂和三味书屋思仁堂、小堂前的隔离线和隔离栅栏也被撤去。刻着“早”字的鲁迅儿时课桌,从绍兴鲁迅纪念馆文物库房里“走”出来,展陈到鲁迅纪念馆一楼展厅。

文物古迹能够从隔离栅栏中“走”出来,从库房里“走”出来,是景区向游客迈出的一小步。能够感受到,这一小步包含着对游客的信任和期许。这种信任来自于“即使全部开放,大家也会好好利用和爱护文物空间”的安全感。

的确,近年来,我国大多数游客的游览素质与数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文明游览是大多数人的已有意识,这离不开多家文物景区、文化机构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呼吁。与此同时,文物古迹的开放程度,理应随着游客素质水平的提升而有所改变。

国家文物局2020年初印发的《文物建筑开放导则》也曾提出,景点中文物建筑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开放,鼓励开展公众参与、体验、互动式活动。

鲁迅故里撤除部分围栏的举动,正是“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开放”的具体化措施,恰好也与鲁迅先生本人开放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游客在这些不设隔离的旧居游览时,也许更能体会鲁迅先生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体会他以“立人”为核心的思想,可谓过去与今天互为照应。

这也提示着,文物景区“最大限度向公众开放”“鼓励公众参与互动体验”,可能会逐渐成为未来景区发展的新的趋势和宗旨之一。景区尽最大可能保障人们赏玩古迹的热情,也是在保障人们追求美好、自我展示的需要。文物古迹存在的一大意义是传承,要传承就要让它们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然,更开放的文物景区,对应和期待的是更高素质的游客。还记得2022年,陕西考古博物馆开馆十天,多处开放的展陈装置被游客破坏,有的则直接消失不见,千年地裂喷砂遗迹甚至变成“告白墙”,被刻画上了爱心,让人气愤。如此游客素质,对文物景区的努力来说显然是不值得的。

因而景区撤掉围栏的同时,更加提醒游客游览时先行的应该是规则意识,我们应读懂背后的期待,别再把文物逼回“远远围观”的状态。景区尊重公众了解、接触和利用文物的权利,公众也应该尊重文物古迹,一切拍照打卡行为都是需要“克制”的。

鲁迅故里撤除部分围栏,可以被视作一个开端,最终还是要找到景区保护和游客游览需求之间的平衡点,“尽最大限度”且“符合条件”地对公众开放。毕竟,文物的传承之义既需要开放,也需要克制。


文字:小亢

图片:绍兴发布

朗诵:王茜

责编:邢妍妍

编辑:张雪瑜 朱晓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鲁迅   栅栏   隔离线   文物古迹   围栏   景区   故里   限度   文物   公众   游客   期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