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种姓制”,发达的现代日本,为何依然有三百万“贱民”?

每当人们谈到印度,总会感慨数千年的种姓制度禁锢了印度人的精神,成为限制印度崛起的牢笼

然而实际上,类似种姓制度的歧视政策不仅在历史上广泛存在,在如今的世界,也绝非印度的“独家特色”

今天的日本,虽然是一个远超印度的富裕国度,然而在日本内部,类似种姓制度的等级歧视,却未必比印度少到哪里去

今天的故事,将会从日本的“婆罗门”与“贱民”入手,带你见识一个,隐藏在宁静下的、真实的日本社会

日式婆罗门

在讲述沉重的日本贱民之前,先聊点轻松的话题——日式婆罗门,同印度类似,日本也有自己的“婆罗门”阶级——华族,所谓的华族,就是日本旧贵族在明治维新之后,获得的全新称谓

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日本是一个等级极其森严,且各等级之间几乎无法流动的社会,这种等级森严不仅体现在平民阶层的“士农工商”上,更体现在日本统治阶级那繁琐的身份复杂上

江户时代的日本贵族,不管是在幕府中做官理事的“公家”官僚,还是割据一方的“武家”大名,都被统一分配了一个所谓“家格”的等级标志

最高的家格,是被允许出任“摄政”与“关白”这两个日本顶级官职的“摄关”家,而最低的,则是来自富裕商人或是破产武士养子的“乡士”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一个人拥有何种“家格”,意味着一个人最高能爬到何种阶层,那些没有家格的平民,永远无法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而那些家格低下的人,即使才能出众,也不可能出任超越家格的高级官僚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自己也认识到,这种等级制度是日本成为“文明国家”的阻碍,因此对所谓的“家格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1871年,日本废除过去的身份制度,除了高高在上的皇族与构成社会基础的平民之外

所有拥有家格的旧贵族,一律划分为高一点的“华族”与低一点的“士族”,同时所有的日本人,也都获得了过去贵族独享的拥有姓氏的权力

然而作为一次自下而上的革命,明治维新本身就是日本贵族阶级的内部斗争,因此所谓的“家格改革”,实际上只是一场表演

新的等级制度其实只是对贵族阶级的压缩,在将低级贵族划分到与平民无异的士族行列,并用“四民平等”的说辞安抚他们之后

“华族”内部,又开始了按资排辈的老一套,1884年,日本通过了《华族令》,按照过去家格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的顺序赋予华族爵位

而为了展现所谓的民主进步,日本人还“慷慨地”赋予那些立有功劳的人晋升华族的权力

譬如出身贫农的伊藤博文,就因在日本现代化中立有大功,而在1907年被授予“公爵”爵位,跻身华族

不过所谓的出身贫农只是个障眼法,伊藤博文的父亲是贫农不假,但是其本身拥有林姓,追根溯源,伊藤的林家属于日本孝灵天皇的后代

实际上,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之前,日本政经高层几乎是清一色的旧贵族后代,真正的平民虽然占据日本人口大头,但是想跻身所谓的“新日本”高层,依然难如登天

二战结束之后,全面接管日本的美国人,对于这种虚伪的“民主”忍无可忍,于是便捏着日本人的头逼迫其通过新宪法,全面废除了华族与爵位制度

然而等级制在日本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虽然明面上取消了华族,但是过去的日本贵族们不仅早就与社会地位绑定,其在战前拥有的大多数资产,也并未被美国人全部没收

不仅如此,随着美国人的离开,日本华族势力重新抬头,他们通过内部联姻与收养,构建了庞大的联系网,垄断了日本政商两界

同时对外也毫不避讳,如今华族后裔们不仅建设专门的网站,供人查阅一个拥有华族姓氏的人是否真的出身高贵,而且复兴了前“华族会馆”、霞会馆,用于日本华族之间的内部交流

日本“贱民”

不过旧华族在日本大张旗鼓,却不被抵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华族虽然地位超然,但是并不拒绝同平民之间的交流

与追求血统纯净以至于面临绝种的印度婆罗门相比,日本华族。还多多少少有一些开放性

然而同可以公开讨论的日本“婆罗门”们相比,日式“种姓制”真正的阴暗面,便是日本人自己都不敢在台面上讨论的贱民制度,这一群体,就是如今也饱受歧视的“部落民”

在江户时代,有两类人群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一类是流浪汉、破产者以及罪犯组成的群体,在江户时代,他们被称为“非人”

