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阳气阴气和阳虚阴虚,李可治疗强调阳气

中医的阴阳一般指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其中,阳一般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而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包括血液、津液等。阴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这类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若人体内存在阴阳失调的情况,则表示人体在致病因素,如阴邪或阳邪的作用下,体内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小王问道:“谢老师,我最近在学习中医,对于阴阳的概念还不太清楚,能否请您给我解答一下?”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事物关系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谢老师用一种温和而深沉的声音回答道。他的眼神透露出一种内敛而睿智的光芒。

小王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拿起笔在纸上记录着谢老师的回答。

“比如说,寒与热、内与外、动与静、明与暗等都是阴阳的代表。”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小王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问道:“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处于阴性还是阳性呢?”

判断一个人是处于阴性还是阳性

谢老师微笑着解答道:“热性的、积极的、向上的、向外的、急速的都属于阳性。”说着,他用手比划着,仿佛在描绘一幅画面。

“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病人表现出面色红赤,声高气粗,狂燥多语,身体发热,烦渴引饮,便秘尿黄,腹痛拒按,舌质红,苔黄燥,脉搏浮数又洪滑,这种情况被称为阳证。”谢老师生动地描述着。

小王目不转睛地聆听着,同时用手记下了谢老师的描述。

谢老师接着说道:“而寒性的、消极的、向下的、向内的、迟缓的则属于阴性。”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凝重和庄重。

他继续解释道:“比如,当一个病人表现出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安静而少言,四肢冰冷,畏寒,既不烦躁也不渴,大便稀溏,尿液清淡,腹痛喜欢按压,舌质淡,苔白滑,脉搏沉迟又细弱,这种情况就可以被称为阴证。

小王对谢老师的回答感到满意,他意识到阴阳并不仅仅是指代表颜色的黑与白,而是对立事物之间的平衡关系。他感叹地想到,中医学真是博大精深啊。

昼夜四季也是阴阳的变化:从昼夜的角度看,上午时间为阳中之阳,也就是所谓的太阳、下午时间为阳中之阴,也就是所谓的少阴、前半夜时间为阴中之阴,也就是所谓的太阴、后半夜时间为阴中之阳,也就是所谓的少阳。另外,从四季的角度看,夏季属阳中之阳、秋季属阳中之阴 、冬季属阴中之阴、春季属阴中之阳。

阳气、阴气和阳虚、阴虚

小王点头表示理解,“老师,我明白了,但是究竟我们体内的阳气、阴气到底是什么?这里的阳虚、阴虚到底虚了、少了什么?” 小王迫切地追问。

谢老师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地继续解释:“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正常、各个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气’的作用,所以气充足则生命旺盛有序,不会生病,气少了身体功能就会失常、生病,甚至气绝身亡。我们身体的气,按照其功能不同又分为阳气和阴气。

阳气就是人体内发挥温热、推动机体功能的部分;阴气就是人体内发挥寒凉滋润、抑制机体功能的部分。体内各个脏腑器官都有阴阳之气,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保证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正常。

小王听得入迷,忙不迭地记录下每一句话。谢老师继续道:“说白了,阳气就是体内的‘火炉’‘太阳’‘发动机’,阴气就是体内的‘冷气’‘月亮’‘抑制剂’,二者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和生命活动。如果你的阳气虚了,体内火少了,必然会觉得冷、不想动、没精神。如果你的阴气虚了,体内冷气不足,就会出现手脚心热、心烦,中医称为‘五心烦热’,特别是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

小王的表情逐渐由紧张转变为满足,他的脸上露出微笑,仿佛在解开一个谜团。他的手不停地翻动着笔记本,记录下每一句谢老师的回答,以便后续的学习和研究。谢老师继续说:“比如心的气就称为心气,心气又分为心阳气和心阴气。心阳气发挥推动和温煦作用,而心阴气发挥凉润抑制作用。二者共同维持了心脏正常的温度、心率和脉率。

