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故宫”即将出现?斥资21亿,筹备10年!将比故宫还豪华

故宫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承载着六百年的辉煌历史,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旅客前来瞻仰。

然而,就在2022年有新闻称我国将建造“第二个故宫”。

这个“故宫”将耗费10年,更是斥资21亿!甚至建成之后比原来的故宫还要豪华。

那么,“第二个故宫”到底什么样?他又在什么地方?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意义何在?

故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缩,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汇聚了当时所有工匠的奇思妙想。

在工匠们为皇家打砸宫殿时,恨不得将心血全部倾注在它身上,不负众望的是,故宫历经六百的时间屹立不倒,矗立在中华大地上见证历史的变迁。

北京故宫悠久的历史,首先体现在规模宏伟的布局上,以三大殿为中心,其余宫殿按照森严的规制建造而成。

故宫占地约72万平方米,其中的建筑就占15万平方米,要是从上往下俯瞰故宫的构造,可以看到整个故宫呈现“中”致,将中国对称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天安门走进故宫,里面精致的装饰会震撼每个到达故宫的游客,屋顶上雕刻精细的走兽,门口自带威风的石狮子,就连脚下的石砖也是布满花纹。

更不用提整齐划一的红墙金砖,屋内精巧的文物藏品,故宫内的每样东西都让人应接不暇。

然而,庄严肃穆的故宫,其实正在面临毁坏的风险。

在2012年以前,北京故宫仅开放了园区的45%供乘客游览,其余地方全是封闭的状态。直到2018年,游客们的热情令人招架不住,故宫扩大开放面积,开放了85%的地方。

尽管开放在如此地步,北京故宫还是承受着惊人的游客量。据统计,过去的十年里北京故宫接待游客超过了2亿人,仅2016年一年里游客人数超过了1600万。

尤其是经过前两年不能出门的憋屈后,近几年的游客人数呈喷井式爆发,到北京旅游的群众里,相当一部分人专门冲着北京的故宫名头去的。

但是这些旅客,总有几个不讲文明的人给故宫造成了不能挽回的伤害,就算是每个到故宫的游客小心翼翼,饱受风霜的故宫还是会承受不住压力,出现问题。

于是,为了缓解北京故宫的客流量,将更多的文物呈现在游客面前,国家从2013年开始筹备建设“第二个故宫”。

“第二故宫”

2022年12月30日,“第二个故宫”也称故宫北院正式动工的消息引发热议,人们对这座斥资21亿,花费10年时间设计的现代仿古建筑翘首以盼。

建造初期,故宫北院的总负责人将地址选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西玉河村,距故宫原址30公里。

听说地址后,有人想趁着安保不严提前一睹北院风光却被拦在了外面。

因为当时,在西玉河村外已经设立层层围挡,还在周围竖着有“拆除现场,注意安全”的字样。

然而,这样大费周折的拆除让很多人觉得不值,既然是故宫的翻版,为什么不让两个地方挨得近一点,方便游客游览?

其实西玉河村位置特殊,地名叫崔家窑,和故宫有很大的渊源。过去这里有三个窑址,专门为故宫烧砖、瓦、琉璃构件等重要原材料。

作为紫禁城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其构造和海淀区的三山五园相互映衬。有了历史底蕴的关联后,将西玉河村选为故宫北院的建造地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并且,根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故宫北院总用地15万平方米,建筑占地为10万平方米左右。

整体建筑南部邻水,北面依山而建,坐落于山水之间,这样诗情画意的地方,不禁引人遐想。

然而,在人们想象故宫北院是何种华丽时,曝光出的设计图却让人大跌眼镜。

虽然,故宫北院延续了故宫的传统配色,金色房顶,红色外墙让人一下能联想到老故宫的影子。

但是,其正面的效果差强人意,让很多吐槽大门看起来像高铁站,还有人评论故宫北院不土不洋,不伦不类,一点都没有中式建筑的大气。

其实在故宫北院项目建立初期,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表示,要拒绝“奇、怪、特、洋的建筑”,必须符合故宫的百年文化,符合现代化博物馆的开放性质才行。

事实证明,故宫北院的设计确实符合单院长的理念,不能单从表面判断。相较于古色古香的故宫而言,北院融合了古今建筑的表达,做到融会贯通。

外观上,故宫北院沿用了“殿”、“院”、“堂”等传统屋舍,传承故宫经典造型。而且没有舍弃对称的设计,将其打造成线型排列的建筑群落。

除去外表上的借鉴,故宫北院的房屋安排采用现代建筑表达,安排为东西走向。

原来的故宫路线复杂,就算拿着地图粗略浏览也得花费三个小时,走马观花看个大概。而现在的宫北院,游客们可以从东面入口进门,通过连桥步道通往内部,之后可以通过楼梯到达二层大厅,游览不同的展厅。

