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常对抗无常:罕见病患儿的网络人生

蓝妮妮今年8岁了,黑发又长又直,眼睛又大又灵,过年时,她随父母在安徽老家生活,有时穿花袄窝在太姥姥怀里,有时坐在门槛边晒太阳,有时驻足田野中看天空。记录这些片段的短视频在多个平台得到数百万网友的关注,评论区留下网友们的惊叹、询问、分享。

蓝妮妮患有一种罕见的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病伴脑铁沉积症6型,由基因变异引起,在罕见病中也相当罕见,妮妮智力与认知发育受到影响。尽管看病、康复的过程艰辛漫长、没有尽头,但在妮妮爸妈的镜头下,妮妮总是唯美、自在、无忧无虑。

蓝妮妮患有一种罕见的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病伴脑铁沉积症6型。

4岁女孩知知有一双大眼睛,时常扎着高马尾,用小脸蛋与妈妈的两只手玩“碰碰游戏”,碰左手是“好”,碰右手是“不好”。知知患有罕见病Rett综合征(即“雷特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导致语言功能丧失,妈妈教了她这种流行于语言障碍者中的“AAC辅助沟通系统”。

知知的生活、康复等日常被妈妈制作成短视频、笔记发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病友、网友前来围观、询问,为她加油、鼓劲。

知知和妈妈。

3岁女孩霏霏也是一名雷特综合征患儿,不会说话,但特别爱笑,她的笑总是搭配着弯弯的眼睛、两个梨涡、上翘的嘴角,十分治愈。霏霏和妹妹的日常被中医师妈妈记录在“霏霏在努力”账号中,许多类似病友找过来,和霏霏妈妈讨论、分享。

霏霏。

在社交网络上,越来越多罕见病儿童家长开通账号,分享孩子的病情和日常生活,与网友互动,与病友交流,也接受广告商赞助,为生活寻找更多的出路。

这些活跃在网端的罕见病儿童家庭,怎样重组被疾病改写的人生路?网络世界带给他们怎样的机遇与压力?在2024年国际罕见病日前夕,南都健闻记者与蓝妮妮、知知等多名病童家长取得联系,听他们讲述自救与抗争的故事。

“触网”

遭遇罕见病,网络成为“树洞”、生活、自救路

蓝妮妮半岁左右时,爸妈发现,女儿不对劲,“身体特别软,那时候别的小孩都可以坐了,但她连扶坐都不行,喊她也没反应,眼睛对视也不行……”

当地医生怀疑妮妮缺钙,但补了钙片也没效果,去了省城医院后,医生确认妮妮发育迟缓,之后,妮妮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慢慢学爬、学走,到两岁七个月时,妮妮终于学会了走路。

但情况并没有真的好转,“本来以为就是笨一点,慢慢追赶,当作脑瘫来训练运动能力,后来又查出‘自闭症’,当时真的接受不了,崩溃了,在地铁站差点把她丢下……当然不是真丢,当时奶奶在旁边……那段时间太难了……”

蓝妮妮和爸爸。

妮妮妈妈回忆,妮妮3岁左右时,她每天带妮妮在合肥的两个康复机构之间奔波,做脑瘫与孤独症的两种康复训练,“后来想通了,孩子不就是你的全部吗,就咬咬牙坚持,每天坐公交带她去康复,来回都要4个小时……”

康复训练是有效果的,妮妮从“走得歪七扭八”进步到独立正常地行走,之后又进步到可以蹦蹦跳跳,吃饭时也可以自己拿住勺子。

正是在合肥治疗的那段时间,同病房一个病友家长在玩手机直播,妮妮妈妈好奇,也学着玩,把妮妮的视频上传到网上,“没多久妮妮就火了”。

蓝妮妮。

如果说妮妮妈妈“触网”有偶然因素,那么,知知妈妈开通账号则是深思熟虑后的“自救”。

女孩知知在1岁前一切正常,一岁半时,妈妈察觉到不对:一起玩的同龄孩子慢慢都会走路了,知知还不会走。也许是发育慢一点吧?知知妈妈安慰自己。随后更多异常出现了:知知不搭理人,邻居奶奶逗她没反应;知知专注的时间特别长,可以自己看书二三十分钟……像孤独症?知知妈妈赶紧去学习孤独症相关的知识,发现,孤独症并不像曾经以为的“天才病”,“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

她在书中学到,经典孤独症占全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50%-70%,另外的30%-50%从一开始就存在智力损害,这些损害与孤独症同时合并发生,也是先天性的,这类病因是清楚的,其中就包括“Rett综合征”。

