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重要还是无关痛痒?二战时美国对苏联的援助究竟有多大?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向苏德边境集结的德国国防军。

前言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物资援助的作用和意义,现在互联网上的态度基本上是两级分化——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美的援助就是毛毛雨,对于强大的苏联战胜德国有没有都是一个样;还有些人(包括俄国的一些历史研究者)却坚持认定,没有西方的援助,苏联不但无法抵抗德国的入侵,甚至卫国战争都将以失败告终。

历史的真相不是靠嗓门大就能判定的,来,让我们用数据和事实来一探究竟吧!

斯大林的至暗时刻

尽管英美两国政府都曾向斯大林发出警告,说德国即将发动进攻,但是当希特勒的军队于1941 年6月22日开始“巴巴罗萨”计划时,苏联政府却仍旧给打了个措手不及——斯大林正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度假,红军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战争动员。而最有力的证据则是,苏联开展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是以假定1941年不会发生战争为前提而制定的。

在战争的最初6个月里,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心情可谓是大起大落:从开始的大吃一惊,晕头转向,直到近于恐慌的状态;然后在1941年底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又变得过分乐观。

在41年那个最寒冷的冬季里,美国也好,英国也罢,他们认为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命运都十分危急,苏联政权的整个前途也岌岌可危。德国的前期进攻一直非常顺利,苏俄最肥沃和富饶的地区都在德军的铁蹄下呻吟,而苏联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组织和控制,而是实际生产。

苏联最为发达的西部地区几乎全数被德国占领,这么巨大的损失想要弥补,是需要花费高昂的时间和代价的,实际上,在1941年,苏联的军工生产数量就一直在下降,11月时的工业总产量已经比6月份减少了约50%。(注1)

来自英美的供应当然是远远不能弥补这样的损失的,但是,除非工业生产能够恢复,否则红军长期作战的力量就要面临装备缺乏的危险。

就连斯大林本人,也曾经在1941年9月给丘吉尔的电文中声称:“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势下,苏联不是遭受失败,就是将被削弱到在一个长时期内没有力量对盟国提供帮助的地步”。(注2)

欢迎德军的乌克兰人。

在苏联的官方宣传中,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就是在战前或者战时搬迁到乌拉尔山东边的众多工厂,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已经全面恢复了生产,产能还全面超越了战前。

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直到1942年底,迁往乌拉尔地区的455家工厂中,仍有55家没有恢复生产;而苏联政府通过把工厂大规模改为兵工厂的做法,也仅仅是希望让1942年3月的工业总产量能够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可是别忘了,1940年苏联还处于和平时期,军工产量和战时相比,能够高到哪里去呢?

也正因为如此,战后许多人认为,苏联红军在1941-1942年冬季反攻的效果不太理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军需品的全面不足。

进行战时搬迁的工厂,无一例外的都遇到了燃料和原材料严重缺乏的问题,这导致苏联的战时经济经常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在冬季的那几个月里,由于原料和燃料运输的困难,生产最大减产幅度多达12%。即便在夏天,因为原料和零配件的供给不稳定而导致的生产线临时停工次数,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注3)

向入侵德军献花的乌克兰妇女

虽然苏联在战前的10多年就一直在执行中央统管的计划经济,但是在安排原料在整个工业系统中的分配和运输方面,苏联人仍旧遇上了不少大麻烦,尤其是从西部发达地区搬迁到缺乏成熟基建、配套产业和运输体系的东部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和英国不同,苏联的战时经济的独立性非常高,甚至苏联的自给自足程度还要高于美国。在战后出版的,由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N·A·沃兹涅先斯基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经济》一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来自英美的物资只占到了苏联战时苏联工业总产量的4%。

可能许多人就此判定,英美援助物资的确数量少,意义不大——但是,租借物资和互助物资的价值,能够简单的用数量来判定吗?或者说,这些物资对于苏联红军在战争中的帮助的评定标准,能够按照英美军队的要求来套用吗?

租借法案的来龙去脉

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和苏联两国的互相敌视,基本上旗鼓相当:1939年的苏—德和约,紧接着就是1939—1940年冬季对芬兰的进攻,都使得苏联在美国大失人心。

希特勒进攻苏联时,绝大部分美国人都在冷眼旁观,特别是想起苏联红军在芬兰的拙劣表演后,美国民众普遍期待德国人迅速获得胜利——因为这样可以把英国的军事压力引开。

41年的8月,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战开始赢得美国国内日益增多的认可,苏联在美国的财产很快就解冻了。而美国政府也就此同意苏联在美国购买军需品。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头两个星期里,少量的货物已经开始从美国运往苏联(没有作战物资)。

突如其来的太平洋战争,差点让苏联在美国的印象彻底完蛋:因为美国人普遍认为,美日交战后,苏联就会加入到美国一起——至少也会同意美国使用它位于远东的军事基地。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坦克部队。