而另一类,则是从事那些所谓的不干净的工作的人,这群人被称为“秽多”,居无定所的“非人”很好理解

并且因为过于贫穷,这些人多半也无法留下什么后代,然而“秽多”,就不是可以轻描淡写的话题了

作为一个受宗教影响颇深的国家,日本的“秽多”,并非指掏粪工与妓女这类职业,而是那些同“生死”打交道的职业

具体来讲,就是处理动物血肉的屠户与处理动物皮毛的制革工,因为会同血液打交道,他们在日本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不干净的

因此当时的日本贵族们,顺理成章地用“秽多”作为这些人的“种姓”标识,还勒令他们只能在城市中的某些区域居住,并且“秽多”的后代,也只能从事“秽多”的职业,永世不得翻身

虽然看上去十分压抑,但是“秽多”多少算是有个谋生的技能,加上人数过少,不足以改变社会制度

因此在江户时代,“秽多”们作为城市贱民,姑且算是安生本分地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

然而到了明治维新以后,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大,如何处理这些从血统上讲与普通日本人无异的“秽多”,成了当时日本政府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长达数百年的圈禁政策之后,“秽多”们早就形成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如果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华族,看姓氏即可

那么判断一个日本人是否是“秽多”,要看的就是他祖上生活在哪里,对于明治政府而言

在当初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彻底摧毁“秽多”的聚居区,并把他们疏散到全国各地,因为血统上来讲“秽多”依然是日本人,只需要几代人,对“秽多”的歧视基本上就会消失殆尽

然而万恶之源的日本贵族们在塑造了平民对“秽多”根深蒂固的歧视之后,并不想自找麻烦,从根源上铲除对“秽多”的歧视

同时“秽多”的移民计划,也需要极其庞大的金钱,因此明治政府除了表示过去的“秽多”如今已经是平民的一部分、不会再受到限制以外,没有采取任何手段消除普通人对“秽多”的偏见

“秽多”在明治维新之后唯一的改变,是取消了“秽多”这个明显带有歧视性的称谓,而用所谓的“部落民”去称呼他们

但这些人既不是大山深处的村民,也不是北海道或者冲绳的“外族”,而是世代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日本人

政府的一刀切,在最后反而起到了反效果,那些日本城市平民,一直以来对“部落民”都充满歧视;那些从乡下进入城市的日本新市民,通过歧视“部落民”,也能快速获得老市民的认可

对“部落民”的歧视团结了日本新老市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化过程当中的冲突,日本统治阶级对于这种状况乐见其成

只要市民们把怨气都洒向“部落民”,便会减少对统治阶级的怨气,因此每当“部落民”忍受不了新老市民的歧视的时候

日本上层除了表面上劝劝架之外,从未考虑从根本上改变部落民的处境

譬如在1870年之后,日本关西地区的市民为了避免同改头换面的部落民打交道,私底下编纂部落民住址与姓氏的小册子并互相传阅

可是这种人尽皆知的秘密,直到1968年,才被日本政府首次公开报道并加以管制

不仅平民不想同部落民打交道,依附于市民阶级的日本公司也有样学样,他们在私底下购买记载部落民姓氏与出身的小册子,一旦发现面试人员是部落出身,又会找各种理由不予录用

因为整个日本社会对部落民的隐性歧视,如今部落出身的日本男女若不是移民海外,在本国只能从事一些与黑社会有关的行业

也正因为如此,规模大约只有日本人口2%的部落民,居然占据了日本黑道的半壁江山

尾声

而日本在隐形的“种姓制度”背后,为何还能维持社会稳定与发达?根源就在于,华族保证了日本统治阶级的超然地位,而“部落民”的存在,又让平民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

只要“部落民”不消失,那么日本平民就永远不认为自己是社会最低的一环,而部落民因人口少,在日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对贵族与贱民的存在心知肚明,一旦谈到这个话题,大多数年轻人也会笑着说都是往事,不存在等级制度

然而一旦到了职业录用与婚姻嫁娶的领域,几乎所有日本人,又会对华族趋炎附势之余,对“部落民”敬而远之

日本上层社会何时会向日本平民开放,对部落民的歧视何时会彻底消除?或许即使到印度真的抛弃种姓制的那天,根植于日本人内心的等级制度,也不会彻底消失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种姓   日本   明治维新   华族   贱民   印度   日本人   平民   贵族   制度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