当时知知的症状并不符合雷特综合征,她第一时间就把它跳过了,点醒她的是一位病友家长。当时,知知妈妈进了一个孤独症交流群,“群里全是男孩,只有我们是女孩,做完自我介绍,有个病友家长就说,你们很可能是‘雷特综合征’(雷特综合征多发于女孩,已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近年来逐渐从谱系中独立出来)”。

那个家长当时还说了句“寿命不长”,知知妈妈被吓到了,赶紧重新去查信息、找医生。

当时正值过年期间,她除夕那天带知知去医院,第一家医院的医生说只是发育迟缓,她无法安心,随后查到对雷特综合征诊断有特长的北大一院,还没等去看专家号,第一次接诊、开检查单的医生就在病历本上写上了“Rett?”“当时那个医生的查体、询问都是直指Rett的,从诊室出来,我心里就已经有答案了,只是还缺基因检测来确诊”。

那时,知知确实出现了雷特综合征的症状,最典型的是各种“退行”行为,比如,原来她会用手拿小面包来吃,但慢慢就拿不住了,玩具拿在手里也总会掉落;原本已开始牙牙学语,能说“妈妈吃饭,爸爸下班”,但后来语言逐渐减少了,“这些当时是看不出的,直到手功能全部退化,我回看记录的视频,才知道她的技能在一点点消失”。

等待基因检测结果的一个月非常难熬,知知妈妈想起了小时候身边也有不能自理的病童,“那个孩子跟我一样大,我亲眼见到那个妈妈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她的生活一眼望到头,又望不到头”。

“判决书”基因报告还是拿到了,知知真的是雷特综合征,这种常见于女孩的罕见病儿未来可能面临着“100%不能自理,99%语言丧失,99%手功能丧失,75%癫痫,64%脊柱侧弯,50%将永不能走路”,总之,知知需要终身的贴身照顾。

未来怎么办?“我要正常生活,也要让孩子活得有尊严,希望别人能认识她、喜欢她,跟她交朋友,把她当‘正常人’”,知知妈妈想起,知知“退化”期间,有一次吃水果时“像小动物一样趴到地上”,她非常心酸,就想“一定要让她活得有尊严,她只是‘不同’,不是‘不好’”。

知知妈妈此前从事互联网行业,知知生病后开始全职照顾孩子,确诊后,她经过1整年的崩溃、纠结、思考,决定为知知开一个账号,记录知知的日常,也开启自己的自媒体之路。

“自媒体是我的一个自救之路”,当时,另一种罕见病SMA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纳入医保,患儿的药费大幅降低,SMA患儿得到大量关注,在社会的帮助下他们用上了药,这件事触动了知知妈妈,“我真正开始发作品了,Rett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效药,但等到有药出来的时候,我不能手无寸铁、毫无准备”。

“雷特女孩”知知与妈妈。

对霏霏的妈妈来说,网络是一个“树洞”,她记录日常也治愈自己。霏霏是她的大女儿,怀着二宝时,妈妈发现,一岁多的霏霏“不对劲”:有时会自顾自地笑,认知、语言发展比同龄孩子慢了不少,“一直不会叫爸爸妈妈,当时觉得她可能是孤独症”,妈妈带着霏霏边康复边四处看诊,二女儿出生后,霏霏的基因检测报告出来了,是雷特综合征。

虽然是医生,但霏霏妈妈此前从来不知道雷特这种罕见病,一开始以为是孤独症的时候,她安慰自己,孤独症孩子康复得好的话,也可以读书、生活、工作,谁知,最后确诊的雷特综合征让她不得不放低预期:孩子的手功能、语言功能都不行,可能还会经历各种“退行”。

“怎么办?就养着她吧,她开心就好了……但将来会不会对老二组建家庭有影响?”面对刚出生的小女儿,霏霏妈妈心里有无数种担忧在盘旋,却找不到一个出口。朋友圈渐渐只发工作相关的内容,身边的亲戚朋友也“没办法跟别人说”,最后,她在小红书上开了一个账号“霏霏在努力”,当作自己的“树洞”,时常发布一些孩子的康复、生活日常,也发自己专业的中医保健知识,吸引来了不少病友。

“雷特女孩”霏霏在做康复训练。

收获

网络带来了收入、社交、陌生人的善意

从2019年开通账号至今,“蓝妮妮是地球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罕见   孤独症   病友   综合征   无常   账号   日常   家长   妈妈   孩子   女孩   网友   人生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