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新疆边民逃往苏联,赫鲁晓夫大开绿灯,中国却成最后赢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文丨古风文史

编辑丨古风文史

新中国的成立,祖国人民无不欢欣雀跃,但就有这么一群人在上世纪60年代生起了叛逃的念头。他们带着家属和牲畜,浩浩荡荡地向边境走去,利用苏联之前颁发的“苏侨证”,私自越境到苏联。

如此大规模的叛逃事件立马引起了中央的关注,但等到针对这一整个集体的措施开始实施后,叛逃人员已经达上万人。

本来1962年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粮食大幅度减产,全中国人民都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饥荒,包括新疆也同样处处人心惶惶。

一时间,一些不利于团结的新论甚嚣尘上。新疆原本就离苏联不远,来往的商业贸易比较频繁,在苏联工作的人总会在寄给亲人的信中提到苏联的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上百卢布。

甚至在这些人信中,苏联是一个没有贫穷、人人都非常幸福的国家。这种反差使得那些人在1962年的春夏终于按捺不住想要奔向苏联的心,最终导致了“伊塔事件”,而这件事件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一、“冷战”背景下,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领头羊”

由于美国在欧洲风风火火地展开援助计划,在亚洲连二战中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同盟轴心国之一——日本也没放过。这种拉帮结派的架势,将奉行共产主义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紧密团结在一起。

当时美国“经济援助”一系列措施主要援助欧洲的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以至于苏联不仅在政治上承担着意识形态的冲击压力,且在军事上美国进一步在欧洲部署武器,让两个国家的比赛进一步升级。美国以对欧洲援助这一“甜头”来达到在欧洲部署洲际导弹的目的,为此苏联也只能加紧研究更长射程的洲际导弹来应对这一危险。

正是由于美苏两国不断地发展自己与盟友,两国得以成为各自阵营的“领导者”,国内的人民自然而然享受着较好的生活水平。

二、苏联国内更换领导人,新的政策带来新的人力缺口

国外美国虎视眈眈,国内苏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领导人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下一任领导人。他在作为候选人时期就展露出了极高的政治手腕,上台后,很快就推行自己的政策,针对斯大林推行的政策进行改革。

当时的赫鲁晓夫认为只要继续推行重工业轻工业并进的改革,十多年后苏联一定能赶超美国。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可以看到的是赫鲁晓夫积极在轻工业方面进行改革,希望弄够提高国内群众的生活水平。

而斯大林一手搭建的高度集权的工业大国早已积重难返,要解决国内的轻工业问题,还得对政治制度慢慢调试。

赫鲁晓夫认为开垦荒地能给苏联带来更多的农业发展,但二战后苏联的人口也不多,自然而然产生了不小的人口缺口,苏联政府随之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劳动力流入,“伊塔”事件起初,正是由于苏联对于劳动力流入的宽松政策,那么些人才得以齐齐涌入边境。

三、新疆早已受沙俄影响,认同感更偏俄

其实新疆发生的事件不是一个突发的事件,其中还有存在认同感这一因素。早在沙俄时期,沙皇政府不断蚕食新疆,通过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不断掠走新疆人进俄开荒。种种条约下,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受沙俄的影响不断加深。

在沙俄时期,当时的沙皇还鼓励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与俄境内的人员进行通婚、宗教交流等。此时,这些部落不知不觉间就与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清政府接收新疆伊犁时,统计中就有十万多人拥有“苏侨证”,认同感更偏沙俄时期的身份。

四、新疆国内的苏联文化深受群众欢迎

在中国发展早期,国内的教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所以引进苏联教材并应用于中小学生教材当中。当发现当地的小孩只知道苏联的首都时,主管教育的官员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性,随即采取更换教材的措施。

除了基础教育外,群众的娱乐文化也是受苏联影响较深的,新疆当地大部分都是引进苏联国内刊发的杂志,群众通过阅读各种有关苏联文化的杂志窥见到了苏联整个文化的一部分。

新疆当地的官员和群众对于边境的意义认识不足

如上文提到的,在新疆“伊塔事件”发生前,边境的管理政策是比较宽松的。在边境线上,无论是商贸交易,还是打工探亲,甚至是日常放牧几乎没有严苛的规定加以阻拦。

两国人民在日积月累的来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的人由于亲属在苏联通过自己的努力安定下来,还有一些拿到了“苏侨证”的人又回到了国内。

在国内,出于认同感,一些拥有“苏侨证”的人聚集在一起搞了个“苏侨会”。这个组织不仅出钱,修学校供孩子们读苏联的教科书,修夜校供有志之士接触苏联文化和知识。

久而久之,“苏侨会”不仅接触到了普通的老百姓,还接触到了一些高级的干部。这些干部感受到了苏联先进,产生了一种向往。又因为对边境的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信念的动摇。

这还提现在伊塔事件中,有两名开国大将叛逃,这还引起了连锁反应,在当地的政府和军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件事导致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大批群众离开固有的土地,一时之间六十多万亩耕地突然闲置。

这些叛逃的人带走了他们的所有家底,牲畜、粮食。没有多少家底的,就打起了抢劫的主意,造成当地的治安环境的进一步恶劣。当时统计的叛逃人数为六万多人。

六万人这一走,直接造成了上亿的经济损失,光一个叛逃人数仅一万多人的县就有九百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中央为了应对这个突发事件,出动各界人士先是劝返叛逃人员,同时通告苏联务必关闭叛逃人员进入苏联通道,交回叛逃公民。包括宗教人士在内的多方人员的努力下,有一万多人迷途知返。

当时为了稳定新疆的社会局面,中国的人民子弟兵又一次走在前方,响应国家的号召,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由来。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为了维护新疆的稳定,放下装备耕种、放牧,为祖国看守好新疆的每一片领土。

凡事皆有两面性,这一次的“伊塔”事件,极大地筛选了当地的有信仰的、有信念的群众。他们在他人受到煽动时仍然保持理智,与后来的子弟兵一道建设新疆。

那那些叛逃的人员得偿所愿了吗?那必然不可能。且不说苏联一时之间不能针对如此大量的人员涌入提出可行的安置措施。边境的苏联也是苦寒之地,要彻底安顿下来,要废一番苦功夫。

原本在自己土地上能够自给自足,到了苏联一切从头开始,这种反差令许多叛逃人员难以接受。当苏联解体后,一些叛逃人员提出回国的请求,出于政治考量中方还是回绝了。

结语

“伊塔事件”不仅是由于边境国民受到的文化政治影响,也是由于那个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意外结果。

历史已然过去,如今的新疆以崭新的面孔重新出发,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青年人齐心协力,建设大美新疆。而那些叛逃的人却没熬过寒风瑟瑟的西伯利亚夜晚,何其可悲?

参考资料:

《1959_1961年中国饥荒的回顾及启示》陈硕

《“伊塔事件”与新疆兵团边境团场的创建》姚勇

《“伊塔事件”始末及反思》刘琴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赫鲁晓夫   苏联   新疆   沙俄   斯大林   边民   美国   边境   绿灯   赢家   中国   事件   人员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