而苏联对日保持中立的做法,在美国人看来,是如此的诡异和矛盾:“当美国首当其冲地遭到日本袭击时,日本的宿敌俄国却站在一旁踌躇不决”。对此,美国舆论的看法是:“如果苏俄在我们对日作战时不帮助我们,那么,美国便可以提出不止一个理由来中止它的援俄政策了。”

但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改变了一切,因为这是珍珠港事件后的几星期中,盟国方面仅有的 鼓舞人心的消息——在苏联新任驻美大使马克西姆·李维诺夫的周旋下,美国人开始相信——俄国迟早会参加对日战争的,而且也许只会早不会迟。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一个月,罗斯福总统就下达了命令,“立即将大量援助物资运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但是,当时所有的军用物资已经全部被指定供给美国、英国或其他国家;苏联需要的武器装备,无论如何在一夜间是生产不出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原来计划交付英国的装备转给苏联——但最快也要到9月份才能启运了。

苏联在美国购货,起先是用现款支付的,但是1941年的9月11日,苏联大使开始和美国谈判某种形式的信贷。谈判的结果就是史称的《对俄国供应第一号议定书》(有效期至1942年6月),11月4日,斯大林同意了罗斯福在信件中提出的10亿美元无息贷款的条件,3天后,在“十月革命”纪念日时,罗斯福公布了交换的信件,并宣布苏联已经取得租借援助的资格了。

和美国人比起来,英国人运送作战物资给苏联要迅速得多,有部分原因是英国已经进入战时状态两年多了,而且战备物资的储备也比较充足,因此早在《第一号议定书》生效前,英国就已经运输了450架宝贵的战斗机给苏联——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和延长苏联人的抵抗——尽管英国的军事专家普遍不看好苏联。

莫斯科保卫战,步兵开赴前线

现在,美国和英国在支援苏联这件事情上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船只,怎样才能把急需的物资送到遥远的苏联人手里呢?

更何况,美国直到1941年底才加入战争,他们的国内产能要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战争时期的可怕需要呢?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的第一个事实就是,在1942年里,美国的国内总产值虽然比前一年提升了3倍,但是仍旧远远无法满足自己和盟国的需要,也就是说,大家津津乐道的美国工厂暴“坦克”、“暴飞机”,下饺子一样造航母、造货轮,都是1943年以后的事情了。

而船舶问题,则是1942这一年里,最让盟国感到棘手和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上半年盟国被德国潜艇击沉的货船数量太多;二是因为当时的船厂的产能大部分都被用于生产军舰了。

因为运输方面、生产和物资供应等方面的困难,严重干扰了《对苏联供应议定书》的履行,直到1942年3月,大部分应该运出的物资还滞留在美国。得知这一情况的罗斯福总统,下达了特别命令,让苏联可以优先获得指定给它的物资。

然后在4月份,运往苏联的物资激增——但是,这会儿正好是北极地区的极昼时间,于是,驶往摩尔曼斯克的运输船队,就不停地被近在咫尺的德国空军和海军联合双打,最终损失惨重。

1942年4月-6月,从美国港口出发的84艘货船中,只有44艘完成了运输任务,23艘在半路被击沉,其余的货船只好在苏格兰卸货——于是苏联人指责英国人偷走了原来属于他们的租借物资。

客观来讲,到1942年6月底《第一号议定书》到期的时,英美两国确实按照条款履行了供货协议,但因为协议中仅仅规定了要向苏联人提供物资,却忘记考虑如何解决运输问题,结果就是只有80%的物资完成了装船,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没有运出去。

在双方的努力下,两条更加安全的运输路线被开辟出来:一条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走陆路穿越伊朗(那会儿叫波斯),另一条就是用(美国造的)苏联船只横跨太平洋。

《第二号议定书》从1942年7月1日生效,有效期1年,为了安抚苏联,美国和英国同意在这一年里运输440万吨物资前往苏联,但是同样因为运力有限和德国海军和空军的绞杀,在遭遇了两次惨痛的损失后,1942年的运输行动几乎没有,直到1943年初,才恢复正常的物资援助。(注4)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反攻。

或者用金额更能说明提供物资的规模,在苏联最困难的1941和1942年,美国分别提供了价值2000万美元和13.76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而英国在这一时期提供的物资价值1.877亿英镑。

但是,光看租借物资和互助物资的数量或者价值,都是没法十分恰当地说明它们对苏联的重要性的。比如橡胶和轴承,这些关键性的物资,帮助了苏联的战时工业体系不会因为缺货而大面积停产,再比如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生产飞机必不可少的铝,等等等等,都是如此。

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援助物资

正如上文所述,讨论援助物资对苏联战时经济或者卫国战争的重要性,不仅仅要看物资的数量和价值,还应该了解某些战略物资在苏联的生产或战争中所占的比例,这样才能有较为客观的认知和判断:

