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魏东亭为何宁愿死,也不向康熙“求救”?说了他会更惨

文丨卿心君悦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下旨勒令所有欠款官员,十日内还清欠款,并委派老四胤禛为追缴国库欠款的大臣。

期间,部分欠款官员为了逃避还款,昏招频出。

有哭穷卖惨的;有撒泼耍横的;有攀比抵赖的;有煽风点火撺掇别人出头的,还有拿着家当去前门叫卖的……

而欠了国库三十五万两的魏东亭,在还款无望,限期将至之际,用一条白绫清了债。

初看这段剧情的时候,我一直有个问题没有想通:

既然魏东亭的欠款,与康熙两次南巡住在他家有关,且康熙也心知肚明,为何魏东亭宁愿死,也没向康熙求助呢?

按理说,以康熙的性格,魏东亭真要是求到他面前,无论是出于几十年的君臣情分,还是出于弥补南巡时魏东亭在他身上的花销,康熙都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魏东亭被抄家,大概率会出手相助,魏东亭又何必要以死清债呢?

直到这次重刷《雍正王朝》,看到老十三的那句质问,我才明白,魏东亭宁死也不向康熙开口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有无奈,有取舍,更有赤裸裸的算计。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一场突如其来的黄患,撕下了“康熙盛世”的伪装,也揭开了大清朝官场的丑态。

盛世之下,百万生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可朝廷却连赈灾修堤的救命钱都拿不出来。

官场之中,王公贵胄们如“官仓鼠”一般,各个肥得流油,堂而皇之的一手向百姓敲骨吸髓,一手从国库里掏银子。

何其讽刺!

真是形象生动又具体的诠释了曹邺的那首《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一次,向来以“仁德”自居的康熙也坐不住了。

在老四胤禛去江南筹款,勉强应付完黄患之后,康熙决定追讨官员们从国库挪借的一千二百万两欠款。

起初,对于康熙要追讨欠款的旨意,魏东亭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原因无外乎两个:

其一,在魏东亭看来,挪借库银的人太多,牵扯范围太广,甚至涉及到了皇子贝勒,康熙就算想追,也未必下得了决心,很可能只是“干打雷,不下雨”,喊喊口号罢了。

其二,魏东亭自恃跟着康熙出生入死几十年,劳苦功高。论资历,论功绩,皇子贝勒见他都是礼待有加,只要不是康熙亲自出面,谁也不会拿他这个老臣怎么样。

也因此,一些欠款官员们第一次去老八胤祀府上求助时,魏东亭并不在其中。

只不过,魏东亭低估了朝廷追讨欠款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之后发生的几件事,让魏东亭彻底慌了神。

第一件事:老四胤禛成为追讨欠款的大臣。

老四是出了名的“冷面”王爷,办事只讲规矩,不讲情面。如今老四接下了这个差事,别说他魏东亭的薄面不管用,就算是面对皇子贝勒,以老四的脾气,也是照追不误。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能让别人都怕,凭的还是为人,地位、手段、权势不过是锦上添花。就像太子,做人不行,做事更不行,所以站的再高,也不会让人心生敬畏。

第二件事:田文镜羞辱老状元陈文盛。

欠款的官员们不敢跟老四硬顶,却不代表不会在协同办差的田文镜面前拿架子、摆资历。

只不过,田文镜简直是老四的翻版,只认理,不认人,手段态度比老四还强硬。

追讨欠款的第一天,就毫不留情地当众羞辱了老状元陈文盛,一番诛心之论,差点没把陈文盛当场气过去。

这让一同被传唤的魏东亭,心有余悸,不得不放下姿态,表示会尽力筹钱还款。

第三件事:太子、老三相继还款。

说情与摆资历这两条路都走不通,魏东亭便开始出昏招——攀比。

得知太子也欠了钱,且替太子借钱的人并没有被田文镜追债,魏东亭一改往日的怯弱,气呼呼地跑到田文镜跟前质问。

魏东亭此举倒不是非要太子还钱,他只是想攀住太子这个“榜样”,拖延还款一事。

没成想,担心事情被捅到康熙面前,太子转头卖了几个官把钱还了,而老三胤祉也当众将一张三十万两的银票交给了老四。

这下,不仅攀比的对象没了,魏东亭还被老四点名批评。

正是这三件事,让魏东亭的态度,从最初的不以为然,逐渐转变为压力倍增。

随后,魏东亭舍下脸面求到了老九胤禟处,被老九以没帮老十为由拒绝。为了装好人,老九又给魏东亭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求老十三胤祥。

都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话是这个话,理也是这个理。可事实是,道理向来只对“讲道理”的人管用。

对于那些只图荣华富贵,不求为国为民的官员来说,国库有没有钱不重要,反正他们得有钱花;百姓是否饥贫也不重要,反正他们吃饭必须得摆满八碟十六个碗。

在这些人的眼中,欠钱是天经地义,还钱是强人所难,不还钱是理直气壮。

这其中包括魏东亭吗?

