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哥张居正,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吗?

大明三哥张居正,到底是加速了明帝国的灭亡,还是延续了大明王朝的寿命呢?

不可否认,万历中兴是张居正的功劳,但也有人认为,正是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将铸币权交到了别国的手里,才导致后来的大明朝经济崩溃,走向灭亡。

那张居正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这个文章有点长,但其中的知识点,却是初中高中的课本里都没有的,不仅能彻底看懂张居正的一生,还能让你透过历史看到当下。

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而且还是明朝第一帅哥,更加幸运的是他出生在一个中产的知识分子家中,两岁识字,五岁写诗,十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12岁就考中了秀才,所以才有了张神童这个外号。

13岁参加乡试,张居正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湖广巡抚顾璘,但正是这位贵人,却让本应该金榜题名的张居正,最终名落孙山。

后来两人相见时,当顾璘将这件事说出来以后,张居正起初尚不理解,可当他回到老家,继续读书,磨砺三年之后,心中对顾璘的感激与日俱增,感激涕零。

也正是这三年的磨砺,让张居正原本骄傲的内心,变得处变不惊,所以到了16岁,张居正再次中举时,内心毫无波澜。

【人只有经历过低谷或者打击,才能快速成长,历代少年得志后来却沦为平庸的人太多了,正是顾璘的磨砺,让张居正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后来的张居正面对严嵩、嘉靖的隐忍,应该就是在此时打下的基础。】

到了23岁时,张居正又中了进士,继而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这是通往权力中枢的必经之路,只有担任过庶吉士之后,才有资格进入内阁。

但读书考试时的一帆风顺,却并未延续到官场,特别是,在见识到了夏言和严嵩,为了内阁首辅的位置,斗的你死我活,最终严嵩踩着夏言的尸体,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张居正的内心被彻底震撼了。

这件事让张居正明白了官场的丛林法则,这也导致日后但凡出现阻碍他的人时,张居正基本都会将对方置于死地,没办法,古代的政治斗争历来就是如此残酷,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最开始的时候,张居正也曾试图接近严嵩,在严阁老过大寿的时候,还曾亲手写过极尽谄媚的贺词,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刚刚出任首辅不久的严嵩,并未太过糜烂。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居正就发现严嵩是个没有底线的人,是和嘉靖一样,只管自己穷奢极欲,哪管死后洪水滔天?于是他就和严嵩拉开距离,转身投入了徐阶的门下,成了他的学生。

而这两年的官场生涯,让张居正对于吏治的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彼时还是屠龙少年的他,迫切的想要做些什么,于是就上了一篇《论时政疏》,阐述了当时明帝国的五大弊病,分别是藩王、财政、边防、吏治,以及君臣沟通问题。结果就上到嘉靖,下到内阁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人理他,他的满腔热血被冷水浇灭。

与此同时,恩师徐阶也遭到了严嵩的排挤,灰心丧气的张居正在第二年,便向朝廷请了病假,失望的离开京城。

回到老家以后,他开始周游各地,从西子湖畔到武当之巅,然而除了这些风景如画的大好河山,张居正也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他看到无数百姓沿街乞讨,卖儿卖女,只为能够多吃一顿饱饭。

他看到枯瘦如柴、眼窝深陷的饥民,走着走着便倒在街头,尸体无人掩埋。

而当他成为达官显贵的座上宾时,摆在眼前的,却是各种珍馐美味,歌舞升平。

他终于理解了什么叫民间疾苦,地狱和天堂原来只有一墙之隔。

那一刻,他意识到了明帝国这台老旧的机器,似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于是他决定重返政坛,一定要倾尽所有去改变这个世道,实现他的理想,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公元1557年,33岁的张居正回到翰林院,在老师徐阶的推荐下,他成了裕王朱载垕的侍读,对于张居正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但此时的内阁,仍由严嵩把持,张居正纵有想法,也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当海瑞海清天怼天怼地的时候,张居正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心中的一切抱负,都要等到裕王登基之后才能有机会施展,他必须保持隐忍!

