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临死前告诉刘备,你被诸葛亮给骗了,诸葛亮为何骗刘备?

前言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庞统作为刘备麾下的谋士,临终前传达的一番话语,如同历史旋涡中的谜团,让人不禁产生诸多猜测。

为何庞统会告诉刘备,他被诸葛亮欺骗了?这是一场充满谜题的历史交锋,一场智谋与权谋的较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庞统在生命垂危时揭示这个惊人之秘?

刘备初遇谋士,终遇奸计

当初,旷世奇才刘备东汉宗室,本与汉室有责相扶持。奈何时局动荡,其年已二十有八,才胸中抱负一时无用。偶遇关羽张飞二人,遂一拍即合,结为异姓兄弟,誓要匡扶大汉江山。

刘备性格随和,善怀包容,饱读诗书,极具君子风范,一心想法效仿先人刘邦,成就霸业。只是三人皆系武夫,缺乏用兵之道与纵横捭阖之谋,屡遭挫折。

刘备不甘心事事碰壁,对自己的局限渐渐认识到,忽召其为兄长,有识之士司马徽劝他效仿当世英雄,需辅以贤谋,方可成大事。

此言一出,犹如敲打刘备心中死穴。他本为汉室宗亲,却一直难成气候,悔恨不已。这时忽有奇才徐庶投奔,刘备大喜,遂倚重委以军机大任,试图扭转局面。

徐庶出谋,刘备用兵成绩斐然

果然,徐庶一举破解曹操八门金锁阵,大获全胜。刘备由此深感谋士不可或缺,并对徐庶更加信任倚重。刘备性格极易感化,这时全然抛弃自身见解,一味听从徐庶决策调动。

谁料,好景不长,徐庶中了曹操阴谋,被迫回阙侍奉。失去军师的刘备再无依靠,内心恐慌,局面再次危急之时,徐庶却向其推荐一位隐居在西川三峡深山老林的睿智人物——诸葛亮。

刘备渴求脱困,紧抓徐庶提议。头脑发热如火,毫不迟疑踏上征程,只求一次再次逢赌。数日跋涉终于历经千难万险,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当面谈话,刘备惊为天人,顿时敬佩欣喜倍增。

诸葛谋定兴复汉室之策,刘备心悦称服

初见面,诸葛亮便大谈特谈天下形势,分析透彻。其谋虽出人意料,却让刘备心悦诚服。诸葛亮不负众望,立即制定智勇兼备之计,先后火攻博望,纵火新野,大破曹操部下。此时诸葛亮已成长为蜀汉第一谋士,刘备对此更加信任,几乎言听计从。

转战之间,诸葛亮方才初露锋芒,便擘画出振兴汉室之大业蓝图。智谋深沉如他,自然考量万千,此计无疑乃其心血结晶。兴复汉室,荆州为先;取西蜀为根本;联孙氏共击魏国;三分天下而治之。

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誓要扶汉室再伸天子慈,令四海归心。刘备读后大悦,首肯其策,由衷佩服。当真正可谓天作之合,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安天下矣!满怀希冀的刘备,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荆州失守破坏大局,庞统异见不为听纳

然而好景不长。刘表病故,荆州竟不归刘备所有,出人意表反而落入曹操之手。霎时间刘备如坠冰窖,胸中雄心壮志难实现,失望透顶。诸葛亮也暗自纳闷,向来深谋远虑,这一次却失误了。然不改初衷,仍坚信荆州的重要性。

于是联吴共擊,屡出奇招终于得手,击退曹军夺取荆州。然荆州仅为孙权所有,刘备心有不甘,屡次想方设法要求“借”地。

此举遭新归降将领庞统明确反对,与诸葛亮产生分歧。庞统自诩才能不输诸葛亮,分析实力认为应以蜀地为大本,不必过分在意荆州。不满刘备只信任诸葛一人,自己种种建议皆不被接纳,心生不悦。