包括!

从表面上看,魏东亭比那些从国库里掏钱拿出去放贷的人强多了。

可究其本质,他们都一样。都是只顾自己,不顾黎民社稷;都是拿着国库的钱,吸着百姓的血,讲着不是理的理,填饱了自己。

最后的希望

魏东亭登门拜访的那一刻,老十三就知道对方是为了欠款一事而来。

他本不想掺和其中,让他四哥作难,奈何魏东亭是从小看他长大的老臣,他没法将其拒之门外。于是,老十三礼待有加的将魏东亭请进了内堂。

一见面,简单的寒暄之后,老十三就直奔主题:

“魏大人,您今天找我来肯定是有什么事。”

只不过,魏东亭没有接老十三的话,而是忆起了往昔:

“当年的光景好啊,老奴们跟着皇上收拾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那几个叛贼,又平定了边境的几个反王,天下太平,人心向上啊。记得老奴那时在乾清宫做一等侍卫的时候,有一天还背着你玩骑马呐,你一泡尿撒在老奴的脖子上了。”

魏东亭的这段话,要分两部分去看:

前一句是通过忆往昔,强调曾经的功绩与付出——我魏东亭是为朝廷拼过命的老臣,所以,无论我为何而来,你都不能轻视我。

后一句则是在打感情牌,强调曾经的情分,让老十三回忆起他的好,为后续开口做铺垫——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人,情分匪浅,所以我要是遇到难处了,你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对吧?

老十三知道魏东亭的来意,自然也听得懂魏东亭的话外音,他笑着回道:

“这事我记得,您来还教我们几个阿哥练剑,背地里还总是偷着多教我一招两招呢。”

老十三的意思很明确:您老不用在这儿绕弯子了,您的好我都记得的,有事可以直说。

听了老十三的话,魏东亭心里有了些许底气,不过他依旧没有直接道明来意,而是继续绕圈子。直到仗义的老十三主动送上台阶,问他是不是遇到难处了,魏东亭这才点出正题:

“就是欠国库的钱太多了,朝廷逼得又紧,四爷说过了十天不还清,就要抄家。”

只说难处,不提要求,这是魏东亭的精明之处。

对于魏东亭欠款的事,老十三自然有所耳闻,不过在他看来,这是康熙的旨意,是他四哥的差事,又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也因此,得知魏东亭欠款高达三十五万两,他略带质疑的问道:

“我记得您在漕运总督任上的时候,好像也积了不少钱。您怎么反倒落下这么多亏空呢?”

到此,魏东亭明白,如果他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就算老十三念着旧情,也未必会出手帮他,于是他将欠款的“真相”悉数道明:

“十三爷,我有一句话只能跟你说,我的这些亏空多数都是因为皇上落下的。”

“这事也只有皇上自己心里清楚。皇上五次南巡,有两次就住在老奴的家里,我就是倾家荡产,也绝不能让他老人家有一丁点的委屈。可这两次下来,我的一点儿积蓄就花光了,我就只有到户部去借,几年下来,就落下了这么大的亏空。”

到这里,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魏东亭的落空,真的是康熙导致的吗?

不是!

注意魏东亭话里的一个细节,康熙两次住在他家,花的是他的积蓄,那三十五万欠款,是之后几年欠下的。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不是康熙,他的积蓄不就留下了嘛,不就不用借款了嘛?

未必!

从剧中可以得知,魏东亭的儿子不到三十岁,就娶了四房妻妾,还在外面喝花酒、养妓女。光是给其中一个小妾打戒指,就花了五千两。

可想而知,整个魏家的花销有多大!

借钱度日还如此挥霍无度,要是有积蓄只会更甚!就算魏东亭的钱,没花到康熙身上,他也未必会不去借款。

我们再注意一个细节:同样是借钱维持家用,失了业的隆科多,只欠了3千两,而没退休依旧领着工资的魏东亭,却欠了整整三十五万两。

这说明了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从某种角度来说,魏东亭属于邬思道口中的第二类人——不安分而借之:

“这一类人往往是有资历、有功劳,讲排场、讲阔气的大官功臣。他们中哪一位不是从小就跟着皇上鞍前马后熬出来的心腹重臣。”

所以,魏东亭说他的亏空是因为康熙落下的,并不成立。

第二个问题:魏东亭花在康熙身上的钱,是怎么来的?

