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孩子磨叽是常态,变慢为快的5个技巧,比催促有效

最让父母抓狂的,就是他们的拖拉。

不管时间有多紧,这小子总是慢悠悠的,直到父母骂了他一顿,他才会加快速度。

吃饭,洗手,洗漱,穿衣,外出,写作业,整理玩具,这些都需要父母的督促,每天催促个八百次,催促一次,不催促就不行动。

很多家长都在问:“怎么这么慢?”怎样才能使孩子不磨蹭、不拖拉?

所有人都在催促孩子快点,快点,不要浪费时间。

催促是一种下意识的应对拖拉的方式,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这样做没有任何长远的好处,只会让你的父母更加愤怒,而且还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副作用,那就是让正常的拖拉变成非正常的拖拉。

一开始,小孩的拖拉是大脑和认知发育不足的一种正常情况。

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很少有不拖拉,不拖拉的。

当我们问到附近的父母时:你的小孩穿得快吗?还不是被人催促了几次,然后才开始吃饭?

大部分人都会说:“我和你一样,什么事情都要催促,磨磨蹭蹭的。”

这种普遍性的现象有两条客观发展法则:

首先,就是你的大脑发展程度,你可以暂时放下眼前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再考虑其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提前判断出一个问题,比如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一个问题上,比如推理,规划,控制等等。

而负责这一功能的脑部部位,则要花上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发展成熟。

在《0-5岁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中提到,大范围的高级交流皮层区,如顶叶、颞叶和额叶,到了十七、八岁时,仍然在经历着精简突触,形成髓鞘的进程,其中包括语言,注意力,判断,计划,情感,推理等。

由于这种发展的限制,儿童会沉溺在当下玩玩具、看动画片、发呆等乐趣中,无法马上切换到快速穿衣服、吃饭、洗漱等任务,特别是2-3岁的低幼段儿童。

因此,对于学前儿童,我们应该有一种理性的认识:拖拉、磨蹭是他们的常态。

接受了这一客观常态,我们就可以放宽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过苛求,多用些技巧,磨叽、拖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急切地想要去培养他们所谓的“自我约束、时间观念、好习惯”,而忽视了孩子脑部的认知发展程度,将本来正常的磨蹭拖拉推向了歧途。

然后,这个小孩的磨蹭变成了一种反抗家长的行为。

一般的小孩,不会什么事情都磨磨蹭蹭,总有一些比较合作的,但这些都没有。

我们希望:每一次,每件事,都要迅速反应,马上实施,否则,我们期待着最多拖5分钟,而孩子却拖了10分钟。

基于这种期望,我们一见小孩没动作,就生气地劝道:你们能不能快一点!

由于小孩怕生气,我们只好跑得更快了。

对于自己不愿意做而家长要求做的事,孩子们会以拖拉拖延的方式进行抵抗,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这是非常有效的抵抗方法。

而且,他还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当他表现得太慢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会发生变化。

“掌控父母”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渴望得到的经历。

与其针锋相对,拖沓拖沓还有“获得关注”的作用。

在子女众多、子女众多、家长对子女不够关心的家庭中,

孩子们会发现,拖拉可以延长父母对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家长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关注,比如责备,比如催促,都是孩子想要的。

因此,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磨磨蹭蹭,那就应该复盘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不是过于紧张,过于疏离了。

于是,父母和孩子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一旦孩子养成了用磨叽、拖拉的方式来对抗父母,获取注意力的方式,那么亲子关系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催越慢,越催越急。

家长们认为,小孩子都是懒惰的,总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孩子会感觉到家长的不满意,会觉得自己很懒惰,需要外界的鼓励。

在这一周期中,我们相信变化的根源在于儿童,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只要他们不拖延。

其实,正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孩子们,才是那个打破了这个怪圈的人。

回想文章开头提到的,造成拖拉拖拉的客观情况吧,孩子拖拉是正常的,他没有改变拖拉、拖拉的自我动力。

要是每一个小孩都能自制,要家长何用?