不料他这一等就是将近十年,公元1566年,一心修道的嘉靖终于羽化登仙,举国欢腾。

朱载垕登基,年号隆庆。已经42岁的张居正,终于在这一年正式进入了明帝国的权力中枢,成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然而与他同时进入内阁的,除了恩师徐阶,还有李春芳、高拱等五人,论资排辈张居正只能排在第六位,虽然严嵩早已倒台,可他想要做到首辅的位置,少说也得苦熬几十年。

好在官场从来不缺乏斗争,不久之后,高拱又斗倒了徐阶,取代了内阁首辅的位置,风头一时无两。

而此时的张居正,并没有因为徐阶是自己的老师,就和高拱翻脸,反而是更加谨小慎微,处处配合高拱,从而取得了对方的信任。

公元1572年,只做了6年皇帝隆庆帝一病不起,他在临终之际,将明帝国重担托付给了高拱。

高拱信心满满,因为此时的太子朱翊钧只有9岁,所以不出意外,在此后的岁月里,他高拱将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大佬,可高拱没有想到,大太监冯保却突然拿出了一份遗诏,其内容,就是让令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

这等于是硬生生的分去了一半的权利,高拱肯定是不能容忍,于是在朱翊钧登基之后,他便联合张居正和高仪,制定了铲除冯保的计划。

然而一向对高拱唯命是从的张居正,却暗中将消息泄露给了冯保,并亲自出谋划策,与冯保联手,将高拱罢官遣回原籍。

而张居正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也离不开李太后的鼎力支持,相比飞扬跋扈的干瘦老头高拱,26岁的李太后,当然还是更喜欢集帅气、才华于一身的张先生!

就这样,隐忍了三十年的张居正,终于淘汰了所有的竞争对手,顺理成章的成为内阁首辅,同年八月,又被加封左柱国,并进中极殿大学士。

自此,张居正大权独揽,李太后是他的后盾,大太监冯保是他的死党,百官是他的棋子,大将戚继光是他的亲信,就连皇帝也成了他的傀儡,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大明帝国都被张居正一人,牢牢握在手中。

而他之所以要掌握如此之大的权力,并不是为了作威作福,而是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干一件大事!

1573年,考成法公布,这是张居正改革之路的第一步,所谓考成法,就是上面下达任务,必须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从内阁到六部,再从六部到各省,层层监督,谁干不好谁就会被罢官坐牢。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还挖掘了一大批能干实事的官员,使得原本已经腐朽不堪的帝国机器,再次高速运转。

不久之后,张居正又下令丈量全国土地,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明帝国,土地兼并的问题非常严重,所以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因为清丈土地需要下面的官吏配合,但如果地方官和大地主勾结,那这个政策就无法推行。

不过在此之前,张居正已经推行了考成法,下面的官吏想要保住乌纱帽,就必须要严格执行。就这样,三年之后,土地清账完毕,全国新增土地高达140余万顷。

然而,就在他的改革初见成效之时,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却成了张居正一生当中最为严峻的考验。

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突然病逝,按照当时的规矩,如果父母去世,当儿子的就必须要回家守孝三年,但是张居正却清楚的知道,一旦在此时离开权利中心,那么之前的改革很可能就会被中止、废除,那些被他得罪了官员,说不定也会在此时反扑。

为了不使大权旁落,也为了心中的理想,张居正采用了夺情策略,就是由皇帝下旨,免去守孝继续工作,但这件事操作起来容易,却还是需要承受巨大压力,这就好比是某个一线顶流,突然犯了道德上的错误,所有人都会跳出来指责他一样。

张居正好不容易扛住了所有压力,可就在三个月后,又发生了一件差点要了他老命的事情。

翰林院的两个官员竟然同时上书,弹劾张居正夺情,这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问题是,弹劾张居正的这两个七品小官,竟然都是他的学生。这在当时可谓前无古人,是极其丢脸的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原本乖乖听话的大臣,竟在一夜之间也都改变立场,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就像雪花片一样,从各地飞往京城。

张居正虽然感到震惊,但却没有太过意外,因为所有针对他的敌人,都是他大权独揽和变法改革,所带来的后果。

面对这股庞大的反对之声,张居正选择用绝对的权利进行镇压,否则多年的改革 就将毁于一旦,于是他让皇帝下令,把带头弹劾的几人都狠狠打了一顿板子,并且全部罢官,其中一个名叫吴中行的学生,直接被打成了瘸子。

不久之后,张居正又推出了大名鼎鼎的一条鞭法,在这项政策出来之前,老百姓们需要缴纳的赋税,都是一些米面布料之类的物品,一条鞭法就是把所有的税收都换成白银。

这个看上去极为简单的命令,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因为从此以后,不管是田赋、徭役,还是人头税,都有了统一的规定,不再任由官员忽悠。

虽然这仍旧无法避免一些人从中牟利,但总体来说,相比之前还是好上很多,老百姓们虽然依旧辛苦,但总不至于饿死街头。

其实这项改革并不是张居正最先提出来的,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开始施行,只不过比较缓慢,因为想要干成这件事情,就必须要官员非常能干,土地数量特别清晰,此外还需要大量的白银作为支撑。

而张居正此前的考成法和清丈土地,恰恰为一条鞭法施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一系列改革是环环相扣的。