于是决意随同西征,寻机立功策马,以证明自己的远见卓识。并暂时保持缄默,静观其变。

庞统遭遇伏击,死前透露惊人看法

可惜西征一路磕磕碰碰,态势并不乐观。庞统与刘备意见分歧渐大,彼此心生芥蒂,渐行渐远。

在进入西川境内的落凤坡,庞统大军遭埋伏伏击。庞统身中数箭,不治身亡。临终之际猛然抑制不住内心真实想法,将种种疑虑原原本本吐露与刘备。

原来他此前对诸葛亮的种种布局都抱持异议,甚至认为其错误把荆州视作大业根本。在他看来,以立足益州为正策,利用巴蜀天险固守,再打通荆襄通道,这样方为上策。此话一出,让在场众将骇然失色。

然则刘备深信不疑诸葛亮,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庞统不过才死一场,论资历和建树,远不如诸葛亮,此言未必准确。况且大局已定,蜀汉围绕荆州展开。

荆州沦陷带来连锁反应,多次北伐均告失败

可惜,天不遂人愿,庞统的忠告终成真知灼见。后世之人不也因此称赞其有先见之明,大有穿透未来胜于当下者。

关羽失去荆州之役,直接导致东吴乘虚夺地。此举亦令刘备大惊失色,立即亲率大军征讨,奈何终究兵败。此后打击沉重的刘备身体愈发虚弱。

而诸葛亮接手军务后,执意以荆州为根据地北伐中原。只是屡战屡败,始终无法突破魏国防线。稍一不慎,荆州的重要性反而成为蜀汉的软肋,易受别人牵制。一旦丢失,则北伐的希望更加渺茫。长此以往,终使吴蜀关系蒙上阴影,王气渐弱。

北伐屡败,难圆诸葛心愿

六次北伐,前五次均以失败收场,近在咫尺的北伐梦想破灭。诸葛亮自觉难以完成的诺言,内疚自责。他勤勉治军,日夜操劳。前线屡屡爆发疫病,有时军粮运送不继,他只能与官兵共患难。

目睹年轻将士因战事频仍、疾病而折损惨重,诸葛亮痛心疾首。此时此刻,他才后知后觉体会到当年庞统忠告的含义。

身披甲胄,日夜思虑的他本人也渐感劳形,抱残守缺之身在战场上挥洒热血。此时的诸葛亮已经不再是当年锐气逼人的统帅。他因为操劳过度,已经有了大病在身。然志在必得,仍然挥师北上。

终因郁积成疾,他在五丈原病倒。卧榻之上,思及他苦心孤诣,最终却一事无成。那辽阔山河,似乎在眼前逐渐远去。

临终之际托孤老臣,只盼少主能守成其志,哪想最终还是守不住汉室江山。蜀汉灭亡,可否避免?庞统的判断不无道理

至此,诸葛谋定的伟业如昙花一现,竟然毁于一旦。想必诸葛亮临终前定然有万分懊丧和心碎之感吧。

结语

细想来,种种迹象早在当年便隐然有之:荆州地利虽佳,毕竟不及天府之国蜀地险固,力求必须夺回荆州,却也因此置蜀汉于不利境地,多番征战相持不下这般情况,庞统作为汉室宗亲和新到重臣,当可开言献策,不过终因双方隔阂未获得接纳。诸葛亮刘备也都未将其言论放在心上。

至后世历史分析,庞统死前之言并非全无道理。如果当年诸葛亮不必过分坚持荆州至上的方针,进而采取庞统建议,以益州为根基发展实力:利用益州丰富物产屯兵积粮,武备充足;依托巴蜀坚险天隘,易守难攻;

则北伐时就有可以长期周旋的本钱。退可保全根基,毕竟荆州已非必争之地;进可打开荆襄通道,蚕食魏国,这样反攻的希望更大, 不定局面反转的机会更多。

然而诸葛亮一开始便定调荆州为“大业之本”,此后蜀汉政策和战略皆绕荆州展开。受此影响,后来即便荆州沦陷,诸葛亮也只得硬着头皮北伐。稍作不慎,敌军便可直趋蜀土。长此以往,荆州反而成为蜀汉软肋。

这便是庞统忠告中的真知灼见之处。奈何事已至此,悔之无益。历史潮流难以逆转,诸葛、庞二者的较量,最后也只能说各执一词,不分高下。唯有叹息当时蜀汉内部异见无法调和,始终无法统一战线,这才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节节败退,最终走向覆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益州   魏国   蜀汉   软肋   荆州   汉室   谋士   临终   诸葛   历史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