战前,苏联经济最薄弱的地方就是航空汽油的生产,车辆用的汽油生产紧随其后,供数量庞大的装甲部队使用的汽油尤其短缺——到开战前夕,航空汽油只能满载实际需求的4%。

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569959吨高辛烷值的航空汽油,英国和加拿大提供了519711吨航空汽油;因为苏联的战斗机发动机对汽油的辛烷含量比较低,所以这些进口的燃料都要和自产的进行混合使用。(注5)

而苏联在统计战争时期的生产数据时,是将各类援助物资通通算入自己的产量的,因此,从1941年7月-1945年9月,进口的航空燃油占到苏联总产量的57.8%,是苏联自己生产数量的1.4倍。

汽车用汽油一共从美国获得了242300吨,这个只占苏联战时总产量的2.8%,但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方面申请援助物资时,构成有些不合理——他们要了太多的汽车,却只要了少量汽油。

示意图

说到汽车,苏联在战时自己一共生产了265600辆,而从美国运过来了409500辆,占到了苏联红军拥有汽车总量的32.8%(其余58.1%是自产,9.1%来自缴获)。但是美国运来的汽车载重量更大,而且性能更加优良——不夸张地说,就是依靠进口的汽车,战争后期的苏联红军成功地实现了摩托化(提供了32200辆摩托车)。

在美援物资中,有一项是经常被人忽视却作用极大的,就是铁轨和机车、车厢。在战前,苏联的铁路系统就不堪重负,而战争爆发后,大量的钢和生产设备要用于武器生产,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物资支援,苏联的铁路几乎无法发挥作用:

美国向苏联提供了621930吨铁轨(全是重轨),占到苏联战时重轨产量的83.3%;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1900台蒸汽机车和66台柴油机车,11075节车厢,有效地防止了苏联铁路系统陷于瘫痪。

战争期间,盟国援助了苏联317900吨火药和炸药,占到苏联总产量的53%;387600铜材料,占到苏联总产量的82.5%。

另外,为了缓解苏联铜金属匮乏的窘境,美国还提供了大量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战地电话线1559421公里,海底电缆3423公里、水下电缆1793公里;35800台无线电设备、5899台无线接收设备和348台雷达。

和铜材类似的是铝材,这是航空工业和坦克发动机需要的重要材料,苏联战时从西方一共获得了328100吨铝,这支撑着它得以生产出比德国多1.4倍的军用战机,而德国在1941-1944年获得的铝可是1704000吨。

而坦克和作战飞机这一方面,美国援助了705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英国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辆;飞机西方一共援助了18865架,其中作战飞机有大约17000架,分别占到苏联总产量的12%和15%。

另外一项举足轻重的援助物资就是汽车轮胎和橡胶,分别是3606000个和103500吨天然橡胶。

食品方面,美国援助了610000吨糖,占苏联总产量的41.8%;664000吨肉罐头,是苏联总产量的108%,这些肉罐头还占到了苏联战时肉类总产量的17.9%。这些东西,给了苏联红军和居民很大的帮助。

除开装备,可能对苏联帮助最大的就是各种先进的机床了,美国战时提供了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英国提供了6500台机床和104台冲床;这些物资的总价值约为6亿美元。

客观来讲,西方对苏联的物资援助,在数量上并不明显,但是在价值和作用上意义重大;但是比较尴尬的是,大批物资顺利进入苏联,已经是1942年年底甚至1943年了,在苏联最为艰难的1941年6月-1942年6月期间,因为各种原因,援助物资的数量和作用并没有西方主流观点认定的那么大。

而从1943年开始,海量的物资才得以顺利输入苏联,苏联的军工企业得以将本国有限的工业资源和原料尽数投入武器生产;在战争中磨练了两年,又开始得到充足武器装备的苏联红军,就此成为了二战战场上最令人生畏的陆军部队。

来自美国的援助物资大部分都是无偿的,因为在罗斯福看来,苏联人早已经用自己的血肉,支付过高昂的代价了。

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骑兵师。



注1:本文关于苏联的大部分战时生产数据来自: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N·A·沃兹涅先斯基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经济》,这是苏联官方关于战时经济的重要著作。书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大家可以自己去评判。

注2: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和斯大林一次谈话的报告,在谈话中斯大林谈及了莫斯科可能失陷和苏军可能要退到伏尔加河东岸的可能性。

注3:数据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经济》,但是苏联的官方历史有个通病,就是为了宣传的目的而随意重写。

注4:著名的PQ-17船队被血洗,就是英美两国的第一次惨痛尝试。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我的相关文章:冰海大逃杀——“PQ—17”船队的惨剧

注5:之所以出来这么个有零有整的数字,是因为美国的计量单位是美吨——一吨2000磅,约合907公斤。





各位读者朋友们,创作不易,喜欢这个故事的话,能否转发再点个赞呢?

#文章首发挑战赛##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精品长文创作季##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苏联   战时   美国   罗斯福   斯大林   莫斯科   总产量   无关痛痒   德国   英国   至关重要   物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