小王专心聆听,认真地做着笔记。“那么,如果心阳虚,会有什么症状呢?”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心阳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因为温煦作用减少了,同时心脏和脉搏跳动减慢。而如果心阴气少了,就会有‘五心烦热’的症状,手脚心发热、心烦,因为凉润作用下降,抑制作用不足。

小王看着谢老师,心中充满了敬意。他知道,老师的每一个回答都是珍贵的知识,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解释,每个字都写得工整而清晰。

谢老师补充道:“你可以理解成,中医所说的阴虚、阳虚,并不是身体缺少了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具体物质,而是两方面功能的下降,因而治疗的时候将下降的功能补助起来就可以了。

李可老中医治疗强调阳气

李可

李可老中医(1930年—2013年),男,山西省灵石县人,李老为救危亡,殚精竭虑,探索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药方等等。李可老中医因为善用附子,在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上战绩彪炳,人称“救命先生”“李附子”“霹雳大医”,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赞为“中医的脊梁”。

李可老中医深有感触地提到了中医学治疗急症的传统优势。他指出,在历代中医名家和大师的眼中,每个人都是能够使人死里逃生、拥有神奇手法的高手。然而,为何现代中医在急症领域逐渐退出了舞台?如今,人们对中医的看法渐渐变为“慢郎中”,这对中医学来说是一种耻辱和侮辱!李可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们振奋起来,不要自卑,不要轻视自己,更不能甘愿做附庸。他鼓励中医们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发展和创新,重新树立中医在急症领域的威信。

《李可经验专辑》:“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

李老认为,那些在临床上难以治愈或反复发作的危重症、顽症和长期慢性疾病,必然存在着内部隐藏的六淫外邪。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列举了许多与伏邪理论相关的病例。

在处理伏邪的治疗中,李可老中医强调了“扶正开表透邪”的治疗原则。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善治者治皮毛”,这不仅仅适用于表面症状的治疗,也是应对外感六淫伏邪引起的各种严重、难治和瘤证的法宝。相反,如果伏邪留在体内不被排除,病情将无法得到缓解。李可老中医为我们展示了中医外感伏邪理论在多种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中的显著效果。

李老在应用伏邪理论治疗急危重症时,针对顽固性疾病提出了“表是邪之入路,也是邪之出路”的扶阳托邪法;在临床辨证中注重对病机的分析。

李老认为,身体中只要有一个地方阳气不到位,就会产生疾病,这是最重要的病机。

阴阳的关系是不对等的,阳主阴从,阳气可以调节阴气,阳气对人体健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阳气就会生机勃勃,没有阳气就会垂死。他认为现代人中有八九成都存在阳虚的情况,而阴虚的人却很罕见。基于这一观点,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以肾为根本的治疗方法,强调“万病不治,求之于肾”;他还提倡“三阴统于太阴”以及重视疾病在季节和时间上的发作规律,并且认为治疗皮肤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肾。李可老中医深入揭示了不同疾病的病机,这大大提高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

他深信阳气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他的治疗体系以阳气为核心。他们通过温阳、潜阳、敛阳、扶阳、补阳、回阳等方法来时刻呵护和调理阳气。这一治疗体系的创建基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和皮肤科等领域。

在临床实践中,他非常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尤其是保护脾肾元气,时刻关注阳气的调节。他的理论基础是先天之本,因此他强调“万病不治,求之于肾”,并倡导“三阴统于太阴”的观念。此外,他们还重视疾病在季节和时间上的发作规律。

老中医李可先生的讲稿也分析了现代诸多病症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认为这些病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而现代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扶阳是大势所需,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哗众取宠。

总之,李可老中医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中展示了伏邪理论的显著效果。他开创了扶阳托邪法,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并通过温阳、潜阳、敛阳、扶阳、补阳、回阳等方法来调理阳气。他们的治疗体系以阳气为主导,借鉴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阳气   阴气   小王   中医   急症   阴阳   体内   入门   身体   老师   功能   李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