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新型电解液研究成果上《自然》锂离子电池将实现10分钟内快充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2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北京时间2月29日,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范修林研究员团队一项关于新型电解液的研究成果刊发在《自然》。这项研究成果有望帮助锂离子电池突破充电速度、工作温度和安全性能的“瓶颈”。

锂电池要实现快充,意味着在整个体系中锂离子都要实现快速的迁移,电解液的特性至关重要。

面对几万种溶剂,浙江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建立了一套溶剂筛选原则,用于筛选宽温域内快速锂离子动力学的潜在溶剂,进而将23种目标材料制作成电解液并应用于锂电池,展开实证研究。一块块锂离子软包电池,就像一块块压缩饼干,展现了不同的功能效应。

经过一次次实验,浙江大学科研人员提出并验证了一种“配体通道促进传输”机制,建立了离子在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中传输的统一框架,打破了传统的锂离子传输模式,并为具备特殊物化性质的电解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据相关测试数据表明,浙江大学提出的新型电解液在25℃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是商用电解液的4倍;在-70℃时高于商用电解液3个数量级以上。同时,在同等条件下,采用该设计理念的锂离子电池,能够实现充电10分钟,达到八成充电量,展现出超快的离子传输行为,即便在低温下也同样展现出良好的性能。

随着电解液技术的不断攻关迭代,范修林研究员对新型锂离子电池装配到新能源汽车上很有信心。据悉,目前,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已与相关企业开展紧密合作。

研究中的锂离子软包电池。/浙江大学 供图

电解液中离子传输行为:(a)介质传输;(b)结构传输;(c)配体通道促进传输。浙江大学供图

责任编辑: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电解液   研究成果   中国青年报   锂离子电池   浙江大学   溶剂   锂电池   离子   浙大   锂离子   团队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