至于为什么非要用白银为货币,那是因为早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就发行过一种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可惜朱元璋不懂金融,把大明宝钞给玩崩盘了,贬值了一千多倍,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民间就开始用铜钱和银子 来代替大明宝钞。

也是在那个时候,欧洲人发现了银矿,他们通过一些走私的商人,发现可以用银子来换取丝绸、茶叶等商品,从那以后,全世界的白银开始逐渐流入中国。

到了隆庆开关之后,明朝人可以和洋人正大光明的做生意了,大量的白银又以极快的速度流入中国,于是乎,老百姓们就抛弃了铜钱,全都开始使用银子作为货币。

根据记载,当时江南地区,上到老人下到孩童,都会随身带一把大剪刀,就是用来剪银子的,几钱银子的商品一剪刀下去,基本分毫不差。

也是在这种白银经济的蓬勃发展下,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才得以顺利实施,数年之后,明帝国的库银达到七八百万两,储存的粮食可供使用十年以上,相比嘉靖时期的家家皆净,不知好了多少倍。

在张居正执政期间,除了内政的蒸蒸日上,明帝国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任用戚继光、李成良镇守边界,困扰大明几百年的边界问题,终于得到缓解,十六年间无人敢犯。

在国家陷入危机,入不敷出,贪腐严重,流民四起的情况下,张居正仅凭一人之力,使得国库充盈,边界安宁。虽然他获取权利的手段非常阴险,但却让腐朽不堪的明王朝焕发生机,他的种种功绩,足以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

到了万历十年,张居正被加封为太师,这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生前受封太师的大臣,可惜就在十天后,张居正因疾病和操劳逝世,享年58岁,谥号文忠。

但在不久之后,张居正就遭到了万历皇帝的清算,那些曾经被张居正损害利益的官僚权贵们,也开始了复仇和反击,次年正月,万历皇帝下令查抄张居正的府邸,当地官员接到命令后,就把张府围了起来,张家的几十口人都被困在其中,等到查抄官员到来之时,已经是十多天以后了,张府的许多人都被活活饿死。

一番查抄过后,从张居正的家中抄出黄金上万两,白银十多万两,但这和万历皇帝的预期相差甚远,于是很快有消息传来,说张居正的家中藏了200万两白银,不找出来誓不罢休,可惜不管抄家的官员如何用刑,就是找不到银子的下落。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于是就选择自尽,抄家抄出人命,还是张居正的儿子,事情一下子就闹大了。

万历皇帝得知以后,可能心里也觉得过意不去,于是就给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句号,并且给张居正的母亲和家人发了一些土地。

而万历皇帝之所以如此痛恨张居正,都是因为张居正生前,大权独揽之外,还一直都把小皇帝当儿子培养,万历皇帝在张居正面前,丝毫没有作为皇帝的话语权,有的只是恐惧。

关于张居正的是非功过,后人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说是他给明朝续了命,也有人说是他将大明带入深渊,其理由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白银经济的问题,张居正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确实是无奈之举,大明宝钞不能用,铜钱也不能用,如果不用白银,请问还能用什么?

【用白银作为货币为什么是祸根呢,因为明朝不产银子,银子都是国外流入的,相当于自己国家无法掌握自己国家的铸币权,一旦银子被富户囤积,市面上就会立刻闹钱荒,导致经济崩溃,亡国之君崇祯,面临的就是这种问题。】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解读历史的局限性,张居正他是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穿越者,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他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最后还有一件事,大概能够说清楚明王朝的覆灭,到底是不是张居正造成的。在他死后第二年,考成法就被废除,镇守边疆的戚继光和李成良也相继被清算,到了第四年,在辽东之外一个叫建州的地方,一个女真部落慢慢崛起,逐渐做大。

当时的辽东巡抚周永察觉之后,就赶紧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出兵征剿,但可惜考成法被废除之后,各级官吏便再次松散懈怠起来,征缴的将领竟然擅自把征缴改为诏安,又把诏安改为安抚,最后不了了之,让那个远在辽东之外的女真部落从容做大,最后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这个人就是十三副铠甲起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

现在想来,如果那时候张居正还在,考成法没有被废,戚继光和李成良还在,那么女真部落还能做大吗?明朝会那么快就灭亡吗?

【个人观点: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张居正有功也有过,他的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却是从士大夫官僚阶层的利益出发,对于真正压在明王朝头上的藩王问题,并没有着手解决,或者也是无法解决。他的改革都只是恰到好处的改了一半,从而稳定了各方的利益,虽然强行给明王朝续了命,但也只是落幕前的回光返照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大明   明朝   成法   嘉靖   帝国   内阁   罪魁祸首   万历   银子   官员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