康熙说,魏东亭为他花费何止百万。我们暂且就按一百万两算。

可要知道,一个四品京官一年的俸禄,是一百多两银子。魏东亭的官就算大一些,也不可能靠俸禄积下这么钱。

也就是说,魏东亭在康熙身上花的钱,绝大多数都是为官多年,尤其是任职漕运总督时,捞来的。要么是民脂民膏,要么是贪墨克扣,总之来路不正。

第三个问题:魏东亭斥巨资招待康熙是为了什么?

为了向康熙表忠心,表孝心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为了讨好康熙,进而做更大的官,捞更多的钱,过更奢靡的日子。

这才是康熙明知花了魏东亭不止百万,事后却没主动补偿他的原因,因为康熙心里明镜一样,魏东亭捞的钱,何止百万。

而这也是我对魏东亭从同情,到无感的原因。

得知魏东亭的欠款与自己老爹有关,老十三立马表示要去找老四说情。

只不过,老十三压根没见到老四,而最后的希望破灭了的魏东亭,当晚留下一封遗书,自缢身亡。

一条白绫背后的算计

事实上,魏东亭宁愿自缢,也不向康熙求助,不是他不想,而是一旦他开口,结局只会更惨。

理由有两个:

其一,康熙并不欠魏东亭的。

上文提到过,魏东亭的钱并不是祖上的基业,是当官多年捞来的。他是把一部分钱花在康熙身上了,可这并不意味着康熙欠他的。

没有康熙,他去哪里加官进爵,贪墨敛财。就像剧中老四对欠款官员说的那样:

“不错,你们是为朝廷出过力,立过功。可是朝廷也没有负过你们,一个个顶戴花翎……你们当中谁敢站出来说一句,自己没有吃过空额,扣过兵饷。”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魏东亭真的去找康熙求情,拿南巡的花销说事,或是暗示康熙,他的欠款与康熙有关,康熙会怎么想——

好啊,你捞钱的事我是睁一只闭一只眼。你可倒好,钱花光了,责任撇到我身上了,要算账就把所有账一起算了,包括你到底捞了多少……

即便康熙念着旧情,出手帮了魏东亭,那魏东亭与康熙的情分也就一笔勾销了。

这种自绝于康熙的行为,只会让魏东亭晚年的生活更惨。账是平了,可没了康熙的恩宠,他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儿子的花销从哪弄?

其二:担责

找康熙求助,不仅可能会惹康熙不悦,魏东亭还可能面临担责的风险。

什么责?

破坏追讨国库欠款一事的责任。

要知道,能跟康熙谈旧情的,不止他魏东亭一个人。

一旦魏东亭开口,就等于直接把康熙推到了两难的境地。不帮忙,容易背上置功臣、老臣于不顾的恶名;帮忙了,其他人势必会攀比。

毕竟,帮了魏东亭,就得帮其他人,否则难以服众。别说魏东亭情况特殊,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也给康熙拼过命,挡过刀呢。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康熙碍于情面,掏光体己钱,给所有跟他出生入死的老臣还账。

可这样一来,还追什么欠款,还补什么亏空。

到了那个时候,追讨国库欠款失败的责任,势必会落到魏东亭的头上。而魏东亭也就成了康熙眼中那个不懂事,破坏大局的存在。

相对于向康熙求助,“以死清债”的方式虽决绝,但却更有利。

一来,他的死,势必会让康熙内疚,进而一定会主动且心甘情愿的帮他还债。既不用自绝于康熙,断了君臣的情分,也避免了被抄家的结局。

二来,对子孙有利。

他的死,会让他的家人得到照拂。只要康熙活着一天,他的家人就会一直处于康熙的庇护之下。这一点,从后续的剧情已经得到了验证。

对此,魏东亭心知肚明,所以才会有他对老十三说的那句话:

“这法子,我使出来,连皇上都会帮我的。”

这是法子,更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算计。

结语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魏东亭到底值不值得同情?

他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更没有像一些人那样,拿国库的钱去放贷,去谋私利。

可还是那句话,如果从本质出发,魏东亭其实与那些人无异。奢靡成性,挥霍无度,花的是国库的钱,是百姓的血汗。

唯一的区别只在于,魏东亭把钱花光了,而一些人的钱还揣在兜里。

这样的人真的应该同情吗?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邬思道的那句话:“甘守清贫,他出来做官干什么?”

是啊!出仕为官,又有几人愿意甘守清贫呢?

可出仕为官,难道就该只为一个“利”字吗?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贝勒   雍正   康熙   王朝   情分   老臣   欠款   国库   朝廷   皇上   太子   官员   魏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