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即便你有最大的靠山,请记住,你仍是一枚棋子!

汉景帝刘启一朝,将相大臣中,有两个人死的很冤。

一个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其事见文末的相关阅读)

另一个是,“开启”七国之乱的晁错。晁错被斩之时,身上尚穿着朝服。显然,景帝连申辩的机会的都不给他。

在局外人看来,不免讶异。毕竟,自景帝登基以来,对晁错几乎言听计从。

而局中人,更多的是感到大快人心。因为局中人,大多对晁错咬牙切齿。

01

这一切,都和晁错的性格有关。

错为人峭直刻深,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资治通鉴》,下同)

严峻刚正,严酷苛刻。以这样的性格为人处事,注定得罪人。但,文帝,尤其是太子刘启,特别喜欢他,号为“智囊”。

晁错早年学申、商的刑名之术。进入仕途后,领导选荐他去前秦博士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事毕,上交学习报告,深得文帝欣赏,有旨意任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再上一书,拜为太子家令。

太子是国之储君,能得太子的认可,是晁错仕途升转的一大关键。

两书一上,立即升官,晁错尝到甜头,再接再厉地上疏言事。比如怎么抵御匈奴、怎么守边、如何劝农立本等等。

之后,朝廷举贤良文学士,文帝亲自策试,晁错在一百余人中脱颖而出,官迁中大夫(掌论议)。


02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紧接着,晁错再上疏,陈述自己的核心观点:削诸侯、改法令。两者紧密结合,通过更改的法令,为削诸侯提供法理依据;也通过更改法令,以巩固削诸侯的成果。

两项措施,藩王在削之列,一般的食利阶层如功臣集团,似也受到相当打击。因此,除太子之外,功臣集团对晁错好感全无。文帝的态度亦有所保留,不过觉得晁错是个人才。

因此,文帝驾崩,景帝即位,晁错的主张才有展布的机会。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晁错官升内史(掌治京畿,如后世的京兆尹),帝宠如日中天。而且,他的建议和主张,景帝无不听从。

但申屠嘉就坐不住了。丞相作为百官之首,负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现在你一枝独秀,风头无两,更显得丞相在朝廷上尸位素餐,可有可无。申屠嘉憋了一肚子气,待机而发。

果然,机会来了。

03

当时,晁错的内史府在太上庙宫墙之内,门在东边,出行不便,所以私自在南边凿墙为门。申屠嘉以此为由,上奏请诛晁错。

消息走漏,晁错当即找机会先跟景帝认错疏通。有此伏笔,等申屠嘉当面再议“错擅凿庙垣,请下廷尉诛”的时候,景帝巧为回护。

景帝说:“这不是庙墙,只是宫殿外的矮墙,并没有触犯法令。”

一击不中,申屠嘉罢朝之后,怒气冲冲地跟长史说:“我应该先斩后奏,竟然先行请示,确实误了大事。”

以丞相之地位,非但不能倾倒晁错,反倒为此发病身亡。朝野为此侧目,晁错更加显贵,转任御史大夫。“削诸侯、更法令”的主张,正式提上朝堂的讨论、实施日程。

及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馀城,楚四十馀城,吴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郤,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及楚王戊来朝,错因言:"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削东海郡。及前年,赵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卬以卖爵事有奸,削其六县。

晁错帝宠正隆,且削藩之议,大受景帝的认可。此时提出,与议的公卿、列侯、宗室等,不敢出声反对。窦太后之侄窦婴力争,自然而然就和晁错结下梁子。

另外,要削藩,就得先找诸侯的过错、罪行,有了把柄,才好下手;而且,先拿吴国、楚国开刀。在寻找吴国的把柄时,晁错的眼光瞄上了窦婴的好友袁盎。

04

史籍中,不见晁错与袁盎有过过节,但两人简直势同水火。凡是有晁错的地方,袁盎都不去;凡是有袁盎的地方,晁错也极力避开。两人同朝为官,竟没在同一间屋子里说过话。

有此缘由,加上袁盎曾担任过吴国的国相,晁错抓住契机,授意属吏纠弹袁盎曾受过吴王的贿赂。弹章一上,景帝恩旨,赦免为庶人。

初,晁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语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馀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削藩政策,虽然有景帝的支持,但朝臣默言相抗,阻力甚大。晁错一意孤行,朝野舆论风向甚为不妙。他的父亲嗅出了危险,特地从老家颍川赶来相劝。

晁父:“今上登基不久,你理政主事,专削夺诸侯,疏离人家骨肉之情,谤满天下,你这么做到底图啥呢?”

晁错:“本来就该这样做。不然,天子不会得到尊重,宗庙社稷不会平安!”

看儿子语意坚决,晁父心死如灰:“刘家安全了,晁家却危险了,我还是离开你吧”。晁父不忍见灾祸临身,饮药而死。

十多天后,几乎在削藩诏旨传达到地方的同时,吴楚七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起兵造反。

05

吴、楚反,错谓丞、史曰:"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

吴、楚起兵,早在意料之中。为洞悉敌情,晁错主张逮捕袁盎,严加审问,为同僚所拒绝。袁盎探知风声,连夜在窦婴的安排下,入宫面圣,陈述化解之策。

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上方与错调兵食。上问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豪杰;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杰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杰,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亡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

"不足忧也!"性命攸关,袁盎不得不故作惊人之语,表示胸有成竹。一来以宽圣虑;二来引起景帝的关切和注意,后面的话才好接续。

“吴国铜盐之利确实有,不过相与谋乱的,都是些无赖、罪犯和奸商!”这点,“政敌”晁错,难得的表示赞同。

接下来紧要的应对办法,袁盎要求独对,让景帝屏去左右。

上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厢,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按袁盎的看法,郡国并行制,是高帝制定的国策。现在贼臣晁错从中挑拨,削夺诸侯,有违祖制。吴、楚起兵,仅要求杀晁错而已。

为今之计,先杀晁错,再遣使赦免七国的罪过,恢复他们之前的疆土,那么战争就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

06

削藩的本意在于尊崇朝廷,维护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封地,七国不惜以起兵相要挟,如果妥协,今后诸侯们予取予求,该如何应对?

从这点看,袁盎的办法,不仅大伤朝廷权威,亦启藩王觊觎大位之心。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景帝默然良久,估计没有考虑到这点,最终还是作了丢车保帅的决定。

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密装治行。

可叹可悲的是,从龙之臣晁错,对这一切都蒙在鼓里。如果晁错确实有罪,就应该堂而皇之的宣布罪状,明正典刑,以申国法。

作为大汉的御史大夫,满门弃市,竟然以被骗的方式来执行。实在过于冤枉!

后十馀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制曰:"可。"错殊不知。壬子,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上乃使袁盎与吴王弟子宗正德侯通使吴。

结语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肩上,都是一座大山。

晁错本人仗着皇帝的支持,一意孤行,“目无群子”,叱咤风云。

但他似乎忘了,在时局的博弈中,幕后棋手,另有其人。他只不过是其中一枚,可供驱使的棋子罢了。

不过,林则徐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信如能重来,晁错还是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削藩吧!


相关阅读

周亚夫之死:本事再高,功劳再大,也不能和领导赌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吴王   局中人   吴国   资治通鉴   丞相   靠山   法令   棋子   功臣   朝廷   诸侯   太子   申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