对待小孩的磨蹭和拖拉,要分阶段,讲方法

幼儿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对于拖拉磨蹭,本人试了以下5种较为有效的办法,可供您参考。

1、在4岁之前,要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发展”这一特点,处理好4岁之前的拖拉和磨蹭。

宝宝在一岁半的时候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这是由于他们希望自己做出决定,自己做决定,从而用磨磨蹭蹭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我们只要掌握了小孩的这一心理特征,用下面3个小窍门就可以搞定大多数拖拉的人:

1)事先告诉你的孩子你的日程安排,而不是在最后关头告诉你

与其到了出门的时间,还不如告诉他,让他在十分钟后就开始准备离开,因为他没有时间的概念,他在乎的只是手中的玩具,越急,他就越想玩得越久。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提前告知的。

在吃饭的前十分钟,告诉他:“你还有十分钟的时间,再过十分钟,我们就可以吃饭了。”

在上床之前15分钟,你要对你的孩子说:“我们还有15分钟的时间可以玩,15分钟后我们要去洗漱。”

就是由于孩子们没有时间的观念,10分钟,15分钟就足够让他们感到他们得到了很大的好处。

2)以选择取代命令,自主决策的儿童行为能力更强

比如,如果孩子早上起床了,还不肯穿衣服,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他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去思考。

我们打开衣橱,对小孩说:你们的两套恐龙服装正在争吵,他们要你挑一套来穿,咋办?“好了,你先挑一套恐龙服装吧。”

这是一个很有可能会让小男孩跳起来,去衣柜里找衣服。

我们又把衣服给小孩说:两个衣袖又要吵起来了,他们都要先把你套上,你赶快把衣袖弄好,先穿哪个袖子。

这是一个很有可能会让宝宝更快的穿好衣服的问题。

如法炮制,裤子和鞋子都可以在“我选”的游戏里解决。

3)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做这些事情

假如时间实在太紧,孩子自己去做肯定来不了,那咱们就干脆自己动手,替孩子把事情办好,别一遍一遍地催着,有训练孩子的意思。

例如,再过十分钟,我们就会赶不上公司,而小孩的衣服却还没来得及穿,这时,我们就会立刻抓起小孩,迅速帮他穿上衣服和鞋子,然后迅速离开。

又例如,如果事先安排好了,而不是用“选择”来代替“命令”,那我们就可以不讲理地走到孩子身边,带他去洗手间洗漱,然后把他带到餐桌上去吃晚饭。

2、处理4岁以后慢吞吞的孩子,让他负责,让他经历失败

当孩子长大了,认识能力提高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让孩子了解拖拉磨蹭对他们自己有什么影响。

(1) 对自然结果的承受

拖延的结果就是:时间紧迫,计划被打乱,迟到、迟到、迟到等。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经历过很多事情,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提醒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拖泥带水。

但是,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太少,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大多数的责任都是父母来承担,因此,他们对拖延症并不害怕,也不在意。

这样的话,就只能让孩子们明白,为什么不能拖拖拉拉了。

我们要时常在生命中,让孩子多经历一些自然的结果,以真切的情感体验取代抽象的说教。

例如,如果超过20分钟,孩子还不在餐桌上,就要让他体会到“拖延导致饥饿的后果”,并理解准时用餐的重要性。

但这种办法,也就是对孩子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有效,像是早起磨蹭会让他去幼儿园迟到之类的,估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2)在不同计划中试验各种效应

学前儿童一天没有太多的事要做,可以先让他试着自己计划一下,再复盘一下这个计划的合理性。

一开始,我的儿子很不情愿在早晨起床的时候进行视觉锻炼,拖了好长一段时间。

第一个测试是在午饭后进行的,根据他的经验,上午玩得很开心,但下午要进行四个项目的练习,而且下午还会犯困,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

第二次则是在午饭之前,根据他的经验,老妈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锻炼上,所以晚饭后,他就会把晚饭的时间往后挪一挪,这样他就可以更晚的出门了。

第三次是在七点钟起床的时候,他就开始练习,而且是最难的反向动作,所以他有了一个很好的教训,那就是中午和下午都可以自由活动,不需要休息。

终于,儿子说:“看来早晨的锻炼计划是最合理、最快乐的。”

为了让自己在中午和下午都能好好玩一玩,他也不磨蹭了,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就去自己的办公桌前锻炼。

我想,这种方式,才是克服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因为有了目标,就有了内在的动力。

动力是拖沓拖沓的最大杀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脑科学   孩子   拖沓   常态   拖拉   小孩   家长   父母   儿童   方式   技巧   时间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