清晰的路线减少了旅客们找路的时间,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让大家深入了解展出的文物,体会其中魅力。

除此之外,作为现代建设的建筑群落,故宫北院的“高科技”还可以帮助展览更多的文物。

故宫北院的“高科技”

在以往雨季的时候,故宫珍藏的书画都不能展览,甚至秋冬季节受天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不能放在展厅供人欣赏,还有许多丝织、棉质的文物,受制于环境因素,从来没有对外展出。

除此之外,北京故宫建筑本身就是文物,是我国最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皇家宫殿建筑群,里面很多空间不适合作为展厅,导致诸多文物难有与公众见面的机会。

但等北院区建设完成后,展览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和改善,让没有面世过的文物与公众见面。

除此之外,故宫北院并不是单纯的博物馆,还承载着其他的功能。

在北京故宫内,有许多工作人员在古建中办公,还有部分文物被储藏在其中。

然而,时间太久,屋顶漏水、倒塌等问题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藏品的安全,就连公众参观的地方也时常发生危险,容易发生意外。

现在故宫北院可以规避这些意外,解决故宫的安全问题,保证文物的完好无损。同时,北院将建立完善的储藏空间,做到防虫、防蛀、防氧化,让文物待在最合适的环境中。

故宫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文化不同的环境需求,将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另外,故宫的文物修复工艺是全国范围内门类最齐全的,但还是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并不是指修复人员的技术不好,而是故宫的硬件设施跟不上。

北京故宫内,工作人员不能依靠现代科技,只能靠双手修复文物,这也导致每年他们修复文物的效率太低,只有几百件文物可以得到修缮。

受制于条件,存放在故宫内的大型文物无法修复,只能小规模地修整,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北院的成立将解决上述问题,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其不仅具有超大的空间,还能为大型文物配备专门的吊装设备,建立相应的特殊保障。

在未来,喜欢文物修复的朋友还能亲自上手体验文物修复的过程。

其实除了解决故宫人流量的问题,故宫北院的建设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意义。

伤痕累累的故宫

许多从故宫回来的游客都会感叹同一件事情,故宫虽好,但是看起来太破了。

当人们踏进故宫时,还没等浏览观光其中的风采,先被脚下破裂的地砖台阶吸引目光。

往日花纹精美的青砖布满裂痕,上面寓意着步步生莲的荷花几近断裂。

最让人痛心的是,地砖很难修复,也就是说再也恢复不到往日的光鲜亮丽。

就算是修复成功,每日成千上万的旅客还会再踩坏,地砖台阶之类的事务依旧伤痕累累。

怪不得网友们都说,故宫里的板砖寸土寸金,用金子也换不回来。

除了被人们踩踏过的地面,故宫的上层建筑也难逃毁坏的危险。

因为中国古代大部分是木头搭建而成,故宫也是如此,但是木头的工艺有个不好处是容易遭到虫蛀,还会在风吹雨淋时断裂。

尽管故宫建设初期考虑到此类问题,对搭建故宫的木材进行打蜡等防护措施,还是抵不过时间的摧残。

历经百年后,故宫有些地方木头断裂,部分宫殿塌陷,只能依靠日后一遍遍修缮。故宫之所以没有全面开放,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

在一次又一次地维护中,故宫像一件旧衣服,缝缝补补。并且,除去外表的残损外,故宫毁坏最严重的当属展出的文物。

故宫现存藏品有186万件,每年能供人展览的文物数量不到1万件。在战争年代,易碎的瓷器、布制的衣服,易燃的字画都遭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直到和平之后,国家才腾出空着手修复,拯救回了文物。很多文物修复后,需要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对环境要求极高。因此并不是故宫不想增加藏品供人欣赏,而是条件不允许。

在2013年5月的时候,当时故宫中的翊坤宫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透过玻璃观看室内的陈设。

但一个游客趁安保不备,徒手击碎了玻璃,将玻璃旁的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打翻在地,该文物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虽然是金属制物,但及其脆弱,掉在地上后,打钟掉在地上的一面明显变形,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不管乘客出于什么原因打破玻璃,波及到文物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事后,文物被紧急送往文物修复中心修复。由此可见,就算将文物与乘客隔离,还是会有发生危险的可能。

由此可见,故宫北院不是单纯地照抄故宫的模式,而是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为分担传统故宫压力而生。

目前,“第二个故宫”正在紧急建设中,预计在2025年故宫博物馆100周年时与全国人民见面。

参考资料:

环球网:故宫北院开建 世界最大宫殿群为何“开分号”?专家解答

看看新闻:亮点提前揭秘!故宫博物院北院区2025年全面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故宫   藏品   宫殿   旅客   文物   豪华   游客   环境   北京故宫   地方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